人格發展原因和決策解析

時間:2022-12-02 10:39:00

導語:人格發展原因和決策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格發展原因和決策解析

如果說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教育活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那么打造完美的人格則是教育工作最核心的任務和最神圣的使命。什么是人格?勞倫斯說:“理想的自我,這就是人格。”陳秉公在其《大學生人格學》中這樣解釋人格:“所謂人格是現實的有特色的完整的個人,是人經由社會化所獲得的、具有內在統一性和相對穩定性的個人特質結構和動力結構,是人的思想品德、心理和行為的綜合。”陳萬柏,張耀燦在其《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中寫到:“人格是一個人品格、性格和資格的總稱。”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所謂人格,是一個人先天所擁有的以及其后天社會化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的、持久的、穩定的心理特質和傾向。

一、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人格的健全發展離不開良好的遺傳基因和后天成長環境,因此本文將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歸納為兩大類:生物因素和環境刺激。

(一)生物因素影響人格發展的生物因素主要包括遺傳和內分泌:1.遺傳因素日常生活中常常聽到這樣的定論:一個在某領域出類拔萃的人,他一定比其他人更加豐富的擁有這方面的天賦,這就是先天從母體遺傳繼承的才能。受遺傳因素影響最大的包括人的智力、長相、氣質等,其中氣質是構成人格的一個重要部分,是人格的先天預置結構,它對環境的依賴性較小,不同的氣質類型會影響到一個人的興趣愛好以及處事方式、態度和方向。與生俱來的優質基因會為一個人后天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先天基礎。2.內分泌因素有證據表明,母親在懷孕期間的嚴重苦惱、憂傷會造就出煩躁不安的嬰兒,這是因為,如果母親處于嚴重的抑郁之中,其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因素將對胚胎和胎兒的發展造成破壞性影響。母親的壓力、憂傷將會導致其內分泌的紊亂,由此向血液中釋放某種有毒的化學物質并通過胎盤傳送給胎兒。它們能夠影響胎兒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或其他結構,這些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胎兒的發育,為其后天的智障或殘障埋下先天隱患。

(二)環境刺激歐文曾說:“人是環境的產物”。可以說,人的某些價值觀、信念、性格和行為習慣都是在后天的生活環境中習得的,并受環境的影響而不斷的變化著。如果說人格由于先天因素的影響具有某種穩定性,那么在后天環境刺激下,則表現出復雜性和動態性。本文將這些環境主要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1.自然環境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可見生態環境、氣候條件、交通條件等這些自然因素都會影響到人格的形成與發展。置身于恬淡清新的環境中,會令人心曠神怡,忘掉所有的煩惱和壓力,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另外實驗研究也表明氣溫會提高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現頻率,如熱天會降低人的忍耐限度,使人煩躁不安等。但自然環境對人格不起決定性的作用。在不同自然環境中,人可以表現不同的行為特點。2.社會環境(1)家庭環境。家庭的差異和不同的教養方式對人格發展和人格差異具有不同的影響。首先,家庭的差異對孩子人格發展的影響表現在:單親家庭的孩子在以后的擇偶觀和婚姻觀上會更容易走向極端,且大多數孩子性格過于孤僻、內斂,缺乏安全感等等;貧困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而一部分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滋生驕傲自大的情緒。其次,不同的教養方式對孩子人格的發展和完善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發現,權威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來控制。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極、被動、依賴、服從、懦弱,做事缺乏主動性。放縱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對孩子過于溺愛,讓孩子隨心所欲,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時出現失控的狀態。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多表現為任性、幼稚、自私、野蠻、無禮、獨立性差、惟我自尊、蠻橫胡鬧等。民主型教養方式的父母與孩子在家庭中處于一種平等和諧的氛圍當中,父母尊重孩子的自我發展,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和積極正確地指導。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能使孩子形成積極的人格品質,如活潑、快樂、真誠、自立、彬彬有禮、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躍等。(2)學校環境。作為一個專業的教育組織,學校承擔了人們走向社會前的絕大多數教育責任。因此,學校“教育者”角色扮演的好壞,往往對一個人的人格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當今社會,學校在發揮自身功能方面出現了很多不足,例如在中小學應試教育體制下,學校越來越注重自身的名聲,教師越來越重視自己的經濟收入,學校以單純的高升學率為終極目標,并沒有把教書與育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學校只注重學生的考試分數而忽略了其在體育、藝術、思想品德等各方面的全面發展等等,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一個人各方面的健康成長和才能的發揮,嚴重妨礙了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3)同齡群體。同齡群體是指由地位相近,年齡、興趣、愛好、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大體相同的人組成的一種非正式群體。同齡群體在個體人格的發展或社會化的過程中影響越來越深,尤其在青少年時期達到頂點,這一時期甚至超過父母和老師。由于同齡群體是人們自己選擇的,因此具有較高的心理認同感,加之在此期間青少年心理的不穩定特征,其個人的言行舉止、興趣愛好等容易受到伙伴的影響,然而群體成員難免良莠不齊,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人格的發展和完善。(4)大眾傳媒。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大眾傳播媒體在現代社會基本普及,人們隨處可以通過電影、電視、廣播、報刊和互聯網獲取包羅萬象的生活信息,因此這些媒體傳播的內容可以對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行為產生極大影響。大部分沉溺于網絡游戲的青少年均患有不同程度的人格分裂癥,而色情暴力內容和畫面的影視、網絡游戲,不僅僅助長了人們對暴力行為的認可,而且使他們的道德觀念淡薄、意志和理性思維的喪失,從而滋生出更加嚴重的暴力行為;另外時下流行的各種電視節目正在向公眾灌輸不正確的金錢觀、擇偶觀和人生觀,這會給更多的年輕人帶來重大的生活壓力,影響他們人格的發展。3.早期童年經歷“早期的親子關系定出了行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為。”這是麥肯依有關早期童年經驗對人格影響力的一個總結。例如小孩長期缺乏母親的照顧,可能對他的性格,甚至對他的一生,有深遠的不良影響。父母的離異、家庭矛盾等因素也會在兒童心靈上蒙上陰影,造成自卑、內向等性格特征。中國也有句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可見早期的人生經歷對一個人人格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但需要強調的是,人格發展盡管受到早期童年經歷的影響,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兒童發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則會使兒童更容易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比如溺愛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點,逆境也可能磨煉出孩子堅強的性格。另外,早期經驗不能單獨對人格起作用,它與其它因素共同決定著人格的形成與發展。而影響人格形成和發展的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共同作用的。社會環境因素與遺傳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持續影響人格的發展。

二、完善和健全人格的對策分析通過對制約人格發展完善的因素進行分析,我們從中得出人格的發展是生物和環境共同發生作用的結果,尤其是后天的社會環境對人格的形成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決定作用

因此,本文所講的完善和健全人格,主要從后天環境、學習和訓練的角度來闡述,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家庭養育,物質與精神雙重豐富按功能主義學派的觀點,孩子最早在家中學會了他們能夠和應該期望在生活中得到什么,應該怎樣對待他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施教在人的一生中作用至關重要。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父母越來越重視孩子的物質生活而忽略了他們的精神需求。例如,父母常年累月沒完沒了的在外掙錢,缺少了對孩子的關心以至于孩子形成孤僻、過分內斂的性格。實踐證明,父母的影響在孩子的童年時期顯得最為關鍵,童年的經歷會對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產生深遠的意義。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不僅要充分滿足其物質的需求,更要關注其心理的滿足,具體表現為:首先,父母雙方應理性處理各種家庭矛盾,避免在孩子面前發生激烈的爭執,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家庭氛圍;其次,父母切忌過分地在孩子面前樹立權威的形象,避免孩子對父母產生心理上的恐懼感;再次,對孩子的教育既不能過于嚴格,也不能任其放松,做到事事有度;最后,父母與孩子朝夕相處,必須經常談心,多交流,多溝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和家庭的溫暖。

(二)學校教育,學業與能力全面培養自家長將孩子送進學校求學的那一刻起,意味著孩子開始了在另一個社會環境中的成長和社會化,學校成為了連接學生和社會的橋梁。在學校里,學生不僅要學得一身能在社會中生存的本領,更重要的是養成適應社會發展的各種品格和行為習慣。因此學校教育,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達,學業的教導,更要突出的是學生的德育、美育以及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教育,學校應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一切教育活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首先,從教育者層面來說,教育者應加強自我修養自我完善,為受教育者樹立模范作用;其次,在教育方式的選擇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個體的差異原則,因人而異的選擇教育方法,突出多種方式的共同作用,例如理論學習應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多組織學生參加各種集體活動等,這會更有助于培養受教育者的團結合作精神和集體主義價值觀;再次,對于教育內容的安排來說,不同的階段安排不同的教育內容,比如中小學主要突出基礎課和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而大學階段主要加強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但無論在哪個階段,都必須以受教育者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前提;最后,從教育的過程來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應該善始善終,因為任何一種良好品德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三)伙伴影響,加強跟進性教育孩子一旦走出家門,踏進學校或步入社會,會結識越來越多的伙伴,他們具有較高的心理認同。培養一個人正確的人格認知,離不開集體的影響和先進個人的帶動作用。一個積極向上的集體或專業共同群體,在對形成一個人的核心價值觀及穩定的人生觀等各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加強跟進性教育?從具體的實踐層面來說,首先,學校或單位應多開展多種多樣的文化體育活動,豐富人們的課余生活。可以多開展主題班會,報告會,開展多種多樣的社團活動,舉辦各種競賽活動,如英語、演講、話劇、體育比賽等。這樣有助于培養人們的集體意識和拼搏精神,使人們在活動中感悟人生價值,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生活品味;其次,可以選取同齡群體中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例進行宣傳,這樣往往能起到激勵和鼓舞人心的作用。

(四)輿論引導,著眼積極文化的弘揚如前所述,社會文化對人的品德和世界觀的形成具有穩定的不可磨滅的影響,而人們往往更多的時候都是通過電視、電影、廣播、報刊和網絡等媒體來了解主流的社會文化。因此,公眾媒體應該大力宣傳進步的思想,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首先,文化部門應對各種媒體宣傳的內容進行嚴格的篩選和把關,堅決遏制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字和影像出現在公眾視野;其次,培養媒體人的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無論是積極還是消極的社會意識,最終都是通過傳媒人的嘴和手,經過加工而呈現在公眾眼前,因此傳媒人應承擔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積極宣傳對社會發展有利的觀點和看法,引導人們形成適應社會發展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