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改善生育利益導向措施

時間:2022-12-20 02:55:00

導語:剖析改善生育利益導向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改善生育利益導向措施

一、穩定現行生育政策,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意義

我國人口仍然面臨四大壓力,即就業人口對經濟承載的壓力,貧富差距對社會承載的壓力,生產生活方式對資源承載的壓力,人口總量對環境承載的壓力。四大壓力常常相互作用,對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形成巨大的挑戰。因此,研究區域人口與資源協調發展對策,不僅對我國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而且對建設我國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二、人口生育與利益導向的主要問題

由于人口的增長速度與經濟的增長速度不相適應,造成人口壓力過大,進而增加耕地面積,又造成森林急劇減少,破壞了生態平衡,導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氣候異常、污染加重等一系列難以消除的生態后果。

(一)建設用地增大,可利用土地急劇下降

隨著區域的能源工業生產規模日益擴大,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能力日益提高,造成過度的資源消耗,損害經濟發展的基礎。隨著人口數量和需求量的增加,礦物資源必將越來越稀缺,其價格也將日益昂貴。如果不加以控制,人口增長過快,資源消耗率過高,終究會超過資源的供給能力。因此,必須努力控制人口的過度增長,節約使用資源,使人口增長與自然資源利用協調。我國處理好人口增長與自然資源利用的關系,其意義尤其重大。

(二)人口政策與人口觀念的矛盾

主要表現在觀念滯后,思想不夠解放,習慣于傳統思想觀念、思維模式和習慣勢力,由此束縛了改革開放步伐,喪失了不少機遇。政府職能交叉錯位,工作效率低;行政體制改革滯后,政府職能轉變遲緩,管理部門職能交叉,不能很好運用經濟手段進行人口與資源宏觀管理。人口政策不到位,落后貧困地區又無條件很好執行。加之政府長期實施的人口體制與經濟體制沒有很好結合,分布分散的農村普遍存在經濟基礎薄弱、人口計劃生育管理難度大、法制環境不健全。在實際操作方面,存在相當多的缺陷,不依法執行人口政策、不依法行政、不依法辦事的現象還比較多。尤其是地方保護和部門保護影響了執法的公正性。政府承擔調整人口與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弱化。而不能簡單地依靠市場的力量,來逐步克服人口與資源問題,造成滯后的區域經濟產業結構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三)人口與農業資源的矛盾

從長期看,我國人口數量龐大與糧食生產能力不足仍是主要矛盾,一是人口增長對食物的需求形成了對耕地保護的壓力并主要表現為耕地供求矛盾。二是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對土地資源總量需求的壓力。三是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對土地資源利用方式改變所形成的壓力。土地是人口與資源、環境的主體,隨著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力度的空前加大,特別是以退耕還林、防治沙化、保護濕地等為主體的重大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工程的實施,對保護耕地及其他生產性用地將帶來新的壓力,土地利用規劃是協調各業用地需求、保護土地資源、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是合理配置土地、實行土地用途管制、促進城鄉建設合理有序進行的重要手段。

(四)人與環境資源的問題比較突出

自然生態較為脆弱,我國大多數經濟上不發達的地區都處于生態脆弱地帶,隨著人口的增長、科技的進步以及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日趨緊張,與我國大多數地區一樣,表現為:第一,對不可再生資源的過度索取導致有限的資源迅速減少乃至枯竭。山區耕地資源十分緊張,95%的耕地面積為不同坡度的山地,由于坡地比例較大,土薄質差,機械化難以推行,水利化難度大,高原缺水,植被破壞嚴重,造成大面積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第二,可再生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導致生態日益退化。如一些地區為擴大耕地面積而毀林開荒,過度的砍伐,形成以森林為核心的生態環境惡化,造成水土流失嚴重,加劇了落后地區人口貧困化。第三,人類生存環境受到嚴重污染,由于不合理的工業布局和資源的利用開發,不僅浪費大量的資源,人口與土地矛盾突出,導致生態環境的退化。

(五)經濟發展與有限投入的問題突出

我國由于地理區位的原因,金融發展水平較低,金融中介機構體系結構單一,儲蓄向投資轉化渠道不暢;經濟水平低決定了收入水平低,資本形成能力弱。經濟發展與需要大量投入的矛盾成為我國調整人口與資源結構和發展經濟的制約瓶頸。一定區域人口與資源結構的形成,既有歷史原因,同時也總是要受這樣或那樣因素的影響。在分析人口與資源結構的歷史成因和現存問題的基礎上,分析影響人口與資源結構的現存因素,對于人口與資源結構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是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穩定、保持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今年我國區域發展政策的基本取向。

三、完善我國生育利益導向的對策

我國只有實施政策牽動,行政驅動,完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使廣大計生戶政治上光榮,經濟上實惠,生活上保障,心理上平衡,才能吸引越來越多的育齡夫婦自覺實行計劃生育,穩定我國的低生育水平。

(一)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從嚴控制人口

我國千方百計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計劃范圍之內,努力提高人口素質,優化人口結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繼續實行黨政領導責任制,堅持“三個一”領導機制,穩定低生育水平。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機制,推進信息化建設,完善服務體系。把控制人口增長的重點放在農村,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子女,限制二胎,杜絕多胎,加強對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的管理和服務。

(二)逐步建立健全農村獨生子女戶和雙女戶社會保障制度

發展各級各類教育,提高人口文化素質。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保證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即各級政府教育撥款的增長要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并使教師工資和按學生人數平均的公共教育經費逐年有所增長。要確保義務教育的投入,在我國基本完成“普九”的情況下,及時把義務教育向普及十二年制的目標推進,重視和加強農村義務教育。

(三)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我國中小城市和縣城都要積極扶持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實現城鎮勞動就業與人口城市化的同步。完善勞動力市場和就業服務體系,改善就業環境,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提倡自主擇業。實施就業開放戰略,積極開拓國內外勞務市場,擴大勞務輸出。全面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促進勞動力在更大的空間合理流動。加快建設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制度,健全城市困難職工最低生活保障和社會救助制度,擴大城鎮職工保障范圍,提高保障程度,逐步建立適合農村情況的各種保障制度。

(四)改革和完善衛生服務、醫療保障和衛生監督體系

加強基本醫療,發展保健醫療,尤其要重視重大疫情的預警防范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救助機制的建設。加快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積極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解決農民基本醫療問題。實施區域衛生規劃,加強對多發病、地方病和城鎮職業病的預防和控制。大力發展中醫藥,促進中西醫結合。開展形式多樣的健身運動,建立全新的公民健康觀念。完善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的社會經濟政策和社會保障制度。

(五)加強宣傳教育

計劃生育獎勵優惠政策是用獎勵優待的辦法,提倡和鼓勵群眾少生孩子、脫貧致富的一項利益導向政策措施。在推行計劃生育獎勵優惠政策的過程中,必須堅持政府倡導和群眾自愿相結合的原則,做好宣傳引導工作。宣傳工作要深入細致,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做到家喻戶曉、人人明白。要把這些政策的具體內容、辦法程序、承辦部門、兌現地點等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告訴群眾。通過廣泛深入、耐心細致地宣傳,使廣大群眾充分了解政府的政策和要求,了解自身的權利和利益,轉變群眾舊的婚育觀念,使他們懂得少生或生一個女孩同樣在老年時會生活得很好,經濟有保障,從而堅定自覺實行計劃生育的決心。

(六)依法行政,加大監督力度

提高各級領導對落實優惠政策的認識,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把關心人、尊重人、激勵人、發展人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強化素質教育和能力建設,提高工作人員素質,執政為民,依法行政,切實把兌現優惠政策落到實處,以贏得廣大群眾的真正擁護。建立一套開放有序的監督制約機制,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各部門齊抓共管,自上而下綜合考評,從組織上保證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建立目標責任追究制度,切實做好各個環節的協調和落實工作。計生部門協同相關部門如教育辦、扶貧辦、保險公司做好義務教育學雜費減免、三結合、計生保險等優惠政策的落實兌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