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黑土地帶人力資源現狀
時間:2022-12-04 04:54:45
導語:試議黑土地帶人力資源現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理論依據
在馬克思的思想理論當中,提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在生產勞動中的作用。馬克思認為“人是生產力中最重要、最活躍的部分,是有決定性意義的因素。”①這是突出了人的力量,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重視人的力量比其他任何東西都重要。馬克思又提出人是生產力進步的載體,他說“人是推動生產力進步的唯一能動力量,解放生產力的根本在于解放人本身。”①意思是比如在農業生產中,若要實現科技化、現代化、機械化等等都是離不開人本身的。在馬克思的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的理論中,他提到“勞動有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之分,少量的復雜勞動等于多量的簡單勞動。復雜勞動是指在勞動中融入了較多教育費用、具有較高價值的勞動力的表現。復雜勞動力的創造只有投資才能獲得,復雜勞動中包含的教育費用隨著勞動力性質的復雜程度而不同。”舉個例子說,比如在東北地區發展生態農業,那么農村人力資源從事的就不是農業大規模生產的簡單勞動而是復雜勞動,這就需要對人資資源進行教育投資或者培訓投資。馬克思對人的主觀能動性在生產中的作用理論以及在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理論中提出的對人的再投資和教育,讓我們感受到在農業經濟發展中,重視人的力量是首當其沖的,不可或缺。在怎么利用農村人力資源的問題上,他也明確指出需要教育投資,暗示了農村人力資源的利用要依賴對教育的投入,才能提高他們的收入。
(二)國外學者的觀點
一些現代經濟學的學者對農村人力資源流動對農村經濟和農村綜合發展影響的研究認為,農村人力資源流動是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社會的提升(Koppel和Hawkins,1991;Richard,1993)。②這些學者大多數通過建立數量經濟模型來研究相關問題,主要的觀點有以下三個:第一,由于農村土地規?;洜I和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而導致了農村勞動力剩余,所以這部分勞動力流動到了大城市是促進了農業生產。第二,很多流動到城市的農村人力資源把所得收入轉移到回農村,通過匯款的方式把工資轉移給留在農村的家人來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這些留守在農村的人力資源還可以利用這些錢進行農業投資。第三,流動到城市的農村人力資源可以從城市帶回先進技術,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并帶動農村經濟。支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主要集中在美國、希臘、意大利、西班牙等發達國家,原因是這些觀點都經過了這些國家的農村人力資源流動的現實情況的檢驗。
(三)我國東北黑土帶的現狀與反差
我國的情況與這些歐美國家有些不同,最關鍵的就是人的因素、人的觀念首先不同,另外我國的人口規模巨大是我國現階段最重要的國情?,F如今我們已經有14億的人口,可以說是農業超級大國,在農村經濟發展上又比歐美國家相對落后,所以說充分利用農村人力資源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關鍵。
第一,我國東北黑土帶是與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黑土帶并肩的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也是黃金玉米帶。這些地區,土壤呈現黑色,水資源環境優良,生態環境無與倫比,對農作物的生產提供良好的條件。是發展生態農業的絕佳的地理位置,但是一些學者認為農村人力資源的流動到城市提高了農業生產機械化和生產率。在我國東北黑土帶農村人力資源的流動其實沒有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原因是農業生產機械化需要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人力資源本身的農業勞動技能的提高。而東北黑土帶仍然是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經濟制度,在農業生產上很難形成和美國一樣的家庭農場規模。因此說農村人力資源流動到城市是因為農業規?;悬c不妥。另外,在中國東北的農村人力資源流動到了大城市打工,目的是僅僅為了增加一點收入,在大城市從事的勞動很難提高本身的農業技能,大多數都是與農業根本沒有任何關系的工作。在生產率的提高上也很難說是農村人力資源起到的作用。據美國現代醫學表明,世界上的兩大殺手癌癥和心腦血管的疾病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農產品分不開。而我國東北黑土帶盛產的玉米、水稻和大豆的生產量的提高是在生產中加入了大量的而且過度地施用非有機化肥、殺蟲劑、除草劑。這不得不讓我們擔心。
第二,一些學者認為,很多流動到城市的農村人力資源把所得收入轉移回農村,通過匯款的方式把工資轉移給留在農村的家人來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這些留守在農村的人力資源還可以利用這些錢進行農業投資。這個觀點在東北黑土帶也站不住腳。舉例說明,2012年,吉林省長春市的農村人力資源一般都從事建筑、搬運、餐館服務、銷售等等,據調查平均每月收入1500元到2500元。那么在市區內租房需要500—1000元,吃喝等日常消費要500-800元,再加上簡單的醫療費等意外情況出現的費用,最終能匯款到留居家中的老人和孩子身上的錢屈指可數。③提高家庭福利,更是談不上。因為家庭福利是政府的責任,在美國有各種各樣保險,從子女教育、醫療衛生、交通事故到自然災害等等,無所不包。雖然有些保險是商業性質的,但是從政府財政的傾斜力度上可以看出它的作用。
第三,一些學者認為農村人力資源流動到城市可以從城市帶回先進技術,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并帶動農村經濟。本文認為這一點很難實現。在我國東北黑土帶,農村人力資源在城市從事的都是重體力、輕腦力的工作。他們本身沒有什么自主的學習能力,就更不要說先進的農業技術。由于先進的農業技術一般都是在農業類的大專院校研發的,所以我們看到在美國,大多數的農業類院校都是就近在農村或者在離農村很近的小鎮上,直接向農場傳授相關技術的同時也拉動了農村的經濟。上述的觀點表明,我國東北黑土帶的農村人力資源與一些國外學者提出的農村人力資源流動所帶來的影響形成了一些反差。那么要利用這些農村人力資源,通過什么方式讓這些東北黑土帶的農村人力資源回到農村去,投入到發展生態農業的建設中呢?馬克思指出了提高人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投資教育來提高人的收入。美國是世界上教育與科技最發達的國家,在對農村人力資源的教育上借鑒美國早年的方式來解決一部分農村人力資源回流,通過發展黑土帶的生態農業來帶動這部分人力資源的就業是關鍵。
二、美國對農村人力資源利用的經驗
同樣,在美國的黑土帶也是世界黃金玉米帶的所在地,位于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中上游,該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產地,它已經成為一個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農民可以有效地利用時間來安排農業活動,也可以根據市場需求要調整農牧業的比例。美國這一地區在農村人力資源利用的經驗都有什么呢?
(一)人的觀念
在中國,人人都向往大都市,向往城市生活。而在美國人人都向往田園生活。很多美國人都用Noisy(吵鬧的)來形容都市生活。其實這是因為我國政府沒有實現經濟平衡。去過美國的人都說美國就是一個大農村,因為城市和農村的區別并不明顯,在城市,比如科羅拉多州的州府丹佛市,基本上東西或者南北走過了七八條街以后,就和中國的農村沒有什么區別。但是在區區只有10萬人的科林斯堡小鎮上,都有美國的梅西百貨、山姆會員店、沃爾瑪等等。很顯然是城市郊區化與農村城鎮化的結合。我們在建設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同時,沒有考慮經濟的平衡戰略,可以在美國每一個小鎮都有自己的特色產業,或是教育,或者農產品,或者工業產品。
(二)農業的實地教育
19世紀中期,美國就有了“贈地學院”意思是每州凡有國會議員一人可獲得三萬英畝的公共土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贈予各州作為建立一所從事農業教育學院的經濟來源,也可以把贈地用于改造已經存在的大學,這種用贈地方式建立的、主要從事農業和工業實用技術教育的學院稱之為“贈地學院”。④這種院校的特點是建有教學示范農場等的實習基地,鼓勵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及時應用于生產實際。比如,密西西比河谷州立大學,就是位于黑土帶上,把農業技能直接帶給學生的同時,也直接帶到了農業經濟中。我國的東北黑土帶也可以這樣利用農業類院校,把農業類院校鄉鎮化,一方面培養農村人力資源,一方面也可以把高層次的農業人才帶到農業生產中。在美國,很多大學都在大城市周邊的小鎮上,尤其農業類的院校基本都在鄉鎮,這樣不但方便傳播農業知識與技能,也同時帶動了鄉鎮經濟。
(三)關于農業技術再培訓
美國農業技術培訓有四種類型:第一,基礎農業培訓。是指實施了義務教育以后再接受的農業技術培訓。主要的培訓對象是準備從事農業生產的青年。第二,農業技術再培訓。是指由于農業不斷發展或者科學技術的進步,要重新讓農民了解新的農業知識和技術。主要的培訓對象是有一定農業生產經驗,或是接受過農業方面的專業教育。除此之外,美國對農村人力資源培訓管理方式上主要分兩種,一種是由美國農業部負責,具體培訓工作由各個州立大的農學院接管。另外一種是民間組織的各種農業協會,例如美國“四健會”,⑤它是一個青年農民業余教育機構。這種農業協會的主要出資方式是由美國農業部和州政府撥款資助,同時個人的捐助要整體費用的占三分之二。[9]現階段我國東北黑土帶的農村人力資源的特點是專業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受過農業專業教育的比較少。而年輕農民且受過農業專業教育的往往不愿意從事農業生產。所以,成立民間的農業協會對農村人資源的再培訓是一種最實用的方法,在物質上也是一種物美價廉的方式。
(四)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品牌化
在美國,大型生活超市主要有山姆會員店、沃爾瑪、Kingsooper等等。然后還有一種有機超市Wholefood,特別受歡迎,尤其是中等收入或以上的階層的優先選擇。這些有機超市的產品主要是農產品,還有一些日用品也都是有機的。價格方面,有機超市的農產品比非有機超市的貴一到二倍左右,比如說玉米,非有機超市在價格便宜的時候是一美金六根,而有機超市是一美金三根。我國東北黑土帶有著發展生態農業的得天獨厚的資源和地理優勢,例如玉米、大米、大豆、長白山的藍莓等等。發展有機農業首先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其次增加了農村人力資源的就業。農業產業化所帶來的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可能會使一部分農村人力資源失業。然而農業產業化所帶來的農產品品牌化,會是很大一部分農村人力資源在農產品的包裝規范化,在農產品的運輸與流通,還有在農產品的銷售上得到更多的就業機會。
三、結論與建議
本文以馬克思有關人的利用思想理論作為基礎,提出了現階段我國東北黑土帶農村人力資源的流動所存在的問題,與傳統人力資源的流動對比形成了反差。進一步通過分析美國對農村人力資源的利用經驗,提出了四個建議。一是,關于人的觀念。這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利用整個的社會進步來帶動的思想意識。二是,農業的實地教育。主要是指農業的高等教育,這就需要通過對農業類高校的遷移或者設立就近的分校區,再加上政府的政策傾斜來實現。三是,農業技術的再培訓。這種對農村人力資源的再培訓在我國已經存在,只是民間的農業協會還是比較少的,還有資金的籌集方式上還需要改進。四是,利用東北黑土帶的農產品品牌化來帶動農村人力資源的利用,主要是指除了在農業生產的就業機會,還可以利用更多的農村人力資源在農產品的分揀、包裝、運輸和銷售等環節。
作者:劉春鄭貴廷單位:吉林大學經濟學院
- 上一篇:小析醫院管理中的問題及路徑
- 下一篇:探討圖書館對三農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