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勞動力就業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15 08:53:00

導語:農村勞動力就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勞動力就業研究論文

一、開陽縣1999年到2007年就業結構情況

開陽縣勞動力就業結構,主要是從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人數,從1999年的181600人、30800人、28900,轉變為2007年的114500人、35700人、27300人,其占開陽縣勞動力的比例也從1999年的75.26%、12.76%、11.98%,轉變為2007年的64.51%、20.11%、15.38%。開陽縣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1999年從事第一產業的人數為181600人,占當年農村勞動力總人數的92%,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人數為16764人,占當年農村勞動力總人數的8%;2007年從事第一產業的人數為114500人,占當年農村勞動力總人數的74%,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人數為40391,占當年農村勞動力總人數的26%。

二、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存在的問題和障礙

1.受金融危機影響,沿海加工企業工人需求萎縮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珠三角、長三角不少外向型加工企業出口嚴重受阻,就業市場用工需求萎縮,勞務輸出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2008年全年新增外出就業人數僅為74.65萬人,比2007年減少28.5萬人,減少27.6%。我省在外務工人員大約525萬人左右,09年春節前后是農民工返鄉的高峰期,我省約有97萬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占輸出總數的18.5%。據調查統計,春節后,大約20%的返鄉農民工沒有返回原務工地就業,城鄉就業矛盾非常突出。開陽縣目前有10萬外出務工農民,是貴州省勞務輸出大縣。

2.縣域經濟發展滯后不利于農村勞動力本地轉移

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促進農產品結構調整,擴大農業內部的就業容量,開陽縣雖然正在積極開展農業產業化建設,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目前多數農民依然沿襲著傳統的小規模和分散性生產方式,政府“對三農”財力投資數額遠不能適應發展需要,而社會投資者則因為農產品加工特有的周期長和風險大,對此缺乏積極性,導致從事農副產品加工的民營企業很少,許多農副產品以初級產品形態直接進入市場,產業鏈短,附加值低,難以大量吸納農村勞動力。所以一直以來它都是轉移剩余勞動力的主渠道。

3.農村勞動力綜合素質決定了就業范圍

由于政府多年來對農村基礎教育投資匱乏,使農村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緩慢,農民接受教育的條件差。而文化程度對用人需求的影響則呈現典型“的U”型特征,對初中及以下和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需求都比較高。進城打工者由于缺乏專業技術培訓,對有一定技術含量要求的崗位缺乏競爭力,因而只能集中從事建筑業、家政和賓館服務等低收入職業,勞務輸出以數量、苦力型為主。此外,由于文化程度低,不熟悉勞動保障等相關法律知識,對在勞動過程中所遇到的經濟糾紛缺乏維權意識和能力,由此可能損害在外打工的信心及熱情。這些都束縛了勞務經濟的發展。

三、促進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的建議

1.政策性支持

應對當前經濟形勢,我省應該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加強就業控制失業。鼓勵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開辟就業門路,穩定現有就業崗位,依托大舉措大項目拉動就業,扶持創業促進就業。一是建立農村勞動力培訓及就業專項資金投入制度,如加大三產投資力度;二是鼓勵農村勞動力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并予以一定的優惠政策,現階段特別是要制定返鄉農民工創業優惠政策,幫助返鄉農民工實現就業;三是鼓勵企業吸納農村勞動力、返鄉農民工就業,并依據吸納情況予以獎勵。

2.開展實用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

對該縣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和返鄉農民工開展實用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一是轉變就業觀念。通過建立返鄉農民工信息網絡,以宣傳欄等方式,廣泛宣傳促進就業的相關政策;針對返鄉農民工和就業困難對象,由勞動保障所不定期舉行“送政策、送崗位、送技能”等活動,幫助援助對象解決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二是培訓就業技能。結合該縣實際及失業人員的培訓和創業意愿,組織其參加3至6個月的再就業培訓,以確保每戶都能找到一條增收門路;三是完善培訓體系。建立以勞動保障部門培訓機構為龍頭,以社會力量辦學為基礎,以用人單位培訓為補充的多層次的就業培訓體系。做好培訓動員,組織協調等基礎性工作,把培訓學校辦到村上,把培訓班辦到農民家門口,努力為農民參訓創造良好條件。

3.三級聯動,拓寬就業渠道

建立政府推動,部門引導,社會中介機構積極參與的三級聯動運作機制。廣泛收集整理勞務需求信息,拓寬就業渠道,促進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一是增設就業崗位,定期組織“農民工專場”招聘會,千方百計增加農民就業機會;二是營造良好環境。制定和完善了返鄉農民工創業的相關優惠政策,引導農民工在實現自身就業的同時,吸納帶動更多勞動者就業,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三是組織勞務輸出,通過“訂單輸出”方式找到工作。提前組織人員前往沿海城市考查用工情況,將目標鎖定在“民間資本多、產品內需大”的內向型經濟城市的福建省泉州市等地區,主動與泉州市勞動部門“聯姻”,收集用工信息,打通用工渠道,建立長期用工合作關系,并利用簡報、電視和網絡等平臺加大用工信息宣傳,采取“訂單輸出”方式組織引導農民工有序輸出;四是發展非農產業,鼓勵部分農民自主創業。大力發展種養植、加工、餐飲等創業項目,以創業帶動就業,實施創業補貼工程,為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創造更多的崗位。

參考文獻:

[1]雷海章.現代農業經濟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2]馬懷禮.論農民就業與貢獻[J].特區經濟,2004,(9):16-18.

【摘要】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珠三角、長三角不少外向型加工企業出口嚴重受阻,就業市場用工需求萎縮,使得不少農民工返鄉,農村出現大量富余勞動力,農業內部就業空間不斷縮小。本文擬通過對開陽縣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的實證分析,來說明該縣農村富余勞動力非農就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關鍵詞】金融危機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