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中職業教育作用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3 03:15:00

導語:新農村建設中職業教育作用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建設中職業教育作用分析論文

一、調研的基本情況

為了深入研究新農村建設中職業教育作用發揮狀況,本課題組于2008年2月,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了涉及湖北省黃岡市10個縣(市、區)的57個村作為調研對象。黃岡市位于湖北省東部,現轄11個縣市區、1.74萬平方公里、740萬人口,其中農業人口為560萬,是一個農業大市。調研內容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對被調查農戶中16~60歲家庭成員所受職業教育狀況、從業狀況、收入狀況進行了調研;二是調研了各村新農村建設狀況、村級集體經濟狀況、村集體接受職業教育的技術服務等方面情況;三是調研村級企業發展狀況及企業員工所受職業教育狀況。本次調研以問卷調查為主,并結合個別訪談方式進行。在村級發放問卷57份,收回有效問卷57份;向農戶發放問卷660份,收回有效問卷545份,涉及農戶家庭成員2017人。

二、新農村建設中職業教育作用發揮的現狀

(一)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從業情況

職業教育在新農村建設中對農戶而言或對個體農民而言,一種途徑是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畢業生)回農村成為新農村的建設者;一種是通過培訓提高農民素質,促進新農村建設。為了便于研究從業情況,在這里,我們將545戶2017人中,507名各級各類在校生和159名未從業者剔除,余下1351人則為農戶家庭中的從業人員。常年在家從業是指調查期內在本村或所屬鄉鎮行政管理區域以內務農、務工、從商等,這部分人員才是直接進行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常年在外務工是指一年6~12個月進城鎮務工(也包括穩定性在外工作)。季節性在外務工是指一年中6個月以下在外打工(農忙回家種田,農閑在外打工)。

農戶家庭從業人員1351人中,受過高職教育的只有28人,甚至少于本科及以上的48人;中職教育的只有62人,分別占總人數的2.1%和4.5%,二者合計也只有6.5%。國家啟動了“陽光工程”、“綠色證書工程”等農民培訓工程,但受培訓的人員比例還是很低。短訓85人,占總人數的6.3%。1351人中,常年在本地從業的有599人,這類人員也就是直接從事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在599人中,接受中高職教育的人員只占到5%,中高職教育比例之和竟低于本科及以上教育者所占比例,由此可見在新農村建設亟須技能型人才時,職業教育沒能成為為其提供人才的主陣地。一是職業教育畢業生人數少,致使其在新農村建設中從業人員比例低;二是針對農民的短期培訓人數少。

在高等教育中,28名高職畢業生常年在本地從業有12名,占總數的42.9%,而本科及以上的48人中常年在本地工作的只有13人,占總數的27.1%。由此可見高職畢業生留在農村從事新農村建設的人員比例遠高于本科及以上的畢業生。同層次的中職與高中相比,情況則相反,中職中只有29.0%的人員留在農村,71.0%的中職畢業生選擇了在外常年或季節性務工。而高中畢業生中常年在農村從業的占到42.2%,其比例高于中職生比例。在短訓人員中,76.5%的人員常年在農村從業。

(二)職業教育對收入的影響

分析職業教育對農民收入的影響,選擇兩種路徑:一種是職業教育作為教育中的一種類型,從受職業教育程度不同對農民收入影響進行分析,將受中職教育與受高職教育人員的收入進行比較。另一種是將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對農民收入影響進行橫向比較,很顯然不同層次的教育類型之間缺乏可比性,這里選擇受教育層次相同的職業教育中的中職與普通教育中的高中畢業人員的收入進行比較。

從縱向比較來看,在本地從業,高職和中職生在收入上差別不大,但進城鎮務工,高職畢業生收入明顯高于中職畢業生,且平均高出46.1%。這是由于在農村當地從業,所拿報酬為非工資性收入,而在外務工報酬多為工資性收入,一般而言工資性收入是與受教育程度呈正相關的。從中職與高職生總體平均收入來看,高職生比中職生要高于22.7%,因此在職業教育中,隨著教育程度的增加,受教育者的年收入也隨之增長,完全符合教育水平與收入水平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的規律。

將農戶家庭中中職與高中畢業生的年收入進行比較,數據顯示,常年在本地從業,中職生收入要高于高職生0.7%。而常年在外務工,高中生收入要高于中職生2.7%。但總體而言,中職生年均收入要略高于高中生,高出0.9%,由此可見中職生與高中生無論是在本地從業還是在外務工,其收入水平相當,沒有明顯的差別和優勢。

(三)職業教育開展技術培訓和服務情況

技術培訓和服務是職業教育服務于新農村建設的一條重要途徑。在新農村建設中,為了了解農民對技術的需求認知,筆者設計了“在新農村建設中,農村最缺什么”的問題,并提供了4個供選答案。調查結果見表1。

表1顯示,545人中,有占到40.0%的218人認為新農村建設中最缺技術,其次是資金。因此農村對技術有著較大需求。

職業院校有著師資和技術優勢,職業院校可通過選派教師兼任農村技術顧問、到農村開展技術講座和咨詢活動、對農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和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配合政府進行技術扶貧等方式進行技術培訓和服務。根據表2,近三年在57個村中,職業教育機構在26個村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占到總村數的45.6%,是開展得最多的技術服務活動。另外還有22個村,占38.6%的村沒有得到職業教育機構的任何技術培訓和服務。在技術培訓方面,職業教育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次數還是很少,只在8.8%和7.0%的村開展過實用技術培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這與針對農戶的調查結果也是一致的。

(四)直接支援新農村建設情況

職業教育在新農村建設中,可利用自身智力資源優勢及一些扶貧項目,直接支援農村建設。57個村接受到直接支援狀況見表3。

表3顯示,職業教育直接支援新農村建設主要是在政府的引導下,參與政府主導的扶貧項目進行的,其次做得較多的是提供資金支持和咨詢服務。在直接支援面上,近三年中有50%的村接受職業教育的直接支援。可見在這方面,職業教育還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三、簡要結論及政策建議

在農村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讓更多的農民接受到職業教育,增加農戶中接受職業教育人數的比例。政府要積極引導職業教育參與新農村建設,為職業教育服務于新農村建設搭建平臺。作為職業教育本身,要加強專業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辦出職教特色,使其培養人才的職業性特色更加鮮明。同時職業教育要加大對農民培訓的力度,大力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為提高農民素質,促進勞動力轉移發揮應有的作用。職業教育還要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技術服務力度,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崔奇.職業教育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探析[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10).

[2]凌云,高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村職業教育應先行:上[J].職教論壇,2007,(3).

[3]辛嶺,王艷華.農民受教育水平與農民收入關系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07(S1).

[4]杜靜,呂振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視閾中職業教育問題芻議[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摘要:新農村建設中,職業教育從理論上講應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對湖北省黃岡市57個村545戶農戶抽樣調查發現,新農村建設中職業教育雖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在人才培養、促進農戶增收、開展技術培訓與服務、直接支援新農村建設等方面存在作用發揮不足的現象,并有針對性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職業教育;作用;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