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視角下的農村金融探討論文
時間:2022-09-20 04:03:00
導語:功能視角下的農村金融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三農”發展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是現階段黨和國家工作的重心所在,而加快農村金融改革,完善農村金融體系,顯著增強其為“三農”服務的功能,又是中國新一輪金融改革的關鍵。文章概述農村金融體系演變的歷史進程及其特征,并對其所凸顯的“機構路徑”依賴進行反思,得出基于“功能”視角的中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構建的大體框架。
關鍵詞:“三農”發展;金融服務;“功能”視角;體系構建
一、中國農村金融體系演變的特征
中國現行的農村金融體系是伴隨著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而逐步形成的,大致經歷了1951-1957年的創建階段,1958-1978年的動蕩階段,1979-1983年的恢復調整階段,1984-1993年的全面改革和1993年至今的完善階段。長期以來,中國農村金融改革的舉措很多,主要圍繞著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等正規金融機構的調整、完善以及非正規金融組織的清理整頓,注重的是農村金融機構的存在形態,忽視農戶、農業生產、農村經濟對金融資源多層次、多元化的需求和農村金融體系整體功能的發揮,走的是一條典型的“機構路徑”。該改革路徑有兩個重要特征:農村金融體系的每一次變動,都是圍繞著金融機構的合、分、起、落等調整來進行;金融機構的調整基本上屬于一種自上而下的政府強制性行為,這與中國農村經濟制度自下而上、誘發性改革不相一致。其結果是,農村金融機構的設立、業務范圍的界定和職能的定位非常模糊且收效甚微,難以真正體現農戶的意愿和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并提高農村金融自身的經營效率。
“機構路徑”的改革思路,其實是長期以來在理論上指導中國農村金融體系演變的“金融機構觀”的產物。金融機構觀的分析隱含一個基本前提,即假定金融體系的內部金融機構與組織結構是既定的,公共政策的目標就是要找到這一結構,并幫助所有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生存和發展。
二、對農村金融體系演變“機構路徑”的反思
金融機構改革的舉措很多,但固有的、根本性的問題卻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這是中國農村金融體系演變依賴“機構路徑”的問題所在。中國農村金融體系經過多年的調整和完善雖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單一的國家銀行系統逐步發展為以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等組成的主導型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并存的多元格局,但這一體系及其中的金融機構是否有效地發揮了為“三農”服務的金融功能?中國農村金融“機構路徑”改革的實踐表明,不基于農村經濟發展現實以及由此決定的對農村金融的需求來構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而僅僅從機構調整入手人為架構金融體系是難以達到經濟﹑金融發展的最終目的的。
第一,忽視了金融功能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農村金融產生于農村經濟的土壤,農村經濟發展及農村經濟主體的金融需求決定農村金融的服務功能,農村經濟決定農村金融;反之,農村金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但是,從現行農村金融體系的服務功能來看,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這種聯動關系遠沒有建立。農業發展銀行日益成為單純收購糧棉油的政策性銀行;農業銀行撤離農村區域,逐步脫離農村金融體系;作為支農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一社難支“三農”。為何農村金融機構越改革、越調整,農村金融需求反而越難以滿足?問題在于目前的改革仍然是基于部門利益制定的改革方案。
第二,忽視了金融功能的完善是農村金融體系建設的核心內容。“三農”發展,沒有功能健全的農村金融支持體系是難以想象的。金融的本質決定了金融體系的功能主要有3種:投融資功能、金融服務功能和風險管理功能。其中,投融資功能是金融業最基本的功能。隨著經濟貨幣化、信用化的進一步發展,金融體系的支付結算等服務功能、動員儲蓄﹑資源配置功能日益突出,風險管理功能和經營監管功能越來越重要。根據金融功能觀,執行農村金融服務功能的載體可以是各種金融機構,一項金融業務可以是幾種功能的組合體,同一金融功能也可以由不同的金融產品來實現。
第三,忽視了競爭機制的培育對農村金融體系構建的關鍵作用。有效運轉的農村金融體系離不開農村金融競爭機制的培育。農村金融競爭機制的完善,不僅需要規范發展現有的金融機構,而且還要注重培育新的農村金融競爭主體,使不同所有制性質的金融機構之間適度競爭,共同發展。但長期以來,基于“金融機構觀”的中國農村金融改革忽視了金融競爭機制的培育,缺乏完善的農村金融市場準入機制和以競爭為基礎的監管機制,無法促進農村金融同業的良性競爭;缺乏有效的市場退出機制,使資不抵債、虧損嚴重的金融機構無法退出,引發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缺乏存款保險制度,無法在保護存款人利益的同時,使農村金融機構的市場退出成為可能。
第四,忽視了金融創新對農村金融體系完善的促進作用。長期以來,中國農村金融服務范圍狹小,而且品種少、結構單一,根本無法滿足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究其原因是,一方面農村金融機構產權制度、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力度不足,沒能真正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使金融創新缺乏內在動力。另一方面,忽視金融法律、監管、信用擔保、信息、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建設,嚴重制約了農村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
第五,忽視了政府扶持對農村金融體系建設的重要作用。實際上,中國農村金融市場是一個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系統性風險、信息不對稱等問題的存在,導致農村金融市場失靈的現象比其他市場更為嚴重,完全依靠市場機制無法培育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農村金融體系,因此,政府的適當介入十分必要。在中國,計劃經濟時代的政府干預完全采取第一種路徑,由中國人民銀行代表政府直接經營農村金融。步入市場經濟軌道后的相當一段時期,中國人民銀行成為專門的中央銀行,政府被迫放棄第一種路徑,但同時仍然沒有很好地建立起其他路徑,政府介入要么陷于嚴重缺失狀態,要么干預過度。鑒于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的現實,政府應將政策著重于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從邏輯上說,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金融體系的起點,是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農村金融體系必不可少的條件。從內容上看,農村金融基礎設施主要包括法律體系、稅收優惠體系、監管體系、信用擔保體系、資金支持體系、信息和技術支持體系、人才儲備體系等。
三、基于“功能”視角的農村金融體系設計
結合中國農村的實際,默頓和博迪提出的“金融功能觀”可以為中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構建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即金融體系框架的設計,首先應明確具備的經濟功能,然后據此來設置或建立可以更好地行使這些功能的金融機構組織形態、市場競爭機制和政策支持體系,促進農村金融體系能夠更有效地降低交易費用,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從而更好地支持“三農”的發展。
按照“金融功能觀”的要求,一國金融體系的建設要考慮金融機構及其調整,但更要研究如何發揮金融機構的經濟功能,這是構建與完善基于“功能觀”的金融服務體系的一個核心內容。在重構中國農村金融體系的過程中,應當立足于“三農”經濟運行的特點,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加快建立健全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包括構建農村金融組織體系、農村金融市場體系、農村金融產品體系和農村金融監管體系,顯著增強農村金融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功能。公務員之家
(一)改革農村合作性金融
合作金融是以合作經濟原則為準則,以金融資產的形式參與合作,專門從事金融活動的一種合作經濟形式。中國合作性金融組織的實踐表明,合作性金融不僅是適應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實際需要的金融制度安排,也是當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領域的基礎性金融。因此,新一輪農村信用社改革要按照股權結構多樣化、投資主體多元化原則,因地制宜地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形成多種產權形式相互競爭和功能互補的農村合作性金融機構體系。
(二)完善農業政策性金融
農業政策性金融是一國政府為了滿足農業生產、流通與服務的融資需要,通過設立農業政策性銀行進行金融資源有效配置的一種金融形式。農業政策性金融融財政與金融優勢于一體,在一國農村金融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充當政府貫徹農業政策的工具,又補充、糾正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的不足與偏差,通過增加農村金融資源供給和有效再配置資源,實現政府宏觀調控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政策效應。
(三)重構農村商業性金融
目前,政策性金融囿于國家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政策的限制,存在支農范圍狹窄和支持對象鎖定的局限;合作性金融則由于信貸結構和信貸規模的不足,使其支農對象偏重于農業種植業,對其他涉農組織和農村第二、三產業支持相對不足,因而,從建立合理分工、富有效率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目標出發,亟待調整與完善農村商業性金融。按照面向“三農”、整體改制、商業運作、擇機上市的原則,加快中國農業銀行轉軌改制步伐,要在對農業銀行進行全面外部審計、清產核資的基礎上,穩步推進不良資產處置、國家注資等財務重組和設立股份公司,并實現業務經營戰略轉型。
(四)優化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構建的外部環境
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具有涉及領域多、影響面廣的特點,它不僅是金融領域的改革,而且涉及農村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因而改革的難度大、復雜程度高、影響深遠,既需要加快農村金融改革與發展,還要求改善農村金融運行的外部環境。具體措施:改善農村金融政策環境,加大財稅政策、貨幣政策、市場準入政策的扶農宏觀調控作用;完善農村信用擔保體系,創新動產抵押擔保方式;大力發展農業保險,開發適合“三農”發展需要的保障型產品、投資型產品和衍生型產品及服務;建立農村存款保險制度,探索合適的組織結構、投保方式、賠付金額和監督職能;完善農村金融立法與金融監管,依法保證金融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依法實施對農村金融機構市場準入、經營風險和市場退出的監管,確保農村金融業持續健康安全發展,從而顯著增強其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服務功能。
參考文獻:
1、愛德華·肖.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三聯書店,1988.
2、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舒爾茨.經濟增長與農業[M].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1.
4、林毅夫.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5、張杰.中國農村金融制度:結構、變遷與政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6、成思危.改革與發展:推進中國的農村金融[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7、.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促進金融業持續健康安全發展[N].中國證券報,2007-03-02.
8、周小川.關于農村金融改革的幾點思路[J].經濟學動態,2004(8).
9、陳亮.撬動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金融支點——關于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功能演進與改革發展[J].新華文摘,2006(11).
10、姚耀軍.中國農村金融體系的資金配置功能分析[J].金融與保險,2006(10).
- 上一篇:公眾責任保險發展滯后的應對措施論文
- 下一篇:如家酒店的營銷策略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