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對道德建設的積極作用透視論文

時間:2022-12-31 02:26:00

導語:宗教對道德建設的積極作用透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宗教對道德建設的積極作用透視論文

論文摘要:宗教道德是宗教教義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社會道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充分發揚宗教道德與社會主義道德的相通之處,發揮其積極因素,摒棄其消極的方面,使其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發揮積極的作用。

論文關鍵詞:宗教宗教道德社會道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我國是一個多宗教信仰的國家,我國的文化也可以說是由多元文化融合而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宗教已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現有各種宗教信徒一億多人。我國的佛教和道教等宗教信仰往往和民間流傳的鬼神觀念及祖先崇拜習俗緊密結合,在民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其影響深入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宗教信仰更是與民族風俗和生活習慣融合在一起,成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在其發展過程中必然受到其他社會意識的影響,其中,宗教因素的影響尤為突出。隨著社會轉型和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我國原有的道德規范受到了沖擊,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某種“道德失范”的現象,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面臨許多問題。面對這錯綜復雜的現狀,如何正確對待宗教與道德的關系,發揮宗教道德中的積極因素,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一、宗教道德

宗教是人的超驗性存在,它以神為核心,就其本體論的終極追求而言,宗教表達了人類對于自身存在的家園尋求,就其認識論終極性追求而言則表達了人的超越性。宗教道德是社會道德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宗教信徒以虔誠的宗教信仰為根基,以宗教情感、體驗為中介,以宗教世界觀為理論基礎并以服務于宗教教義為根本目的的行為準則。它是以整人和神之間關系為核心的宗教倫理思想,它要求信徒對上帝或神靈承擔特定的道德義務,并以誡命、禁忌、契約、承諾等形式反映這種具有宗教特性的道德義務和道德規定。對神的信仰和服從是宗教道德原則的出發點。

在我國乃至全世界影響深遠的三大宗教中的有關規范、教義,例如平等、仁愛、善良、和平、誠實等,和社會道德有很多相通之處,有著凝聚人心,協調關系的作用基督教道德的核心內容是“十誡”和“信”、“望”、“愛”。“十誡”是指:不可有別的神;不可有偶像;不可妄稱神的名;不可不守安息日;不可不敬神的代表;不可奸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證;不可貪念他人財物。“信”、“望”、“愛”的核心是愛,“愛”是“信”、“望”的具體體現。要愛神、愛人,愛人也是愛神的具體表現,只有愛人,才有可能愛神。愛人具體表現為愛自己的國家,愛自己所處的社會,愛自己的本職工作,積極投身于國家的經濟建設,為祖國的繁榮做出應有的貢獻。

伊斯蘭倫理文化的重要內容是勸善誡惡。伊斯蘭教要求穆斯林不僅自己要仁慈、行善,而且要嫉惡如仇,從善如流。一個人信真主且行善是最起碼的要求,但不能僅止于此,并要擔負起監督社會道德的義務。《古蘭經》中的戒律主要有:不說假話;不混淆是非;不說違心話;不隨心所欲;不聽信讒言;不沽名釣譽;不夸夸其談;不狂妄自大;不強詞奪理;不口蜜腹劍;不兩面三刀;不近邪惡;不妄談閑話;不徽惰;不貪財;不賭博;不飲酒;不怨恨;不吝音;不悔恨;不揮霍浪費;不急躁;不作惡事;不霸道;不淫視異性;不顯露色相。

佛教則宣揚大慈大悲、眾生平等、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凈其意。主要體現在“三學”、“四攝”、“五誡”、“六度”、“十善”上。“三學”的內容是戒學、定學和慧學;“四攝”指布施、愛語、利行和同事(指與大眾同甘共苦,沒有任何特殊行為);“五誡”指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飲酒;“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十善”是五誡的分化和細化,分為身、語、意三業的禁忌,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慎患、不邪見。

二、宗教道德與社會主義道德的關系

社會主義道德是一種世俗道德,調整的是社會主義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的世俗性社會關系。社會主義道德規范體系是符合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的社會道德規范體系。它要努力建立的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力圖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人際關系。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道德建設的實質就是要在全社會提倡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共產主義道德。

宗教道德依靠的是對神的敬畏來維護社會公德,而社會主義道德則是靠人的理性和自覺的道德責任心來維護社會公德,而且社會主義道德與宗教道德在神是否存在的問題上存在著根本的分歧,對于社會道德來說,世俗道德是實存的而宗教道德則是虛擬的。宗教中的道德規范的變化也主要體現為其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道德規范的變化。而沒有處理神與人關系的道德,宗教中的神的地位就無法確立,沒有了神也就沒有了宗教。因此宗教道德在這方面說來變化不大,它始終體現著人對神的信仰、敬畏、虔誠和順從。

在社會主義時期仍將長期存在的宗教道德則既含有會為奴隸主階級、封建統治者、資產階級的統治作過辯護的內容,也含有勸惡向善、助人走上文明之途的內容,宗教道德中的許多規范也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力。我們應當積極發掘宗教道德規范與世俗社會基本道德規范中相同或相似的內容,充分發揮宗教道德中的有益因素的積極作用,利用宗教道德對宗教教徒和不信仰宗教的人具有的某些普遍的適用性,強化世俗道德信仰的力量。

三、宗教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積極作用

宗教盡管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消極因素,如隨著社會轉型和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我國傳統的道德規范受到了沖擊,那些感到焦慮、無助的人們陷入了心靈的困境,他們帶著對社會穩定和心靈寧靜的期盼將目光投向宗教,舊的神學意識蔓延開來,特別是正處在世界觀形成期的青少年受影響較大,出現了信徒低齡化的現象;又如容易使人們產生宿命論和消極悲觀的處世態度,從而忽視了現世的價值等等,但總體來說,它的積極作用還是居于更主要的層面。

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十分重視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問題,并給予了積極的引導。他在1955年3月8日同達賴談話時說:“我們再把眼光放大,要把中國、把世界搞好,佛教教義就有這個思想。佛教的創始人釋迎牟尼主張普度眾生,是代表當時在印度受壓迫的人講話。為了免除眾生的痛苦,他不當王子,出家創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們共產黨人合作,在為眾生即人民群眾解除壓迫的痛苦這一點上是相同的。”在新時期,科學地總結了宗教,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活動的特點規律,在2000年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指出:“宗教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具有漫長的歷史,在社會主義社會也將長期存在。宗教走向最終消亡也必然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可能比階級和國家的消亡還要久遠。”在2001年的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又指出:“我國宗教的社會作用仍然具有兩重性,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還會受到一定范圍內存在的階級斗爭和國際上一些復雜因素的影響”,因此,“要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改革不適應社會主義的宗教制度和宗教教條,利用宗教教義、宗教教規和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社會服務”。這兩代偉人對社會主義與宗教問題的深刻論述,為我們正確處理社會主義與宗教的關系,重視和引導發揚宗教道德中的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指明了方向。我們應積極引導宗教道德與社會主義道德相適應,大力發掘、弘揚宗教道德中的積極、高尚、不可摒棄的因素,清除其不合時宜、與社會主義道德不相容、不利于團結進步、不利于社會穩定和公民身心健康的消極的內容,努力使宗教道德服務于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宗教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宗教道德把自己所推崇的行為規范轉化為社會所通行的道德,從而起到強化世俗道德信仰的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發揮維護社會安定的作用。宗教借助社會的力量強化自身的功能,對社會生活產生深刻影響。處于特定歷史階段的一些國家、地區和民族,往往把有關經濟倫理、社會規范方面的道德內容神圣化,把世俗的道德關系說成是神或上天的旨意。把宗教為道德提供的具有神圣性的規范要求通過神啟變為自覺道德義務。一方面,將一些共享性道德規范抬升至宗教教義、信條、誡命與律法的高度,把是否洛守宗教道德誡命作為能否獲得神寵、進人天國的標準;同時,把道德規范作為神圣意志的體現,使宗教道德成為社會普遍行為準則的同時,使道德規范擁有神圣勝色彩。

其次,宗教中的有關規范、教義,例如平等、仁愛、善良、和平、誠實等,有利于團結群眾,緩解矛盾,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習這些規范在很大程度上約束著教徒的日常行為,形成棄惡從善、自我約束、利于他人的道德要求,并借助神力來內化人們的道德要求,使人們虔誠地將自己置于某種超自然力量的控制和保護之下,進行自我修行和自我磨礪,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加強了個人的道德責任和奉獻精神,從而促使了人與人關系的和諧發展。在現實生活中,宗教勸導人以愛的行為去愛周圍的人和物,去為他人服務,為弱勢群體奉獻愛心,不斷凈化自己和周圍的人和世界。培養人的善良之心,激勵人以自己的善言善行服務社會,在實際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工作,盡職盡責,這些都對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都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再次,宗教倫理對社會主義道德有補充作用。人們對宗教的認識盡管會隨著他們對自然和社會認識的變化而變化,但宗教作為最遠離經濟基礎的社會意識形態,它的變化是極為緩慢的,它常常是傳統價值的維護者。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雖然不需要借助宗教的手段來維護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但應該看到,在社會轉型、體制轉軌的特定時期,宗教道德有其積極作用,在發展社會公益事業、遏制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都不可或缺,是對社會主義公德的一種有益的補充。在現實生活中,宗教道德所產生的良好的社會效果是不勝枚舉的,不少教徒聚居的地方犯罪率極低,被評為精神文明建設先進村;許多教徒家庭被評為“五好家庭”;宗教界還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積極投身于抗災濟賬、扶貧救困、希望工程等活動,他們主動捐資、獻力,義務修橋補路、救災扶貧、敬老撫孤、助殘助學。有的宗教組織還興辦為社會服務的養老院、幼兒園、義診醫院和文化補習班、免費茶水站等等,對改進社會風尚、推動經濟繁榮和對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最后,宗教道德對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質、提升社會道德水平有著積極作用。宗教中的棄惡揚善、仁慈、普度眾生等,從積極方面喚起一種神圣的感情,宗教道德又增強了信徒自律自戒的意識,自覺性往往比遵守一般道德規范的人更高。宗教道德中倡導的利他主義,不僅使個體獲得了自我完善的滿足感,提高了個人的道德素養,也提升了社會整體的道德水平,形成了融洽的社會氛圍。

但是,宗教道德的社會作用范圍是有限的,不能將其作用無限夸大,除了道德因素外,我們還要依靠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的規章制度。在看到其有利于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同時,也要看到其消極影響。對那些消極因素,除了由政府加強管理,進行必要的教育、引導外,還要充分發揮宗教教職人員在道德教育中的積極作用。他們既是宗教活動的主持人,又是經典教義和宗教道德的傳播者、解釋者,他們對宗教道德的解釋、評價和他們的道德行為對信教群眾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因此,要認真組織他們學習社會主義道德的內容和要求,使他們正確理解社會主義道德,鼓勵他們對宗教道德、教義做出有利于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解釋,幫助信教群眾正確處理宗教道德與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關系,不斷提高社會主義道德素質,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做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