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東城年俗的現代意義

時間:2022-04-20 04:35:00

導語:透析東城年俗的現代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透析東城年俗的現代意義

新年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長久以來一直備受國人的關注,各地皆有獨特的新年習俗。坐落于東莞市核心地帶的東城區,其新年習俗是廣東新年風俗習慣的一部分。東城年俗在迎春花市、登黃旗山、賣賴、開年、人日和元宵等方面秉承了廣府年俗傳統的同時又充斥著濃厚的地域特色。這些年俗,不但繼承了傳統的形式,隨著時代的變遷,其更在經濟、文化、民間關系等方面演繹著積極的現代意義

關鍵詞:和諧;文化繁榮;融合;契機

前言

新年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備受全體國民、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的重視。傳承已久的新年習俗,如守歲、貼春聯門神、掃塵、放爆竹、拜年等,在新年期間于全國各地以及外海華人聚居地鋪天蓋地開展起來。縱觀這些習俗,全國既有千篇一律的內容,而各地又有獨樹一幟的形式。實際上,年俗在不同地區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生活習慣乃至觀念傳統,衍生出層出不窮的地方年俗。這些彰顯著濃厚地域色彩的年俗,正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終極體現,也是中國新年這個世界上最多人慶祝的節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這些別開生面的年俗,不但有利于繼承傳統,更能從點滴細節中發現出一些具有現代意義的規律,有助于古老的習俗在新時揚光大。

坐落于東莞市核心地帶的東城區,其新年習俗是廣東風俗習慣的一部分。年俗繼承了廣府的傳統,但在某些方面又呈現出與其略為不同的地域特點。這些習俗主要包括年前的買年桔年花、逛花市、年三十的“賣懶”、大年初二的“開年”、年初七的“人日”以及元宵節等,除夕夜登黃旗山的習俗更是東城以及周邊,乃至粵港澳人們的主要活動。這些習俗的主要意旨是期盼吉祥、美好、勤奮向上、年年有余、平安順利以及合家團圓等等。有些是從中國古代習俗傳承而來,如元宵節,有的則是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逐漸形成。這些習俗大都帶有濃郁的莞邑特色。

一,新年花市:和睦家庭與和諧社會的交集

自古以來,廣府人皆有春節買花回家擺放的習俗。東莞自隋代至民國,一千多年來皆屬廣州府管轄。廣州被譽為“花城”,據明人屈大均的《廣東新語》載:“粵東有四市,一日花市,在廣州七門,所賣只素馨,而無別花。”[1]由此可見,廣州花市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不過其時花的種類相對單一而已。至于東莞的花市始于何時,史書并無記載。但清末莞城有一街道因花市命名花粉街,至今沿用如故。由此可見東莞花市的起源也不晚于清末。

據民國《東莞縣志》載:“縣邑附郭,物博地廣,東自棠梨,西及榕木,居民鱗貫十余里,以所家近市,故商賈百工豪右輕俠,雜厝不純,然其君子各以文雅相矜尚,自勝國以來所稱科目淵藪,實在于是。循金牛而東出溫塘,至鷓鴣坑又東北自章村歷下,南合上峒周環五十里,邑之所謂衣冠地也。其土沃,其俗文,石岡以上習頓剛勁。”[2]棠梨即今東城梨川社區,溫塘、樟村皆在東城境內。由此可見,東城人居衣冠之地,讀書人多,文雅持家的風氣盛行。而這樣的風氣實則為花市的盛行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自古以來,知識分子與花結下了不解之緣,賞花可以達到陶冶性情的目的,故此一直為知識分子所喜愛。

改革開放以來,東莞花市的規模在不斷擴大。東莞市每年都有固定的迎春花市,一般時間在農歷新年前一個月開始至大年三十結束,市民都要到花市采購鮮花,既裝扮居室,也盼來年有個好兆頭。花市上品種繁多,已超出原有年花的范疇,但傳統的年花年桔仍最受歡迎。其中主要有紅燦燦、金閃閃的年桔,家家都喜歡擺上一兩盆,寓意來年大吉大利,紅紅火火。此外,嬌艷的蝴蝶蘭、飄著清香的水仙、長滿鮮花的桃樹都是人們競相選擇的對象,走進花市,濃濃的新年氣氛撲面而來。東莞人逛花市,買的就是好意頭。銀柳、年桔、桃花、百合、水仙、蝴蝶蘭等是每年花市的“主打品種”,銀柳象征留住財富、桃花則表示來年好運。

年花年桔不僅符合家庭新年裝飾擺設的需要,更具有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每年各處的年花年桔市場,帶旺了周邊的經濟。而且各家各戶爭相購買的勝景,不但促進了家庭的和睦,更為和諧社會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春節登黃旗山:文化繁榮和區域經濟發展

黃旗山是東莞八景之首,東莞八景有首歌謠云:“黃旗嶺頂掛燈籠”,即此。黃旗山是東莞最重要的名山,據康熙《東莞縣志》載:“黃嶺在城南十里,峰巒秀拔。迤如展旗,草多黃色,俗呼黃旗嶺治之朝山,亦祖山也。”[3]崇禎《東莞縣志》引《唐書·十道地理志》云:“以為嶺南第一名山。”[4]由此可見,黃旗山在東莞乃至廣東的地位。

據《唐書·十道地理圖志》載:“邑人九日登高于此。”[5]可見東莞人登黃旗山覽勝,已經有超過1000年的歷史。后來,由重陽登山逐漸演變為春節登山。春節登黃旗山習俗是存在于東莞市中心城區的一個有近900年歷史的民間習俗。主要內容為從每年農歷臘月三十的晚上開始到春節期間,以家庭為單位進行攀登黃旗山的民俗活動。其中包括拜觀音古寺、拜游蛇墓、拜義冢和在廉泉汲水等多個程序。始于北宋徽宗年間,從清末民初以來興盛,至今已發展到每年春節期間上百萬人次的登山奇觀。

春節登黃旗如今已成為東莞人新年習俗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具有深遠的文化意義,以及文化意義衍生而來的巨大經濟價值。

圍繞黃旗山麓,自宋代以來有不少民間傳說和故事,如黃旗嶺頂掛燈籠、厲布衣傳說、廉泉故事、游蛇地求子掌故、青紫亭陳進士故事等,這些典故因黃旗山的知名度提升而被廣泛宣傳,變得家喻戶曉。此外,鑒于黃旗山作為東莞地標的特殊地位,近年來圍繞黃旗山進行的文藝創作也逐步繁盛。大量的涉及黃旗山的文藝作品在各大媒體頻繁出現。去年,由東城本土文藝工作者創作拍攝的歌曲《黃旗山放歌》MTV于國慶前夕發行。東城的音樂工作者親眼目睹了東城經濟社會文化的快速發展,他們滿懷激情地創作了贊美自己家園的歌曲《黃旗山放歌》。歌曲一經演唱便很快在東城傳唱。由此可見,登黃旗山的習俗不但傳承了古典文化,更促進了現代文化的繁榮。

同樣圍繞著黃旗山麓,隨著黃旗知名度的不斷提高,一個新興的商圈正在冉冉崛起。在房地產市場,從90年代初的東城中心、新世界花園、東泰花園,到2000年以后的景湖花園、新世紀豪園、峰景高爾夫,再到近幾年陸續興起的星河傳說、天驕峰景、黃旗印象等骨干項目相繼立戶,東城的高端住宅市場持續紅火。而他們的宣傳廣告,無一例外地以靠近黃旗山作為主要賣點。伴隨著高尚住宅的蓬勃發展,高尚消費群體日益壯大,人數與日俱增。以世博廣場為中心的高檔商業圈,也在不斷擴大他的版圖。由此可見,登黃旗山習俗衍生出來的人們對于黃旗山的信仰,使黃旗山聲名大噪,并由此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三,賣賴:催人奮進的傳統習俗

“賣懶”是在廣東地區流傳已久的一種農歷新年風俗習慣。據民國《東莞縣志》載:除夕祀先祠,食蜆。小兒持熟鴨卵行,且呼曰:“賣冷”。[6]其實“賣懶”原作“賣冷”,但于廣東方言“冷”“懶”同音,又是通借字,故莞俗曰:“賣懶”,取賣去懶惰之意。據《廣東新語》和雍正《東莞縣志》對此習俗的記載,可知此習俗在珠江三角洲出現當在清代初期,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事實上,賣懶的習俗也源于相關的傳說。相傳在王母娘娘的蟠桃園里面,有一條大懶蟲,它經常蜷縮在蟠桃園里面,春天吸蟠桃蜜,夏天吃果實,有年,蟠桃大豐收,它又去偷吃,王母娘娘知道后,大為震怒,把大懶蟲打下了凡間。據說這條懶蟲下到凡間后,就鉆進了小孩的鼻子里面,變成鼻涕蟲。在小孩晚上睡著的時候,它就爬到被子上,變成一條大懶蟲。此后小孩子早上不愿起來賴床時,人們就說是懶蟲。

在東城,每當年三十的時候,小孩子就要出去買懶,把懶蟲丟掉,祈望在新的一年里面勤勤奮奮,不斷進取。東城的賣懶與此又有點不同。

到年三十晚,小孩子就要換上新衣服、新鞋子,穿上新襪子。母親奉神明,先煮好雞蛋(家中有幾個孩子就煮幾個雞蛋),在雞蛋上插上一炷香,奉神以后,母親將雞蛋分給每個孩子,她們拿著雞蛋走出門口,將香插到地上,輕聲唱著:賣懶,賣懶,賣到年三十晚,人懶我唔懶。然后把雞蛋吃了,這就是賣懶,希望孩子以后勤奮向上,前途無量。

賣懶作為一種啟蒙教育的形式,有著催人奮進的特點。特別是物質豐富的今天,保留這個傳統習俗,教育新一輩要秉承勤奮的作風,具有十分積極的現代意義。

四,開年與人日:碩果僅存的新年舊俗

新的一年當以正月初一為始,據《東莞縣志》記載:“元日昧爽謁家祠,姻族鄰里相賀,曰拜年。”[7]

舊時年三十晚上十點后,東莞各家各戶開始在廳堂神臺前擺上年宵品、羅漢齋、糕品等,以待到子時祭神迎春。到了交子時(晚上11點)之際,便打開大門,點燃鞭炮,叫“燒開門炮”或者“槍炮頭”。此習俗在東莞盛行超過百年,可惜在1994年東莞政府禁止燃放煙花炮竹相關政策出臺后,方漸漸消失于莞邑大地。

全國都有大年初一早上吃素的風俗,有說法是這一頓吃齋,其功德等于一年吃素;另一種是暗喻指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而到了初二,人們方可吃葷,當日菜肴豐盛,并舉行祭神儀式,謂之“開年”。

初二早上,東城人在家中客廳多擺上貢品奉神,并買來鯉魚用來祭拜。按規定鯉魚必須是活的,稱為“生鯉”,并取其諧音“生利”之意。生菜、芹菜也是開年必備的,而且都要留著根須。生菜是“生財”的諧音,留須則意為“有頭有尾”。此外,莞人開年喜用發菜,寓意為“發財”。豬肉、魚丸、全雞一只、香蕉一梳,意為“招財”、全盒糖果、茶、酒等祭神用品,于上午舉行祭神儀式,祈求在新的一年里生龍活虎,一切生機勃勃,年年有余。

而正月初七的人日,又是新年期間一個重要的節日。所謂人日歷史悠久,而且起源也眾說紛紜,無從考證。目前,人日的來歷主要有占卜說和誕生說。占卜說主要來源于西漢東方朔的《占書》:“歲正月一日占雞,二日占狗,三日占豬,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8]誕生說則是來源于女媧造物的傳說,女媧在七日中每日造一生物,“天地先生雞、次狗、次豬、次羊、次馬,始生人。”正月初一是雞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羊日,初四是豬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馬日,初七是人日,初八是谷日,初九是天日,初十是地日。”[9]實際上,人日就是人的生日,故此全國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慶祝活動。據《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采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置頭之鬢,又造華勝相遺”。[10]而在廣州,民國時期人日是一個重要的節日,青年男女會結伴到郊外游玩,有選“人日皇后”的活動,作家歐陽山的小說《三家巷》里第十二回《人日皇后》便是描述這天的勝景。[11]

而在東城,人日的習俗也同樣延續至今,不過形式略為不同。年初七早上,東城各家各戶就把年三十蒸好的年糕切成片,煎成金黃色,擺在盤中,配上水果、糖果等貢品,祈求神明保佑好人一生平安。

人日作為一個古老的節日流傳至今,可謂對于作為社會一份子的人而言,強化了人文關懷的回歸。通過人日,大家通過各種喜慶的形式,可以牢記中國創世傳說的歷史淵源,融入并靈活運用中國古典文化哲學思想之余,更能培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懷,實則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最根本要求之一。

元宵節:新老莞人融合的重要契機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起源于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是為紀念“平呂”而設的。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據民國《東莞縣志》載:“元夕張燈,燒火樹為獅象魚龍百戲,其詞人以隱語體物張之,燈間如射覆然,能命中者必有以持贈或為秋千之戲,親串好會婦女,相饋以粉丸,曰結緣。是夕紫姑神以卜,相傳紫姑以是夜為大婦所逐死,故俗憫而祀之,亦相戒以不妒也。”[12]事實上,許多元宵習俗保留至今。如“結緣”,目前在東城各地頗為流行。據《梨川村志》載:梨川有煮吃甜湯丸和炒響丸互相贈送的習俗,稱為“結緣”[13];如開燈,本為東莞人的重要風俗,據《東莞縣志》載:“上元前數夕,生子者張燈結彩為酒饌慶于祠,俗呼為燈頭,稱其祖父為燈公。”[14]而東城各地則一直保留著這個習俗,據《梨川村志》載:“人們開燈多在初四、初五、初七,結燈則在正月十五。”[15]

傳統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不論城鄉都盛行,尤其是在城市,各種活動更是推陳出新,尤為熱烈,傳統的元宵節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經被升華為共同的精神興趣,復雜的節俗被高雅的、狂歡的節日活動所替代,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是增加了舞龍、舞獅、游花車、元宵大型焰火晚會等活動。

東莞人一直對元宵節十分重視。據《東莞縣志》載:“上元夜游,觀燈,設樂,宴會,演劇(燈有花燈,字燈、山燈之類,制極工巧,同族者慶于祠,同里者慶于社)。為秋千之戲。”[16]這種原始的晚會形式,在東城不但得到保留,而且融入了很多現代化的元素。在東城各地,每年都有形式各異的元宵節活動舉行。通過這些活動,有關部門以節日為契機,積極搭建了許多群眾娛樂平臺,并在舞臺設計,節目編排,燈光音效管理等環節上注入科技的元素,讓民間的文藝愛好者可以在這些活動中一展身手。更重要的是,東莞作為一個移民城市,新老莞人作為東莞人口的兩個重要載體而為東莞的經濟文化作出貢獻。元宵節作為一個全國性的節日,可謂普天同慶,無分地域。以此節日作為契機,讓新老莞人通過喜聞樂見的群眾娛樂形式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有利于兩大人口載體的進一步融合。

在東城,元宵節歷來是大家公認的重大節日,東城各界都會匯集在東城文化廣場,舉辦盛大的慶祝晚會,至今已經舉辦多年。在晚會上,包括歌舞、相聲、歌曲聯唱、粵曲表演等都會逐一登臺亮相。近年來,這些節目主要由東城的業余演員團隊和企業文藝愛好者演出,由此可以充分調動東城業余文藝愛好者的創作情緒,更為東城的本土文化注入新元素,并通過群眾的認同而逐步樹立新品牌。

結語

東城年俗在重要的傳統節日,既秉承了廣府年俗傳統又衍生了獨具地域色彩的慶典形式,充分彰顯東城蓬勃發展的文化創造力,為古典文化的傳承與新時代的經濟、民間關系的和諧發展注入新元素。

參考文獻

[1]屈大均.廣東新語[M].卷二.地語

[2]陳伯陶.東莞縣志[M].廣東:東莞養和堂印書局.民國十六年.卷九.輿地略八.風俗

[3]郭九鼎.東莞縣志[M].廣東:東莞市人民政府.1993年.卷二.山川

[4]張二果..東莞縣志[M].廣東:東莞市人民政府.1993年.第60頁

[5]唐書·十道地理圖志[M].東莞縣圖解

[6]陳伯陶.東莞縣志[M].廣東:東莞養和堂印書局.民國十六年.卷九.輿地略八.風俗

[7]陳伯陶.東莞縣志[M].廣東:東莞養和堂印書局.民國十六年.卷九.輿地略八.風俗

[8]東方朔.占書[M].卷一

[9]民間女媧傳說[A]

[10]宗懔.荊楚歲時記[M].卷八.六題

[11]歐陽山.三家巷[M].廣東:廣東人民出版,1978年.第167頁

[12]陳伯陶.東莞縣志[M].廣東:東莞養和堂印書局.民國十六年.卷九.輿地略八.風俗

[13]梨川村志[M].廣東:東莞梨川村志編撰委員會.2008年.第143頁

[14]陳伯陶.東莞縣志[M].廣東:東莞養和堂印書局.民國十六年.卷九.輿地略八.風俗

[15]梨川村志[M].廣東:東莞梨川村志編撰委員會.2008年.第143頁

[16]張二果.東莞縣志[M].廣東:東莞市人民政府.1993年.第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