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農民現代性的整合
時間:2022-04-24 03:56:00
導語:小議農民現代性的整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民現代性是農民擺脫傳統思想束縛后的個性生成與重組。在當下中國的語境下思考關于農民的發展問題。農民的現代性是一個重要維度。從農民現代性人格的整合、農民現代社會系統的角色整合、農民社會文化價值的整合三個層面闡述了當代中國農民現代性整合的基本層次。
關鍵詞:農民現代性社會交流
現代性在西方世界的發展已經歷了三個世紀。現代性是現代社會或工業文明的縮略語。現代性是指社會的一種類型、模式。“現代性指社會生活和組織模式,大約l7世紀出現在歐洲,并且在后來的歲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影響。”
人的現代性是指人的現代社會生活和組織模式中的文化素質,即溶鑄于基本人格中的現代性。它是實現社會現代化過程中所必需的要素和條件。但是,作為工業社會中人的社會性的內在規定性是人的現代性,不只是作為一種好的“品格”存在,它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具有多種可能性,包含著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多重關系。“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它的價值與功能的社會實現只能產生于社會性的整合之中。在中國的語境中思考關于農民的發展問題,一個重要的維度仍然是社會制度的現代性,是社會現代性與農民現代性的關系。農民現代性是農民擺脫傳統思想束縛后的個性生成與重組。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歷史大變革中,千千萬萬的農民由農村走向城市,由農業走向工業,傳統的地域性割據生活被打破,傳統的、宗法的、血緣的人際鏈條被打碎,傳統封建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也必將被個人自主、人格獨立、自由、民主、平等以及其他新的價值觀念所取代。現代社會的經濟、政治和公民生活,最后也會影響現代農民塑造一種新的人格。人的價值與功能的社會實現只能產生于社會性的整合之中。整合,成為我們認識和研究當代中國農民的現代性,推進農民自身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視角。
一、農民現代性人格的整合
人格整合就是確立和選擇正確的價值目標,在這一價值目標的導引下克服和摒棄?肖極人格的影響,減少某些現代性品格在行為過程中的負面集結及其所產生的反社會功能,樹立起以正直、勤奮、智慧、創新、奉獻為核心的人格特征。農民現代性的人格特質由兩性平等觀、效能感、創新意識、自主意識、自保意識、家庭教育觀、新經驗觀、科技意識、時間觀念等因子構成。
社會轉型時期的人格,總要受到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雙重影響,那些通過風俗習慣、道德風尚、生活方式、認知特點等世代承襲下來的傳統文化,既積淀著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也滯留著腐朽落后的消極因素。因此,農民現代性人格的整合與重塑要以傳統人格批判為前提,破除傳統勢力給人格帶來的因循守舊、安于現狀、依順他人、迷信權威等消極影響,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精華,對傳統文化進行理性的揚棄,將其勤勞、節儉、頑強等優良的個性品格特征與現代社會的開放、創新、競爭等應有的人格要素融為一體,使之成為能適應社會變革、勇于創造現代文明的新型農民。
二、農民現代社會系統的角色整合
在社會系統中,個人是通過社會組織介入現代社會的,現代社會強行促成了一種角色專門化。人的社會化是指個體通過學習、實踐掌握社會生活知識、技能和規范,適應并融入社會環境,在發展自己社會性的同時面向社會發揮作用的過程。由此,人的現代性整合首先而且主要存在于正式組織關系中,而不是個人關系中。個人納入現代生活的條件就是對社會角色的認同和勝任。因此,沒有社會組織的制度化角色關系,人的現代性也就失去了體現其功能的環境,失去了社會合理性的約制力。此外,個人在組織中的社會角色是和他的興趣、愛好、情感等個性特征一同出現的,盡管正式的規章制度是根據角色而不是按照個人喜歡設立的,人們往往還是自覺不自覺地把個性的各個方面的需求表現出來,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對規范角色的偏離行為,從社會組織在社會系統中的功能上看,人的現代性的整合就是使社會角色更具有專一性、規范性。克服偏離行為的整合,是為實現組織目標而進行的整合。在這個意義上,人的現代性整合是社會結構功能整合的一部分。
在傳統社會中,“農民”顧名思義即指從事農業之人、之“眾”,農民的社會角色呈單一性特征。但在現代社會中,農民的角色已經呈現出了多樣性的特征,不僅有在家務農的農民,還有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以及在城鎮化進程逐漸市民化的農民。他們都需要在各自的社會組織環境中進行角色整合。在中國工業化、現代化、城市化的進程中,數以億計的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形成了一個人數眾多、身份特殊的社會群體——農民工。目前,農民工角色整合,農民市民化角色整合都遇到來自外部的制度障礙和內部的素質障礙。進行中國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形成了以戶籍制度為核心,以控制農民流動為主的土地、就業、教育、社保等制度為體系的阻滯農民工角色轉變及農民市民化的制度“網絡”。其中,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起著核心和關鍵的作用,戶籍制度使農民不能真正融人城市,土地制度使農民不能真正離開農村。因此,必須進行制度創新,加快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改革。同時加快進城農民再社會化進程,使農民自身社會生活技能社會化、社會規范社會化、個性社會化。改變長期在農村形成的傳統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克服某些傳統偏離行為對現代規范角色的阻礙,習得現代社會規范,達到觀念轉變、文化認同,獲得心理上的歸屬感,從而實現個人對社會角色的認同和勝任。
三、農民社會文化價值系統的整合
價值系統是存在于一個社會和民族中比較一致的價值理想和共同的信念、信仰,它構成特定社會文化的核心。現代社會的變遷與現代化是一個以文明圈為界限的多樣化選擇過程。個體人格依賴于文化價值觀的定向作用,同時,內化的價值體系不同,個性的發展水平不同,文化的整合表現為用社會認可的價值觀念和社會規范制約、校正個體現代性的發展。在現代社會,制度本身并不能提供關于行為意義的解釋,文化價值觀的整合則能起到這種解釋和塑造作用,使人們在扮演社會角色的同時也就投入了文化價值素質系統所造成的社會情境中,獲得某種歸屬感。現代生活本身具有多元性質,人的現代性發展也不是處在一個同質型的文化環境中,因此,文化整合也受到非標準化因素的影響:傳播媒介的發達,信息瞬間多變,往往把入帶人多元而模糊的價值天地之中;由于民風民俗的社會約制力降低,在法律以外的廣大價值領域出現“松散空間”,在開放的社會環境下,文化變遷速度加快,以往文化經驗形成的情境促使人的現代性的文化整合從全面滲透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控制個人全部活動的整合,變為尊重個人選擇的、對基本層次上的共同價值觀念和職業規范的整合。“倉廩實”后就需要“知禮節”,這是農民群體社會文化價值整合的基本物質基礎。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拓寬了農民的視野,“既不傳統、又不現代”的現代農民開始具有了發展的意識和自覺的要求。現代傳媒的廣泛應用和一部分農民“走出家門”的體驗給農民以精神上的刺激,使他們看到了和其他階層的差距,同時也產生了迫切要求提高自身發展的能力的自覺要求,這種發展要求是農民發展成為問題的主觀條件。社會的發展客觀上要求農民擺脫傳統,迎合現代化,拋棄“自給自足”、“知足常樂”、“老實本分種地”等觀念和做法。
- 上一篇:小議法務會計的理論要素探索
- 下一篇:綠色會計的確認與核算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