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互惠在兒童道德培養中的價值體現探究
時間:2022-04-28 10:14:00
導語:剖析互惠在兒童道德培養中的價值體現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兒童對道德所形成的最初理解來自于社會交往中的直接體驗,互惠原則是兒童建構個人道德體系的基礎,影響著兒童對社會公德、他人德行的認識和理解,繼而決定著兒童自身對這些道德行為的認同和接受,以及個人道德價值感的生發。
【論文關鍵詞】互惠;價值觀;道德培養
近幾年.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德育工作被置于突出地位,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如果要使學校德育、家庭德育、社會德育形成一種合力.共同致力于兒童德育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研究具體工作的具體做法。要使道德教育始終要體現其價值性,就必須在具體環節上注重互惠原則的作用。互惠原則保證個體在特定的社會情境中以社會接受的方式與他人進行社會交往的過程中,使個人受益,雙方受益。它表明一個人在不損害他人同等權利的適當范圍內,與人交往時在最大程度上實現自身的權利,需要或責任與義務。其價值體現在兒童道德培養的各個環節中。
一兒童的道德養成
兒童在學齡前期的道德培養主要受家庭環境的影響。上學后主要是學校環境的影響,同時也受到社會大環境的熏陶。但學校、家庭、社環境對兒童的道德教育并不是孤立的,它們相互作用、交互滲透、共同作用于兒童的道德培養和發展。
1.家庭道德環境
家庭為兒童的成長提供了必要的經濟條件,最大限度地給予兒童感情上的依托。這種物質條件和精神依賴為兒童及青少年品德形成提供心理上必需的安全感和依戀感。兒童在入學以前就在家庭環境中獲得了一些基本的倫理道德觀念及行為模式.這些先導性的認知成為兒童在學校系統接受德育的基礎并形成最初的認知。家庭道德的培養無論是作為先導性的基礎作用還是作為物質情感上的依托,都不是社會、學校環境所能提供的。
家庭環境的一個重要特征,即對學校德育具有互補性。這主要是就德育內容而言的。家庭是一定文化的積淀之地,因而也是一定文化的傳承者。由于家庭人際關系最具人倫的基礎特征,所以家庭環境同時又是人倫文化的傳遞和創造基地。學校德育較系統、規范,從大處著眼.禮節性強,而家庭環境中的孩子是處在處理人際關系的細部的境地.具有具體、生動、現實性強的特征,因此有家庭德育重具體應用,學校德育重一般理論之說,兩者相得益彰,則可能形成良性循環。
2.學校道德環境
學校可以通過把價值觀教育和日常的學科教育整合在一起,從而有機會參與到有意義的道德和社會教育中。學校德育主要是學校根據德育大綱要求,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使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內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學校是文化的系統和文化傳播者,因此,學校要成為一個具有新質的角色,即,主動、自覺地將社會文化影響源轉化為德育影響的中間人和建設者,教會學生鑒別、選擇.對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和先進的社會文明做出正確的評判、解釋等。學校也是先進道德的講壇和輿論陣地,可以輻射或影響于社會。學校德育活動既可以對社會進行正面的價值導向,也對學生的道德價值判斷產生積極引導。同時,學校作為媒介,要主動地將個體道德成長的社會環境中最能動的力量和其他社會環境聯系起來,組合各種正面影響形成合力,營造學校德育的良好環境。
3.社會道德環境
社會環境對個體道德形成的影響不僅通過環境本身的直接輻射來實現,它同時形成了學枝德育的環境。一定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家庭等對德育的影響很深刻。在校外,社會環境無論是整個社會文化、社會風氣或是家庭氛圍.都對德育的效果起強化或弱化的作用;在校內。在社會環境和校園環境影響下形成的校園文化同樣對德育效果起到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同時,社會對青少年道德的培養離不開政府行為的參與。實踐證明.政府行為的作用對德育社會環境的調控和改造是十分重要和必需的。社會、家庭、學校本是各自獨立的運行系統,要使其德育影響在方向上趨同,力量上整合.就必須有粘合機制存在.而粘合機制無非是在輿論導向上發展其德育自覺整合的內驅力和機制上的連接,以形成其運作形式。要實現這兩點,在目前的中國社會只能依靠政府力量。
二、互惠的價值意義
互惠是兒童早期道德養成過程中表現出的價值定位。互惠原則是個體在特定的社會情景中以社會認可的方式與他人進行社會交往的過程中,使個人受益,雙方受益,或者主要是使他人受益的行為準則,即.個體在不損害他人同等權利的適當范圍內與人交往時在最大程度上實現自身的權利、需要或責任與義務。本文所討論的互惠是體現為公平,相互尊重,利益均等的正向價值。
1.公平價值
公平即公正、平等。從倫理學的角度講,公平還有正義的意義,指在社會交往中.個體得到他應該得到的東西,不能得到他不應該得到的東西。這是很久以來理論學、社會行為學、法理學等學科一直關注的問題,也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正向價值所倡導、追求的人類社會價值。一般意義上講.如果一個社會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有序,文化氣氛活躍,人民安居樂業.我們就認為這種社會是正義的、人道的。人與人相互之間的利益是公平的.當一個社會秩序混亂,政治黑暗。人民會發出正義的呼聲來拯救人民.希望正義的力量恢復社會秩序,公正的價值就體現在其中.這是從古至今人類公認的價值取向。
2.相互尊重
互惠的價值基礎——相互尊重,這是互惠原則中最重要的道德準則。相互尊重和互惠的關系很明顯.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實現互惠的正向價值,同樣,只有個體自身獲得尊重和認可時,才會自愿地去尊重和承認他人的權益和人格。哲人曾經說過:人類本質里最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人類本質里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人的這種本質自出生就表現出來,尤其在兒童身上表現最明顯,例如.兒童總是通過自我表現來吸引他人或長輩的注意力。個人的需要和價值得到滿足和尊重,這是人類要求互惠的目的,也是人們相互交往中,互惠價值作用的結果。
三、互惠在兒童德育中的體現和教育策略
道德教育就是教會孩子處理人際關系,培養兒童社會技能的發展。兒童道德培養的目的,即讓兒童在未來生活、學習、工作過程中,能以優秀的人品,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態融入社會生活,并最大限度地實現個人價值。由于不同年齡階段兒童身心發展的內容和水平不同,兒童對道德所形成的最初理解的深度和廣度也不同,而且它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深入。
基于兒童不同層次的認知發展,我們的道德教育工作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在教育過程中要把握互惠的原則。這是兒童是否愿意接受道德教育的基準。要使兒童的道德認知上升為個體所具有的德性,繼而外現為個人德行,其間,互惠以一貫終,時刻突顯其價值作用。其次,相互尊重。教育者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想法以及正確的行為,對他們不合理的言行舉止,要在尊重的前提下給予說教、引導,讓兒童從中學會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再次,兒童道德培養中要特別注意公平原則。公平地對待他人、對待自己,才有民主可言,才能激發兒童潛在的正義感和道德價值判斷力.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合作,使教育對象接納教育內容,實現整個教育環節的良性互動。最后,道德教育必須結合家庭美德、學校德育和社會公德來開展,使其共同致力于兒童道德素質的培養。
- 上一篇:小議校園無線網絡架設
- 下一篇:英語教育實踐小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