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大學生道德觀的非道德化研究
時間:2022-04-28 11:55:00
導語:詮釋大學生道德觀的非道德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當代大學生在家庭道德觀上對獨立意識和權利意識有強烈的訴求,“非道德化”傾向明顯,道德失范現象時有發生。分析了當代大學生家庭道德觀“非道德化”的原因.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當代大學生絕大多數是“80后”,以獨生子女居多。他們在物質上相對豐裕,卻要在過多的社會競爭和學習壓力下生存特殊的歷史年代使他們不用背負過多的傳統文化記憶及歷史負累,能夠忽視“社會鐘”而關注自我發展。人為的社會隔絕形成了人際關系的日漸淡漠,使他們在理想社會與現實社會的巨大差異面前倍感困惑。
他們心中疑惑頗多,一邊唱著“學習雷鋒好榜樣”,一邊在思考助人為樂對自己有什么實際的好處;他們接受著集體主義的教育,卻也受著各種西方思潮尤其是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沖擊;他們在激烈的競爭中考上大學.卻發現大學已經不是心中的“象牙塔”了,大眾就業使得“天之驕子”的心理優勢感消失殆盡;他們追求自由,卻迷失于網絡這個虛擬社區.原有的價值取向與道德責任都相對削弱和紊亂.網絡生活的虛幻化使他們脫離了社會,懼怕現實。
一、大學生家庭道德觀“非道德化”現狀及分析
“家庭美德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涵蓋了夫妻、長幼、鄰里之間的關系。”作為社會的細胞家庭在人們生活、消費和延續后代方面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對于社會的安定和諧至關重要。家庭道德觀在我國歷來倍受重視,比如治國先治家,認為“修身”、“齊家”與“治國平天下”息息相關。80后“新新人類”思維敏捷,又是在改革開放后相對寬松的社會環境下成長的,接受新鮮事物快,受西方道德觀念影響,價值更新加速,個性意識突出,在家庭道德觀上與父輩們明顯不同,有了較強的現代意識。本文重點考察當代大學生在傳統家庭觀、婚戀觀、第三者、離婚、婚外情以及性觀念等問題上的觀點及做法。
如今,大學生戀愛不僅有著環境的寬松和自由。更有其生理和心理上的必然性。但是戀愛不僅涉及愛情。而且是行為道德活動,“按其本性來說就是排他的。”[3]76按照馬克思的看法,男女兩性關系可作為人的整個文明程度的一個基本判斷。浙江大學學生對“一個人同時對幾個異性產生好感。并與其談戀愛,您認為這種做法是?”的調查.回答“腳踏兩只船.不應該”的l0年前有47%~1.10年后為49.2%;不過,l0年后對于這種“多角戀愛”的近乎離經叛道的認同竟然高達49.8%。常識告訴我們:擇偶需要比較,但不是“戀愛自由”;愛情區別于友誼.容不得“多元選擇”:感情不是兒戲.沒有理由為排除寂寞而“假戀”;忠貞專一的道德原則使“自私之愛”根本不具有“普遍性”。
浙江大學學生在頗具現代性標簽意義的婚外情和第三者問題上,表示反對的比例分別為58.5%和52%.遠高于表示認同的人數比例,這說明大多數學生很看重忠誠義務對于婚姻生活之必須。比較而言,大學生的契約精神日顯,他們不再允準婚后享有婚前戀愛方式的相對自由。至少有1/4的大學生對于無論婚前婚后的情感方式都相對放任自流,凸顯時代精神之印記。
對于貞操問題,如今有27%的學生不再視之為婦女之性命及傳統道德對人性的壓抑。舊習俗歷來有偏見,認為它只對婦女而言。其實,作為堅定、有節操的自律性德行,它是人內心的一種品質,能夠自覺抑制人們的情感欲望,嚴格規范人們的行為方式。熱戀中的男子應當正確認識其意義:最直接意義在于幫助人們了解并把握自己在戀愛過程中的行為的價值。避免盲目沖動;而間接意義則是幫助人們提高和深化愛情。
離婚問題在過去倍受道德輿論的約制.也被人為設置了許多道德枷鎖,可如今浙江大學學生有76.2%認為“離婚是私人的事,難以用傳統道德來評判”。不可否認,現代人追求自我,在更大程度上將婚姻問題劃歸私人生活領域.婚戀自由度前所未有,只是在自由和責任之間的平衡點尋求確是我們道德之所求。離婚有時是必要的,能給婚姻當事人應有的解脫.并避免婚姻中的不道德現象。同樣,在現代性的洗禮及舶來觀念的強烈沖刷下,未婚先孕這種本來在傳統習俗觀看來歸屬道德的問題,現在卻在更大程度上被認為是技術問題。
在調查中,有69.5%的學生對婚前財產公正表示認可.95.6%的學生對獨身生活方式表示“可以理解”或“個人私事無從評價”,73%的學生認為婚姻是不需要任何形式的,不認同婚前性行為的由lO年前的10%降至5.2%。可見,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認知有別于“熟人社會”的傳統人倫觀念.追求道德寬容以及個性自由傾向顯而易見
二、新聞事件分析
如今,在反傳統的性道德觀念沖擊下,大學生的婚前性行為“道德失范”雖談不上泛濫成災,卻也不是新鮮事。他們不再認為這是“越軌”行為,不再認為這是傷風敗俗,而認為學校對這種“私事”不宜干涉,更不應懲罰。2002年10月重慶郵電學院發生的“女生懷孕被開除”事件就很能說明問題。
2002年12月3日,《中圍青年報》以《“女大學生懷孕被開除”折射高校管理法律盲區》為題報道說:近日,社會廣泛關注的“女生懷孕被開除”事件中的事雙方——重慶某學院和李靜、張軍(均為化名)分別接到了重慶市南岸區人民法院行政裁定書,駁回李靜、張軍要求學校撤銷處分決定的起訴。
2002年10月初,重慶某學院大二女生李靜突感腹痛去校醫院治療,被校醫懷疑為懷孕,她自費住進地方醫院,經診斷是宮外孕,于1O月9日做了手術。學校以嚴肅校規校紀、正確引導學生為由,依據原國家教委頒布的《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及該校《學生違紀處罰條例》等相關規定,給予兩名學生勒令退學處分。
此事經多家媒體披露后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其實,2001年4月底,江蘇南京某大學就發生過此類事件,校方認為兩名大學生在校外租房同居致女生懷孕后又做“人流”手術違反了校規.開除了兩名學生的學籍。
重慶某學院開除兩名學生的理由是“品行惡劣,道德敗壞”,在社會上很快形成了對立的兩派觀點。代表馬父觀點的媒體認為:校方將其女兒的行為定性為“不正當性行為”是錯誤的,剝奪了一個成年人應有的性權利。應當承認,學校不應放任自流,但要把握好度,不能苛求19歲的孩子如此理智。而代表管理機構一方的觀點認為:它給當代大學生提出了如何培養健康向上的性道德觀的嚴肅課題。該院有關領導指出,社會上產生的性解放錯誤思潮與當前高等教育大眾化有關,也與一些媒體有關,其報道一味迎合學生,利用涉及青年人性關系和高校管理等有爭議的話題來吸引讀者,不顧自身社會責任。我們社會主義高校需要引進的是先進文化和思想,但類似臺灣校園內所出現的“還我性交權”的性解放絕不是先進文化。公開談論性問題是因為社會顯著開放進步了,不是要脫離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范疇而重走彎路,更非提倡和縱容,媒體應發揮唱響主旋律的作用。更有網友認為,“學校不是婚介所,更不是做愛樂園。既然選擇讀大學,就必須接受學校的約束。”
滯后的觀念轉變和制度創新、缺乏為學生服務的觀念和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使得高校未能有效保護學生的受教育權、依法管理和依法治校。但是,高等教育不同于義務教育.學生在享有受教育權利的同時,也應當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其在校期間應盡的義務。教育部對已有20多年歷史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進行修改.以確保更好地維護教育的性質和規律,培養四有新人。
鑒于大學生非婚同居現象日益增多已是不爭的事實.一些教育界人士坦言,新形勢下如何建設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倫理道德已成為當今中國社會和高等院校亟待解決的嶄新課題171。高校管理改革要與時俱進.因為法治社會本應當是一個選擇的共和國,要給人提供更大的自主選擇權.2003年,蘇州大學出臺了《蘇卅l大學學生管理規定》,其中一項內容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已婚女學生因生育需要者.由本人填寫休學審批表、并提交有關證明,經學校審核、主管部門批準,可辦理休學手續。“已婚女大學生懷孕可休學”引發熱議,有人認為只要對社會無害、對個人有利.高校就不應該管.這也是體現一種人文關懷。教育部為了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表示不予干涉。專家認為這是社會轉型期個人權利意識強化的標志,如同放寬上大學的年齡一樣并不值得大驚小怪,需要的是引導而不是禁止。婚姻法專家、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巫昌禎教授認為,大學生因生育需要“休學”并不享受工資待遇等福利,不等于“休產假”,這是高校實行的一項靈活措施,但并不存在“允許”的說法。為數不少具有倫理道德“非道德化”傾向的學生欣喜于校方終于把他們當作一個主體而不是管理對象來看待,這是對他們作為一名成年人行使自身權利的理性與能力的尊重與信任。家長則擔心濫用此種權利會影響學生學業,導致“校將不校”。
三、基本結論及建議
倫理道德領域的“非道德化”過程還將繼續.青年大學生仍是該過程的實踐主體。這個過程實質上是我國傳統的以道德為主宰的生活模式向現代法治生活模式的轉換.但不是否定道德的作用和地位,而是劃清道德領域的邊界.抑止“泛道德化”,有利于其更為有效地發揮作用。傳統社會將道德作為約束人類行為規范的功能唯一化,這與以倫理道德為主體的儒家思想是正統意識形態的特點是相呼應的。因此,當今法治社會不再訴求于“德治”、“仁道”的“軟手段”,而由法律規范來劃定人們活動的界限,這是時展的必然要求。此過程在我國已初現端倪,主要表現在個人生活領域,比如說婚前性行為、離婚、獨身主義等,在當代大學生看來這些都是個人的私事,是個人所選擇的生活方式,不應給予道德評價,他們只需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而沒有道德上的義務去對傳統的社會道德和習俗負責。此外,還包括將一些由道德評判連帶引發的判斷驅逐出道德領域,公私環境的劃分最為明顯,私人生活領域的不檢點、不道德,并不能連帶出對這個人在工作能力上的否定,挑戰著以道德來評判一切的極端做法。
當前,高校一方面要順應時代的變化,以人為本.在不與現行的法律法規相沖突的情況下,給大學生適當“松綁”,制定并執行與現實相符的新規;另一方面應當立足我國高等教育學生管理現狀,整肅校風,加強大學生的家庭道德觀教育.嚴格限制在校學生的性行為。
參考文獻:
[1]段鑫星,程婧.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2]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N].上海:光明日報,2001.10.2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雷渡橋.混沌初開:來自當代大學生心靈的報告[M].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3.
[5]曾盛聰,等.倫理的嬗變:十年倫理變遷的軌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劉萬永.“女大學生懷孕被開除”折射高校管理法律盲區.中國青年報.2003.12.03.
[7]李韌.大學生非婚同居懷孕引發的訴訟:一起值得深思的案例調查[EB/OL].新華網重慶頻道,2003.04.23.
- 上一篇:產業發展互相滲透產業融合化
- 下一篇:縣干部在防汛防旱工作會發言
精品范文
1詮釋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