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研究的理性思考

時間:2022-05-04 03:33:00

導語:剖析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研究的理性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研究的理性思考

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論性研究和實踐探索有不少成果問世,但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良傾向。高水平、符合我國農村社會實際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健康積極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研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向、原則和方法。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意義;原則;方法

一、研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三農”問題始終是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的穩定,就沒有國民經濟的穩定;沒有農村的發展就沒有國家的真正發展;沒有農民的富足,就沒有國家的持久繁榮。只有8億農民都加入到現代化的進程,才能盤活國民經濟的全局,實現長期持續的發展,只有廣大農民改變落后的面貌,才能實現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正是從這一實際國情出發,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從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全局出發,明確提出了繼續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關系到農業、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富裕,而且關系到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復興的大業。

《建議》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著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的意愿,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這五句話表明,這一重大的歷史任務將要經過理論的充實和實踐的探索,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探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科學內涵,真正體現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五位一體的發展格局,進一步明確我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容和目標。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有不少成果問世,但這一問題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傾向:有的照單開方,定位“應該怎樣”,不分析農村的現實可能性;有的簡單以農民利益為借口而代替科學態度;有的不做深入調查研究,不思考問題背后的深層原因,以邏輯推理邏輯,以理論演繹理論等等。高水平、符合我國農村社會實際的研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新時期“三農”工作指導思想深化和方針政策的完善,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健康穩妥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

二、研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方向和原則。

研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原則,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問題為出發點,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統籌兼顧、抓住重點、突出特點的方法。

根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是一個極為繁重、復雜的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將推進現代農業的建設,促進農民繼續增收,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等等。

科學發展觀是指導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論基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必須堅持的五條基本方針和“五要、五不要”的五項原則要求。基本方針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指導思想和指導方向。基本原則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遵循的準繩以及工作規范。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要尊重自然規律、社會發展規律和經濟建設規律,扎實穩步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角度性。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提出健全五大機制:長效投入機制;工作機制;激勵機制;參與機制;管理機制。《人民日報》社論提出五個必須:必須確立城鄉統籌的思想;必須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機制;必須切實注意工作方法;必須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必須堅持正確的原則。農業部部長尹成杰提出“五大措施”,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提出堅持“四個先進”;十屆人大四次會議各省省委書記都談到了各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路徑和方法等等。

總之,科學的研究和總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經驗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嶄新課題,在理論上要有所歸納,在實踐上要總結已經取得的經驗和積極成果。

三、研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方法論思考。

1.歷史與現實的結合。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歷史的永恒課題,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我們黨的一貫戰略思想,建國以來經歷了農業合作化運動、運動、農業學大寨運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程。歷史的研究這一過程,才能揭示今天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歷史必然性和可行性。

2.理論研究與政策研究相結合。

科學發展觀是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行動綱領,也是指導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進程中,我們要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理論來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理論的指導必須以實際為基礎,因此,既要以科學發展觀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理論基礎,又要深刻地領會中央提出的建設新農村的總體要求;既要深刻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又要落實總書記提出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的指導思想。

3.,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一定的原則性、規范性要求,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要注重五個要求:“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同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偉大的實踐,全國各地區對此高度重視,許多省市開展了試點和示范村活動,在推進新農村經濟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民主建設、文化建設等方面初步取得了許多寶貴經驗。因此,科學地研究這些實踐經驗是充實理論研究的重要內容。

4.宏觀歸納與微觀分析相結合。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偉大的系統工程,要運用系統論、控制論、統籌學等理論,本著整體性觀點、聯系性觀點,用歸納整理的方法進行研究。同時,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從某一領域、某一角度來說又屬于微觀問題,微觀是整體的基礎,所以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研究必須宏觀歸納和微觀分析相結合。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而且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無論從時間和現實的空間來說,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實踐著、進行著的事物,研究其變化規律對指導現實意義重大。

近一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研究有了相當的發展,在實踐上也有許多新成果問世。但是,應該注意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理論與實踐都不成熟,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研究尚需向縱深發展,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都應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對歷史對農業負責的態度,扎實、認真的科學態度來研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溫鐵軍。中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研究———“三農”問題的世紀反思[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2]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議[N].人民日報,2005-10-19.

[3]肖唐鏢。轉型中的鄉村建設:過程、機制與政策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3(6).

[4]黃祖輝。新農村建設需正確處理五大關系[N].中國經濟時報,2006-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