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繼續教育與農村社會控制詮釋
時間:2022-05-16 08:55:00
導語:農民繼續教育與農村社會控制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繼續教育;社會拉制;繼續社會化;社會穩定
論文摘要:加強農村社會控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直接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成效。農民繼續教育的興起,使農村社會控制體系在控制目標、控制結構、控制重心等方面均發生了轉變,促進了農村原有社會控制體系的優化。大力發展農民繼續教育,積極推進農村社會控制體系的建立健全,不僅影響到農村社會的穩定,而且關系到中國社會的改革、穩定與可持續發展。
農民繼續教育是指對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在校生以外的全體青少年農民和成年農民進行的由基礎到提高的文化、科技、德行、生活常識等多方面的綜合教育。通過繼續教育,使農村社會成員根據社會不同時期的條件變化更有效地扮演其所承擔的社會角色,由此而促進農村社會社會整合度的提高。農民繼續教育在我國廣大農村的興起,提升了農民的綜合素質,對農村的社會控制產生了一定影響。
本研究選擇繼續教育發展較為充分的河北省薛村為例。調查采用等距抽樣方式,從全村340戶農民家庭中抽取巧。戶作為樣本,在被抽中的農戶中選擇1名符合青年或成年條件的成員,采用結構式訪問。調查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150份,問卷回收率及有效率均為100%。
一、薛村農民繼續教育的效應分析
河北省薛村是一個規模較小的自然村,由于歷史和社會原因,村民文化水平普遍較低,致使農民增收困難,村民糾紛較多。為全面提高農民素質,提升農民生產技能,村委會帶頭興建了農村文化技術學校,并鼓勵農民踴躍參加。在村委會的帶領以及村民的大力支持下,該學校現已初具規模,教育內容涵蓋廣泛,涉及技能培訓、科普培訓、文藝培訓等多個方面。分析該村農民繼續教育的主要途徑及所產生的效應,對于探求建立健全農村社會控制體系的具體途徑都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一)經濟層面
農村文化技術學校的成立適應了農民的需求,向農民傳授了大量現代農業種植技術,積極鼓勵農民引進新品種,及時向農民及養殖大戶傳授市場信息等,這些都極大地促進了農民的增產增收。據調查統計,66%的農民都認為參加培訓后其收人水平提高了很多,另有28%的農民認為參加培訓后收人水平有所提高。
(二)交往方式
長期以來,我國農民的小農思維特質非常鮮明。農民的交往呈現出人員少、范圍窄的特征,村民關系較疏遠。
自從農民文化技術學校開辦以后,許多村民都定期到學校參加培訓,并且在學習過程中相互請教,共同探討解決問題,這就密切了農民之間的聯系。如表1所示,有60%的農民表示遇到困難會請教村里的先進生產者,另有87%的農民會請教學校教師(農技人員)。同時,出于共同經濟利益的考慮,其相互依賴性也將大大增強,關系日益密切。據調查統計,70%的農民認為參加學校培訓之后,交往圈擴大,83%的農民認為參加培訓之后與村民關系日益融洽.感情加深。
長期以來,由于該村地處偏遠,加之村民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因此封建迷信活動較盛行,并伴有各種違法犯罪現象的發生。由表2可見,以前農民閑暇時從事的活動主要有:撲克、麻將等娛樂活動(占60%)、串門聊天(占90%)、看電視(占30%),閑暇生活的單調常常是誘發農村失序的主要潛在因素。而自從農民文化技術學校成立之后,農民的閑暇生活內容發生了很大變化。據調查統計,有85%的農民農閑時積極參加學校舉辦的各種培訓班,另有40%的農民將大部分的空閑時間用于學習,而從事以往娛樂活動的農民明顯減少。
(四)觀念層面
在農村文化技術學校的帶動下,該村精神文化建設步伐迅速加快。據調查,40%的農民表示他們通過讀書、聽廣播等形式,關注國內外要聞;另外,村里的各項公益事業也迅速發展在這些活動中,逐漸培養了村民關心公益的情操,提高了其自覺性,這有利于農村的安定與有序。
農村文化技術學校在該村的興辦,通過推動繼續教育,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綜合素質,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同時,對農民的生活、交往以及觀念等層面也均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農民繼續教育對農村社會秩序的影響
農民繼續教育的開展,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了農民的文化水平,鞏固了村委會的群眾基礎,使農村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活動均步人了有序狀態。
(一)奠定經濟基礎
物質財富的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物質財富的厭乏是導致社會不穩定的根本原因。農村社會秩序要實現從無序走向有序,當務之急就是發展壯大農村經濟。而通過對農民開展文化教育和技能教育,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能,促進農民增收,這就為農村社會的秩序與穩定奠定了經濟基礎。
(二)鞏固政治基礎
我國的農民繼續教育培訓機構多是在村委會的引導、支持下成立和發展起來的,由于繼續教育在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成效顯著,因此,村委會的領導日益深人人心,受到農民好評。另外,由于農村文化技術學校還定期組織村干部參加培訓,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村千部的素質,促使其能夠公正有效地處理農村事務,村干部日益受到群眾的愛戴。這就方便了村委會工作的開展,有利于農村社會的穩定。
(三)夯實文化基礎
繼續教育通過向農民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生產技能以及國家方針政策等內容,提高了農民文化素質,提升了生產技能,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農民的理性自律精神也得到了增強。很多農民的道德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能夠自覺地遵守法律法規,在維護農村社會秩序方面發揮了更多的主動性。
三、農民繼續教育對農村社會控制體系的影響
農民繼續教育的開展實施,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社會控制體系的優化。
(一)控制目標由求穩定向求穩定、求發展轉變
農民繼續教育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文化素質和生產技能,農民追求增產增收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這就使得農村社會控制體系的控制目標也隨之發生轉變,由原來追求穩定的單一目標轉向求穩定、求發展的雙重目標。以穩定促發展成為其最終取向。
在發展中求穩定,以穩定促發展,通過發展經濟來凝聚人心,逐漸把村民整合起來,共同為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而努力。與此同時,也就減少了社會矛盾的發生,從根本上促進了農村社會的穩定。
(二)控制結構由一元向多元轉變
在我國,隨著農民繼續教育的開展,繼續教育中的教師成為農民思想觀念的重要引導力量,成為村委會工作開展的輔助力量。同時由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法律知識的普及以及民主意識的提升等因素的影響,農村社會控制的類型也由一元政治控制逐漸轉向多元控制,各種經濟的、法律的、社會的、政治的社會控制手段在社會控制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三)控制重心由外在控制為主向內在控制和外在控制并舉轉變
以前的社會控制主要是通過組織控制、制度控制等外在控制方式,依據政權、法律等來強制實施,農民在這一過程中呈現出很大的被動性。
但是,隨著農民素質的提高,尤其是法律知識的增長,使得農民的理性自律精神逐漸增強,很多村民都能夠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以及鄉規民約,農民在社會控制體系中的主動性有了很大提升。內在控制在社會控制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四、農民繼續教育對農村原有社會控制體系的沖擊
農民繼續教育的發展對農村社會控制體系產生了很大影響,這必將對農村原有的社會控制體系形成沖擊。
(一)基層組織控制功能的轉變
長期以來,組織控制在我國社會控制體系中占據統治地位,并且由于傳統文化對權威的尊崇,使得農民視基層黨組織的決定為行政命令,堅決執行,帶有很大的盲目性。
自參加學校培訓以后,農民的民主法律意識不斷提升,開始具有一定的評判能力,不再盲從權威一同時農民的民主參與意識也得到了提高。農民的這些改變促使基層組織從本村的實際出發,從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出發,更好地為村民服務。
(二)文化控制內容的轉變
農村社區的人十分看重習俗。由于習俗具有很大的穩定性,所以其社會控制作用往往普遍而深遠。這使得各級政府關于改變農村落后面貌,推行新事物、新觀念的一些規章、制度,難以在農村真正貫徹落實。舊的習俗常常阻礙農村社區的變革。
培訓學校開展的人文教育,不僅弘揚了傳統文化,還促進了現代先進理念的傳播,在農村逐步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在社會道德的指引下,農民自覺遵守社會規范,社會控制作用得到了有效發揮。
(三)法律控制功能的有效發揮
著眼于我國農村,法律的控制作用仍遠未發揮一方面,中國社會歷來尊崇權威,致使“人治”在許多農村仍大有市場;另一力一面,在廣大農村,農民的法制觀念仍十分淡薄,法律普及仍任重道遠。
通過學校的普法教育,大部分村民都懂得了一些法律知識,民主參與意識也得到很大提高,依法治村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在村干部的帶領下,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良好社會風尚正在逐步形成。法律控制功能得到了有效的發揮。
農民繼續教育作為農民繼續社會化的一種重要途徑,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農村社會控制體系的優化和社會控制功能的有效發揮。但由于目前我國農民繼續教育的發展尚不充分,農村基層組織的控制還較為薄弱,致使許多農村失序現象仍很嚴重。
毋庸置疑,發展農民繼續教育,提升農民綜合素質,能夠促進農村社會控制體系的優化,促使農村從無序走向有序。因此,現階段積極探求有利于加強農村社會控制的繼續教育發展思路,對于農村的和諧穩定發展意義重大。
- 上一篇:錢學森的科技倫理思想詮釋
- 下一篇:農業局工作小結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