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誠信論

時間:2022-07-21 06:39:00

導語:深究誠信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誠信論

美國威斯康星州有個節日,叫“誠實節”,又稱“不說謊紀念日”,就是為了紀念一個不說謊的名叫埃默紐的孩子。8歲的埃默紐拒絕為殺人害命的養父母做假證,被養父吊在房梁上活活打死。這個故事一直教育著美國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誠信比生命還重要。

中國古代,兩個異鄉的秀才在趕考時相識并成為知己。試后各自返鄉,約定來年重陽節在張秀才家中飲酒賞菊。次年重陽之日,李秀才因為忙碌而將重陽之約忘了,等到記起,已過重陽之日,想趕到好友家已來不及,聽說鬼魂可以日行千里,于是自殺化為魂魄駕馭輕風前來赴約,張秀才為好友的重情信義深受感動,二人把酒言歡一頓之后,為不負友人張秀才也上吊化為魂魄追隨好友去了。

這兩個故事都是幼年時看到的,記得當時深受震撼,如今事隔十余年,依然印象深刻。故事中的人對于誠實信用的追求和恪守幾乎到了極致,而這種品質對于當今社會更有著莫大的警示作用!

誠實信用,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固守的傳統美德,在中國古代的道德學說中,“誠”具有最高的道德境界,而“信”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自古以來中國人就以講誠實、守信用而聞名于世,因而形成了中國古代的誠信觀。從那些史跡中都可以看出古人對于誠信的崇尚和膜拜!哲人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詩人的“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民間更有諺語“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的都是誠信的重要性。古代先哲們認為,誠是一切道德行為的基礎和前提,無誠則無德。誠也是一個人為學和立業的根本,無誠則事難成。而信以誠為基礎,以義為準繩。誠信要求人們守信履約,不弄虛作假,不欺詐為惡。這些都是最樸素的理解,也一直指導著古人的言行,所以才會有那么多古人吟詠誠信的佳言妙句。

歷史的車輪駛到了21世紀,在新的社會條件下,我們不能把誠信理解為不撒謊、說到做到這么簡單。新的社會形態賦予了誠信更多的內涵。比如我們把誠信這個原始的道德原則法律化,上升為法律原則,指導著一切民事行為,因為誠信原則的重要,更被一些人稱為“帝王原則”。它要求人們守諾、踐約、無欺。心懷善意,在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合理地追求自己的利益。

然而現實如何呢?放眼周圍世界,發現到處都在強調誠信,一個社會越發強調某種論調呼吁某種價值觀念,正說明這個社會越發欠缺這種意識形態。現在是市場經濟社會,很多人在利益的驅動下,道德失范、誠信缺失!見利忘義、損公肥私、欺騙顧客的現象頻頻發生。比如合同欺詐、制造銷售假冒偽劣產品、偽造假賬偷稅漏稅、惡意拖欠、醫療腐敗等等,不勝枚舉。因為商家欠缺誠信,造成百姓在消費生活的時候小心翼翼,擔驚受怕。一些假產品的橫行肆虐讓消費者防不勝防,而假種子假化肥更是讓農民苦不堪言!因為某些人某些部門的權力濫用造成整個系統整個行業的公信力下降,這個后果更嚴重更可怕!這些誠信缺失的現象讓人憂心忡忡!于是有人感慨“道德淪亡、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商家不講誠信,也許會得到暫時的利益,但因失去誠信而失去更多更大的發展前景,才是最大的失敗。在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一個人可以失去財富、失去職業、失去機會,但萬萬不可失去信譽,一旦失去信用,那么他的生活將舉步維艱,工作、求學、購物、貸款都會受到種種限制,因此市民都會很講信用,用心維護自己的信譽,整個國家也形成了誠實守信的良好氛圍。進出超級市場可以帶包不用寄存;新購買的蛋糕,吃掉一半后說不對胃口還可以退款;超級市場里的愛心傘任顧客使用,因為誠信使整個民族素質提高。但是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我們周圍,會是什么樣子,不用過多描述,我們都知道進出超級市場必須存包,買了東西后很難再換,愛心傘一去無回。

當然,我們也不能一味拿國人和美國人相比,因為在美國有一整套完整的個人信用體系,并且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有一張信用卡跟隨一生,完全記載個人的誠信記錄。而在中國,個人信用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也沒有相應的法律配套設施,所以對于很多的誠信問題也只是停留在道德層面,而沒有上升到法律高度。但是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以及國人對誠信的越發重視,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能有著美國那樣完善的體系。

主席在政協十屆四次會議上提出了“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當前應以《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藍本,大力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加強誠信教育,強化信用意識,建立誠信規范,在全社會積極倡導和弘揚誠實守信的良好風尚,形成人人講信用,并且監督他人講信用的良好氛圍。我國一直在規劃起草《民法典》,在這部與經濟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里,將首次引進“信用權”這個概念,可見國家對信用的重視,已經提到立法的高度!

如果,一個社會人人都以誠信——這個帝王般神圣的原則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回歸誠實守信,那么,這個社會將是高度文明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