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權與商行績效關系之議
時間:2022-08-15 03:22:00
導語:產權與商行績效關系之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以四家國有商業銀行1999年~2008年的數據作為研究樣本,對股份制改革前后銀行績效及其各影響因素進行配對T檢驗,并對股改后的樣本數據進行多變量回歸分析。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股改后國有商業銀行績效顯著高于股改前,且各影響因素也分別發生顯著性變化;國有持股比例對銀行績效具有負效應,資產負債率與銀行績效正相關,而存貸比與銀行績效負相關。
關鍵詞:國有商業銀行;績效;產權結構;股份制改革;配對T檢驗
一、引言
自中國加入WTO后,中國金融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作為金融業的中心,銀行業為應對挑戰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對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和方向。自2004年起,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先后進行股份制改革,至2007年,中國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開始實施,標志著中國銀行業建立現代行業銀行體系的目標基本實現。
產權結構作為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以下簡稱“股改”)的一個重要部分,對于銀行績效具有重要影響。自1932年Berle與Means在分散股權結構的基礎上提出所有權—控制權分離的結論,以及股權分散程度與績效呈負相關的觀點之后,國內外眾多學者對公司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研究。商業銀行作為公司的特殊形式,金融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其產權結構與經營績效的研究也不可避免的成為了眾多學者研究的重點。張維迎(2000)提出產權制度改革是解決國有企業內耗問題的根本方法。劉芍佳(2003)應用終極產權論對中國不同控制類型的上市公司績效比較證明股權結構確實與公司績效有密切關聯。涂萬春、陳奉先(2006)引入產權結構變量修正了傳統的S-C-P分析框架,并基于該框架對2000年~2004年以產權結構為主導的中國銀行業績效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得出產權結構單一和市場結構過度集中是影響銀行業效率和績效提升的兩個主要因素。汪來喜(2009)從跨國比較政府在銀行中產權比例角度入手,以1970年~1995年政府在銀行中的產權比例進行研究,提出了應適當分散股權、逐漸減持國有股,形成多元化的產權結構的政策建議。
這些研究的對象多數都是針對2004年以前的數據樣本,而對于國有商業銀行股改之后績效的變化,以及股改后國有商業銀行產權結構與績效的關系這種基于我國股改實踐的實證研究相對不足。
本文通過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股改前后一系列銀行績效的影響因素進行比較,驗證股改對銀行績效有何影響,影響度有多大;并通過股改后銀行績效各影響因素對凈資產收益率進行回歸,研究產權結構等一系列變量與商業銀行績效的關系。
二、實證研究
1.樣本選取。本文選取1999年~2008年先后經過股改的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四家國有商業銀行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樣本數據來源于各銀行上市后的年報,其他銀行上市前的缺失數據來自《中國金融年鑒》,并經過必要的整理和計算獲得研究所需的變量數據。
2.變量選取及定義。本文選擇銀行的凈資產收益率(%)作為衡量銀行績效的唯一指標,并選取了國有控股比例(%)、市場份額、資產負債率、利潤增長率、存貸比、資金成本率、人均費用率以及不良貸款率8個解釋變量。具體變量釋義見表1。
3.描述性統計。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前后銀行績效相關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見表2)。本文以2003年作為分界點,1999年~2003年為第1階段,2004年~2008年為第2階段。
從描述性統計來看,股改后的凈資產收益率(ROE)高于股改前,均值由3.36%上升為12.14%,此外人均費用率與利潤增長率均有所提高,而國有持股比例、不良貸款率以及存貸比股改后有所下降。
4.配對T檢驗。為了進一步觀察股改前后國有商業銀行凈資產收益率及其各影響因素的變化顯著與否,現對股改前后兩階段的樣本變量進行配對t檢驗,其結果如表3所示。
從配對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國有商業銀行股改后凈資產收益率表現出顯著差異,國有持股比例、不良貸款率、人均費用率、資金成本率以及存貸比率也分別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顯著差異,僅利潤增長率、資產負債率和市場份額未呈現顯著差異。配對T檢驗結果表明國有商業銀行股改后銀行績效及其各影響因素均發生了顯著變化。
5.回歸分析。本文旨在研究產權結構對銀行績效的影響,股改前4家國有商業銀行均為國有獨資銀行,故采用股改后2004年~2008年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
為了排除變量之間存在共線性導致偽回歸,現對各變量進行相關性檢驗,其結果如表4所示。
本文研究的對象是股改后產權結構等影響因素對國有商業銀行績效的影響程度,基于對各變量所做的相關性檢驗分析(表4),現構建如下多元回歸模型進行回歸分析:
ROE=c+a1STATE+a2PGR+a3MS+a4LR
ROE=c+a1RISK+a2PGR+a3MS
ROE=c+a1PL+a2PGR+a3PD+a4MS+a5LR
ROE=c+a1PGR+a2PF+a3PD+a4MS+a5LR
ROE=c+a1STATE+a2RISK+a3PL+a4PGR+a5PF+a6PD+a7MS+a8LR
用EVIEWS6.0對模型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得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
6.多元回歸模型實證結果及分析。
(1)國有持股比例與銀行績效負相關。實證結果支持了國有商業銀行的股改政策。主要原因在于,國有控股過度集中既有可能出現監督不到位,內部人控制,大股東侵占小股東權益等現象,也可能會因為信息不對稱造成逆向選擇或道德風險的發生。
(2)資產負債率與銀行績效正相關。但并不是資產負債率越高越好,過高的負債率存在一定的風險,一旦某種原因導致銀行流動性降低可能會使銀行無法正常經營甚至破產,所以銀行資產負債率也要保持在合適的范圍內。
(3)存貸比與銀行績效負相關。從銀行盈利的角度講,存貸比越高說明銀行可用資金成本越低。然而存貸比過高,可能導致銀行支付困難,有可能導致銀行出現支付危機進而演變為金融危機。所以銀行存貸比例也應該合理。目前央行為防止銀行過度擴張,規定商業銀行最高的存貸比例為75%。
三、幾點建議
基于上述研究及實證結論,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1.進一步深化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通過產權改革,逐步優化銀行治理結構,并在此基礎上逐步進行商業銀行經營機制改革,全面提高商業銀行績效及競爭力。
國有商業銀行產權改革的關鍵是解決國有商業銀行產權過分集中的問題。對此,我國應盡快明確中央匯金公司的定位和職能,切實代表國家履行股東的職能。同時,國有商業銀行應在適度吸納、控制國外戰略機構投資者的基礎上,大力吸收國內機構投資者和民營資本,實現產權結構多元化。
2.依法建立對經營者的有效激勵和約束機制。一方面積極探索建立經營者、員工持股及股票期權等一系列產權制度,使其收入與銀行經營績效掛鉤,并承擔一定的金融風險:另一方面建立相關的法律和制度,有效約束經營者的行為。
3.控制存貸比,合理控制相關財務風險。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應適度加大發行一定量的金融債券,增加主動負債所占比重。同時,應在總資產中逐步降低信貸資產的比重,適當提高本外幣債券投資所占比重以及票據貼現的比重等。將資產負債率與存貸比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提高國有商業銀行的績效。
- 上一篇:法學中職業倫理教育
- 下一篇:車間技術改革工作總匯提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