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江演唱風格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2 03:04:00

導語:李雙江演唱風格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李雙江演唱風格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男高音歌唱家李雙江的演唱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他在繼承我國傳統民族唱法的同時,把美聲唱法有機地融合于自身歌唱之中,發展了中國唱法。他具有獨特的聲音表現力,能演唱多種體裁、多種風格的作品。明亮、輝煌和金屬般色彩的聲音特色,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其軍旅生活也孕育出真正的軍旅情感,使其演唱軍旅作品時再現了戰士情感。

關鍵詞:李雙江中西合璧歌唱技法表現力軍旅情感

李雙江是我國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他的演唱有獨特的風格特色。人們喜愛他的歌聲,不僅是由于他金屬般明亮的音色和嫻熟的歌唱技法,更為他那充滿激情的演唱所表達出的情感所感動。他那富有個性的聲音特色,給人一種清新、明快的感覺;他那情、聲、字、味相互交融的演唱風格,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評論界稱他是聲情并茂的柔情男高音,把他的演唱稱為“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歌唱藝術”。四十多年的歌唱生涯中,他以獨特的演唱風格發揚著我國的聲樂表演藝術。他演唱風格的形成對我國歌唱技法的拓展和我國軍旅音樂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西合璧的技法

李雙江演唱的作品《北京頌歌》《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紅星照我去戰斗》,被專家們稱為“聲樂藝術中西結合的典范作品”。①在這些作品的演唱中,既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民族歌唱技法,又不乏西洋美聲歌唱技法的色彩。

《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是被譽為中西歌唱技法結合的典范作品,李雙江對此曲的演唱是在美聲唱法“呼吸、共鳴、發聲”的基礎上結合民族唱法和民族風格特色而完成的,歌曲的演唱中大量運用我國民族民間歌唱技法的吐字咬字技巧。“我(w-o)”從字頭“w”到字腹“o”,到下面的“愛(a-i)”“五(w-u)”“指(zh-i)”“山(sh-an)”……其演唱的每一個字,準確的字頭和飽滿的字腹以及恰當的歸韻,體現出我國民族傳統聲樂演唱中的咬字、吐字的規律。然而,在體現民族歌唱技法的同時,也吻合了美聲唱法中所要求的“字正”“腔圓”。

氣息方面的中西結合,在此曲的演唱中也有所體現。全曲的演唱很符合美聲歌唱體系“氣息均勻流暢,深支點”的要求。與此同時,他在演唱中也處處運用我國傳統民族歌唱技法中的“偷氣、歇氣、換氣”等技巧。例如……雙手接過紅軍的鋼槍′(換氣),海南島上′(偷氣)保衛祖國。啊……′(換氣)五指山′(換氣)啊……你傳誦著多少′(偷氣)紅軍的故事,你日夜唱著′(偷氣)紅軍的贊歌。特別是歌曲的結束句更為明顯。

“紅軍的鋼槍′(換氣)永在′(歇氣)手′(歇氣)中握”。在這一句的演唱中更能體現出美聲唱法要求的高音絢麗、輝煌和聲音豎起的立體枝干以及混合的腔體共鳴。同時,也表現出了我國民族聲樂中要求的氣沉丹田、流暢自然。

獨特聲音的表現

欣賞李雙江的聲樂作品,最為引人注目的還是他那獨特的聲音色彩及聲音表現力。他的音色明亮、華麗、輝煌、有穿透力和金屬般的色彩,尤其是他演唱的高音highC,至今仍無人超越。他音域寬廣,聲音清新、抒情,朝鮮通訊社稱他的演唱是“嚴謹的技巧的表現,是熾熱情感的交流,風格高雅,多彩多姿,其高音像海浪濤濤,低音的敘述又像花間潺潺流水,令人陶醉。”美國費城交響樂團指揮尤金·奧曼迪的贊語是:“中國這位男高音有金子般的高音、烈火樣的激情。”

李雙江的高音最具特色:高亢、輝煌、有金屬般色彩、渾厚有力、清澈明亮、集中靠前,既有美聲歌唱體系所要求的聲音色彩,也不乏我國民族歌唱體系的聲音特征。這種融中西歌唱體系于一體的聲音,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表現力,能演唱多種體裁及風格的聲樂作品。這是李雙江所具有的獨特聲音個性,是其演唱風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歌曲《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絢麗的高音色彩處處體現。歌曲的高潮部分,音高到a2。李雙江以其明亮輝煌、鏗鏘有力的高音,把無限的情感,用“啊……五指山、啊……萬泉河……”全部抒發出來,表現出革命戰士對革命前輩的敬仰之情,也抒發了戰士豪邁的英勇氣概和保衛祖國的決心。

又如歌曲《北京頌歌》,李雙江在演唱這首歌時,有兩處高音充分地顯示出其聲音的輝煌。其一是在訴說了北京是“祖國的心臟團結的象征……”后,用“啊……北京……”從d2到b2做五度大跳,并在b2這個音上站立延長,這是以此輝煌的高音對歌曲情感的激發和表現,是對首都北京無限情感的抒發。其二是結束句,以高亢激昂的高音(小字二組的b)無限延長,經過一個級進的裝飾音結束到主音(小字二組的g),表現出人們對祖國的無限熱愛。這兩個充滿豪情壯志而富有動力感的高音,表達了祖國人民對祖國的歌頌和贊美。

李雙江的中低聲柔和、明亮、低而不虛,有明顯的傳統民族色彩。充足流暢的氣息透出柔和、明亮而具金屬色彩的聲音是李雙江中、低聲特有的風格特色。

“抒情性”是對李雙江中、低聲特色的概括。這種聲音特色,使李雙江演唱抒情性的情歌、地方民歌、特別是新疆風格的民歌時更有味兒、更動情。如李雙江演唱《美麗的姑娘》《牧人的童年》《黃楊扁擔》《我的花兒》等等,中、低聲區的聲音都是這種輕柔的、抒情的、如泣如訴的、悄悄話般的音色特點,這種聲音的特點也貫穿他演唱的所有民族風格、創作性聲樂作品的中、低聲區。

如《船工號子》的舒緩部分舒緩、柔和,低音少,中音多。“濤聲不斷歌不斷,回聲蕩漾白云間。高峽風光看不盡哪,輕舟飛過萬重山……”該處的演唱,體現出民族唱法中的“靠前”與“氣聲”,讓聽眾聯想到在船工搶渡險灘急流后的放松心情,唱著歌欣賞著川江高峽的美景,從而也渲染了川江兩岸峻美的高峽自然風光。

《紅星照我去戰斗》《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草原之夜》《阿拉木罕》等一批上世紀70年代流行的歌曲都出自于李雙江演唱的作品,并且傳唱至今。由此,有人認為:“因為他的出現才誕生了中國有代表性的男高音,使美聲和民歌得以結合。其歌聲表達了自由、飛翔和他理解的浪漫。這只適合他獨有的嗓音,別人死活練不出來。”②

軍旅情感的再現

李雙江演唱過多種題材的聲樂作品,在他的歌唱情感中還有一個特殊的情感亮度——軍旅情感。他演唱的軍旅歌曲在其聲樂作品中占有較大比重,抒發著他特有的軍旅情感。

在歌曲演唱中,歌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越集中、越典型,歌唱的思想性就越高,藝術感染力也就越強。只有把生活中真正的情感體會融入歌唱之中,才能更真實地、更準確地表達歌曲中蘊含的情感,任何做作出來的“藝術情感”都不能真正地打動人心。李雙江說:“一首好歌得以流傳,大都首先激起歌唱者的心弦共鳴。這種共鳴的獲得,并不是靠流暢的旋律和華麗的詞藻,而是靠真實的情感和對生活的共同體會……”③

李雙江認為聲音的真諦在于表現作品,用高度集中的情感來表現歌中人物的情態和故事,而不是單純地表現自己的聲音。他對情感的高度重視和運用,使他的演唱更具有藝術感染力和強烈的情感表現力。李雙江以生活經歷中的情感為源泉,以歌唱技巧為基礎,準確地表達歌曲中的每一處情感。他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和藝術經驗,把自己充沛的戰士情感投入到軍旅歌曲的演唱之中,形成了聲中有情、情中有味、字情結合的藝術效果。下面以“情與聲”結合為例,對李雙江軍旅情感在歌唱中的體現作具體分析。

李雙江認為歌唱始終應該“以情帶聲”,相應地,無論美聲、民族還是通俗唱法,也都是以聲音來傳達情感的。李雙江在演唱中往往是情感走在歌聲的前面,歌曲的音樂一起,他就進入了歌曲的意境,在歌曲情感的帶動下,富有情感的歌聲也就融入了歌曲音樂之中。

如《再見吧!媽媽》,這是一首年輕戰士奔赴前線戰斗時與媽媽告別的歌曲。李雙江經常含著眼淚來唱這首歌曲,他把年輕戰士即將告別母親奔赴保家衛國的戰場的感人場景表現得淋漓盡致。開頭兩句“再見吧!媽媽”,是低聲區用充滿情感的親切口吻向媽媽告別的語氣和情感的表現,用中弱聲音來演唱,表達了離別前依依不舍的母子情腸。“軍號已吹響……”這幾句的演唱聲音非常堅定,表現出我軍戰士為保衛母親祖國,前赴戰場英勇殺敵的豪情壯志和決心,從而情不自禁地以“f”力度、明亮的音色唱出士兵堅定的情緒。當演唱到高潮部分,出現了全曲的高音Re(1=G,也就是a2)。在這里,李雙江用充沛的氣息,強有力地表現出戰士們決戰決勝的斗志和崇高的思想境界。這個高音飽含著豐滿的思緒和感情“……決不是為了炫耀聲樂技巧而設置,它是情緒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在唱這個高音的時候,力求要有所向無敵、壓倒一切的氣勢!”④

李雙江對歌唱情感的成功表現乃生活情感的激發所至。此乃“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春秋時期儒家音樂思想的代表作《樂記》中有關于音樂本源的論述)由此可見,李雙江演唱《再見吧!媽媽》時的真情“來自富于時代特色的軍旅生活……”⑤也是無可非議的事實。

又如《懷念戰友》,是李雙江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對越自衛還擊戰期間演唱的一首反映血與火洗禮的軍旅情感歌曲。真正的戰友情感和不愿與戰友離別的思緒,激起李雙江對戰友的懷念,成為他歌唱情感的源泉。李雙江對此曲的演唱隨著歌曲情緒的變化而逐步展開,由巡邏和站崗時的回憶,逐步擴展到戰場的相伴殺敵情景,又觸景生情地采用比擬的手法把松濤比作戰士殺敵的怒吼,把山崗比作戰士高挺的胸口,從而把歌唱情緒逐步帶進了戰場之中。“當李雙江淚流雙頰用心靈唱完最后一個音符時,臺下的觀眾有許多已是潸然淚下,繼而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歌唱家的歌聲與觀眾的心聲引發了強烈的共鳴,這感人的場面,雖已隔多年,仍回旋于我腦際,久久不能忘記。”⑥

歌聲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來自于聲情交融的高度統一,來自于生活中的情感積累,來自于生活的真情體驗。以獨特的軍旅生活所積累的情感與歌唱技巧緊密地結合,準確地表達出歌曲的內在情感,是李雙江軍旅情感的再現和歌唱情感的激發。

結語

男高音歌唱家李雙江的歌唱藝術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他在繼承我國傳統民族唱法的同時,把美聲唱法有機地融合于歌唱之中,發展了中國唱法;由此也使自己的聲音得以自由地體現,從而促成了他的聲音表現力具有獨特的感人魅力;另外,軍旅生活也孕育出李雙江真正的軍旅情感,他演唱的軍旅歌曲更具有軍旅的情感特色,豐富了他獨具個性的演唱風格。

注釋:

①嘉賓訪談(5)李雙江.中國金唱片獎官方網站。網址

②陳大鵬.一代歌王李雙江(上)[N].解放軍報(網絡版)2001年1月3日。

③李雙江.山茶花潔白無瑕——唱《再見吧!媽媽》有感[A].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我怎樣唱歌唱家保留曲目的演唱經驗(第一集)[C].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年4月第1版,第62頁。

④同③第65頁。

⑤柴志英.重復的魅力軍旅抒情歌曲《再見吧!媽媽》的藝術特色[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第60頁。

⑥李宗堂.歌唱要全力塑造“心的歌聲”[J].音樂探索2001年第1期第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