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賞析論文
時間:2022-10-29 11:39:00
導語:茶文化賞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茶經》是唐朝的陸羽(733--804)創作的。《茶經》一問世,就成為人所至愛,被盛贊為茶業的開創之功。《茶經》全書共七千多字,其實篇幅并不大。共分3卷10節。《茶經》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是陸羽對人類的一大貢獻。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十個部分。其主要內容和結構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圖。《茶經》以論述茶藝或茶道,一問世,就成為人所至愛,在相當長的時間段里,茶代表著中華帝國的高度文明,風行全世界。茶的貿易,竟然造成英帝國財政失衡,要借鴉片貿易平衡中英貿易逆差。當今任何貿易商品都沒有如此風光過。一種被稱之為苦菜的荼灌木,被《茶經》一書賦予文化意義后,馬上風靡起來,并經久不衰。《茶經》一書,居功至偉。我們不禁要問,《茶經》究竟是本什么樣的書?《茶經》的文化根源來源于哪里?‘荼’(tou)‘茶’(za)的是如此的緊密,‘荼’比‘茶’多出的一橫,看陸羽在《茶經》里是怎樣演繹‘荼’(tou)‘茶’(za)之間的演化的。
《九經》(注釋見后)無茶字,《班馬字類》中亦無茶字。用荼以為茶,自唐始減荼字一畫以為茶字。茶這個字實為唐代陸羽所造,本字來源于荼字,荼的古楚音讀za、tou,(詩所謂“誰謂荼苦”是也,讀若磋,差,楚音讀za,楚地磋、琢、啄、差不分,都讀za音,啄木鳥在楚地鄉下仍然讀zamǔliao),只有把荼的古楚音找準了,《茶(za)經》的文化含義才能余味無窮,我們才能為下次的漢語拼音改革找準方向。唐代陸羽把荼去一畫而造‘荼’的異形字‘茶’,定音為za,實是為其《茶經》一書開路。‘荼’由正楷‘艸’、‘人’、‘一’、‘木’四部分組成,‘一’居‘善’位而化‘善易’之意義(一易同音,‘一’指代‘易’;古音中‘三善’同音,‘三’指代‘善’),‘荼’策‘一’化‘茶’,其《易》善矣。在易理中,‘za’音的首選之字為‘雜’,《易》云:“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黃裳元吉,文在其中。”孔子讀《易》作《十翼》,《雜卦傳》即《十翼》之十,《雜卦傳》有總攬其意的一首詩:《乾》剛《坤》柔,《比》樂《師》憂。《臨》、《觀》失義,或與或求。《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為什么是詩?音訓可求,茶詩有云:“天健同游,比樂思友;臨觀知易,何欲何逑?吉兇同居,不失真主;眾妙之門,綺夢巧拙。”《茶經》中的‘或與或求’,今也知否?茶花女的靜女之貽,今也在否?
《茶經》由“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圖”十部分構成。‘十之圖’即‘荼之識’的諧音(注:楚因圖、兔、土、荼等字讀頭tou音),‘荼之識’中‘荼’驅‘一橫’化為‘茶’之‘一之源’(一易同音,‘一’指代‘易’,橫亨同音hēng,‘橫’指代‘亨’,源元同音,‘源’指代‘元’),這就是‘茶荼之易,道為文化’。‘茶荼之易’隱喻‘察人心,知變化’,茶有清明將來察,茶有谷雨歷史察,子曰:“唯君子能好人、能惡人”,詩云:
察微知拙,佩玉瓊玖;
承前啟后,宜言飲酒。
以翱以翔,與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知子之來之,茶佩以贈之。
知子之順之,茶佩以問之。
知子之好之,茶佩以報之。
上面講的是‘茶藝知源’,下面就講‘茶十知圖’的‘荼’。圖,楚音讀tóu,tóu音在楚,含‘荼、圖、土、頭、土、途、凸’等字器,tóu音與za音按易理搭配,za音首選字為‘雜’,‘雜’即‘文質彬彬’,子曰:“文質彬彬,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tóu音首選字為‘土’,‘土’代表大地‘坤’,‘土’居‘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五’位上,腳踏實地,意義重大。由za音次選字為‘查’,tóu音次選字為‘途’,人在旅途,歸去來兮,怎能不查清來去歸路?…茶無土不立,無陽崖陰林紫者(不揚雅、不盈文行忠信諸執者,不善)不上,無西南(習攬)不成嘉木;知人參(仁善)為累,則茶累(文質彬彬之類)盡矣。《詩經·兔爰》云:
有圖圓圓,自不離樂。
我生之初,尚有為;
我生之后,逢此百律。
尚梅,有阿!
有途遠遠,執不離福。
我生之初,尚有造;
我生之后,逢此百佑。
尚莓,有覺!
有土源源,志不離同。
我生之初,尚中庸;
我生之后,封雌搏雄。
尚美,有聰!
我想,這就是賞茶知荼的形而上,我們謂之曰‘茶道’。
備注:
《九經》——隋煬帝以“明經”科取士,唐承隋制,規定《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連同《易》、《書》、《詩》,九部儒家經典的合稱為“九經”。
附錄:《茶經·一之源》原文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滯,結瘕疾。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
- 上一篇:生活陶藝的裝飾特征研究論文
- 下一篇:土木工程可持續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