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富笙演奏藝術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06 04:40:00
導語:唐富笙演奏藝術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在笙的發展史中,涌現出了數位對笙的發展有巨大貢獻的人,而在這數位演奏家中,筆者對唐富先生的笙演奏藝術之魅力頗有感觸。本文從唐富先生的藝術貢獻、笙演奏的特點及演奏風格、技巧的運用及作品情感的處理、舞臺藝術表演等方面進行分析,粗略探討研究唐富先生的笙演奏藝術。
關鍵詞:演奏特點作品處理舞臺表演
唐富先生是繼胡天泉、閆海登等老一輩演奏家之后,在我國中青年笙演奏家排行榜中,居于首位的笙演奏家、作曲家、改革家和教育家,被笙界前輩譽為“南高北唐”中的“北唐”。四十多年來,他共獨創或與他人合創笙曲近三十首,他的作品內容豐富,技巧新穎,形象鮮明,風格大氣豪放。他還發明了許多笙的技巧,如撥舌、手顫、喉吐等。在笙的改革方面,唐富先生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勇于改革,編排設計了21簧笙、26簧笙、33簧笙,他研究改革的新指法合理實用,得到同行、專家及初學者的贊評和喜愛。
談起唐富先生的笙演奏藝術,就必然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一、唐富先生的演奏特點及風格
由于歷史文化、人文地理等條件影響,音樂的形式與風格也各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從大家最易接觸到的民歌談起其風格,南方民歌風格細膩婉轉,陜北民歌風格高亢嘹亮,東北民歌風格則粗獷豪放。笙的作品風格也亦然,南方笙名家翁鎮發演奏的笙曲風格大都纖柔、婉轉、甜美,山東、河北一帶以笙大師胡天泉為代表的笙曲風格剛勁有力、剛柔并濟,東北笙演奏家唐富的作品風格則大氣、豪放。
唐富先生的作品大都具有濃厚的東北色彩,其樂曲根據東北民間音樂音調(二人轉、曲牌、唱腔)、東北勞動號子、少數民族音樂音調等為素材寫作而成,如《山鄉喜開豐收鐮》《林海新歌》《伐木歌》《天鵝暢想曲》等。
任何作品的創作都必須有一定的音樂素材,創作并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追溯淵源,則可知:古代東北諸民族多以游牧、圍獵為生,又能歌善舞,長期的野外勞動和簡單的生產方式,形成東北人樂觀、開朗、豁達的性格,此性格長期積淀,使其音樂旋律簡約、樸實、音程跳動、棱角分明、節奏短促有力且富有彈性,呈現出熱烈歡快、質樸豪爽的風格。因繁重艱險的勞動急須松弛休息,故樂舞深受各族人民歡迎并得以發展,成為東北古代音樂之主體,發展至今,形成了東北音樂的特色風格。唐富作品的創作元素取自于東北民間,所以說,唐富的作品及演奏風格帶有濃厚的東北色彩,風格大氣、豪放、粗獷。
東北是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地區,按一般規律應是封閉性較強,且勞動、生活、娛樂又是極具個性的地區;然而恰恰相反,東北各族人民較為開放,又具較強的兼容性,各族人民的特色音樂呈現出不同特點。而這各民族的特色音樂又為后世音樂的創作提供了可參考的素材。唐富先生生活在東北多年,經常深入少數民族村落采風,尋找創作素材,許多作品均采用了地方少數民族音樂音調寫作而成。可以說,這些因素是促成他演奏風格形成的前提條件。
笙的音色對作品的風格表現也有著重要作用。試想,即使是風格再豪放粗獷的曲子,用一把音色甜美圓潤的笙演奏,其演奏效果也不會很理想地表達出作者豪放粗獷的情懷。北方笙在制作上音色厚實,發音純正剛亮,這一特點又為唐富先生的演奏風格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1963年,唐富先生的藝壇密友、歌舞團作曲家高揚先生,根據他的演奏特點,創作了笙獨奏曲《鄂倫春馬隊在巡邏》。唐富先生在演奏時為它增加了16小節快速雙吐樂段,使得這首樂曲愈加完美。可以說這是在笙演奏技巧上的一個突破,表現了唐富先生演奏的粗獷、豪放的風格。
東北林區勞動號子是隨著林區的開墾而產生的,林區勞動號子由采伐、運送過程中不同形式勞動所唱的號子組成音樂堅定有力、節奏鮮明。1975年初,唐富、高揚先生以林區勞動號子為基調,創作了一首《林海新歌》,樂曲緊扣標題、形象貼切,刻畫了林區工人戰天斗地,艱苦創業的英雄形象。唐富先生演奏該樂曲時粗獷豪放,把林業工人在熱火朝天的勞動,唱著鏗鏘有力的號子,邁著堅定的步伐,一人唱、眾人合,響徹山谷的場面,表現得繪聲繪色。
《喜運豐收糧》是唐富先生于1972年以東北民間音調為素材創作而成,全曲鏗鏘有力、熱烈激昂,表現了東北收獲季節人們運糧忙的情景。這首樂曲把東北人民勤勞、質樸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山鄉喜開豐收鐮》這首樂曲既表現了唐富先生善于演奏高亢粗獷快速的樂曲,又表現了他不失柔和優美的個性,樂曲表現了人們在美麗田野間忙于收成的快樂場面與喜悅心情。
唐富先生與他人于1987年創作了《上京古韻》,黑龍江的“上京龍泉府”是中國少數民族滿族的祖先女真族的都城,樂曲以滿族跳神音樂為素材,用十余種打擊樂器伴奏,表現了古代女真人在出征或打獵前祭天祭地求神靈保佑的情景。唐富的演奏除了激烈粗獷外,還多了幾分沉穩,慢板與快板的強烈對比更顯現出他演奏的特點:粗獷豪放。
天鵝是黑龍江的象征,唐富以赫哲族音調為素材創作了《天鵝暢想曲》,樂曲描寫了天鵝展翅飛翔、憧憬暢想,表現了人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對未來的信心。唐富演奏此樂曲時運用了許多技巧使得樂曲大氣豪放,通過描寫天鵝的展翅飛翔來抒發自己豪放大氣的情懷。
唐富笙曲、笙演奏的一個共同點是:他對每首樂曲開始的旋律都創作及處理的那么雄壯、高亢、豪放,就像是文章中“開門見山”的寫作手法,開篇點題,表現出一股東北特有的豪放氣派,與其他名家的作品形成對比,讓觀眾感到特別醒目,耳目一新。通過對上述作品風格的粗略分析,就可得出唐富先生與眾不同的演奏特點:在風格上表現的豪放大氣。
二、唐富先生對笙技巧的運用及對作品情感的處理
演奏好一部作品,除有很好的基本功外,還得需要對作品進行分析并處理情感,這對表現作品的思想內容非常重要。演奏者如果只是呆板的機械性地演奏,而缺乏內心的歌唱性,或者只是炫耀演奏技巧嘩眾取寵,不以音樂表現為目的,也很難準確地表達作品的精神內涵。唐富先生從藝四十多年,對作品的處理有著深刻的理解,通過處理作品,能很好地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
《林海新歌》是一首銳意創新的作品,集中代表了唐富的演奏風格。
在引子的旋律中,唐富運用了一連串的“重打音”技巧,并對氣息作出了由弱到強的調整。這樣的處理增強了旋律的號角性,拉開了林業工人闖關奪險的序幕。
樂曲在第二段的小快板之后出現了一個支聲性復調的樂段。平穩的旋律,配以高音區滑奏性的有節律的伴奏,造成了連綿不斷的流線型,使旋律更富有歌唱性,而后的“油鋸聲聲奏凱歌樂段”運用了和音與單音、強音與弱音等對比手法,使旋律起伏跌宕。“團結一心創新業”樂段前10小節,作者運用了“花指”技巧,放慢了節奏速度,最能體現勞動號子的節奏,深刻表現了唱著鏗鏘有力號子,邁著堅定統一步伐工人們的勞動形象。而后的樂段作者運用了“歷音”技巧和重復復調,把工人們熱火朝天的干勁推向高潮。
樂曲的最后一段,作者以傳統的和聲指法、硬雙吐技巧奏出規律的節奏旋律,氣息由弱到強,然后導入兩組十六分音符的上行級進音型旋律,銜接著由倚音引出的全曲最高、最強音。作者通過這樣細致的處理把作品的思想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天鵝暢想曲》中唐富的處理更是巧妙,樂曲的引子部分用了連續的“指顫”技巧,加之下聲部如清波蕩漾的旋律的配合,似見天鵝在水中拍打翅膀展翅欲飛。
在如漣漪般的復調音型中,他加了一個頑固的高音“do”,貫穿在旋律與伴奏之中,形成兩點一線的三步同行,既使曲調明亮剔透,又有互相滲透的絢麗,既有和聲色彩,又對旋律是一種升華,加之氣息強弱的運用,仿佛天鵝迎來五彩霞光,踏著如雪的白云,穿過天河的銀浪。
在中間的樂段中,唐富使用了許多裝飾音,使旋律含蓄婉約,那間隔斷離的十六分音符音斷氣不斷的處理效果,讓旋律的抑揚頓挫更加分明。在如歌的中板中,他使用了自己發明的“撥舌”技巧,使旋律聽起來輕柔曼妙、悠揚遠達,似古箏的長搖,如琵琶的輪指,像三弦的滾奏。
樂曲的最后一段是復調的再現,在這段中他只對氣息作了處理,氣息由弱到強再由強到弱,反復出現連綿回繞,更加形象地表現了天鵝展翅飛翔的情景。
唐富先生通過上述的處理,使作品內容表現得豐富、真實,準確地刻畫了天鵝展翅飛翔的形象。
三、唐富先生舞臺藝術的表演
笙作為聽覺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不僅追求聽覺的滿足感,還追求一種視覺的美感,這種美感來自于演奏者對不同情緒、不同節奏和不同風格的音樂把內在的音樂感受用不同的外在的肢體動作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這即稱為肢體語言的表達。肢體語言雖是一種無聲的語言,但它的表現作用卻尤為重要。筆者曾看過唐老師的演奏,覺得他肢體語言的運用很巧妙,既不內斂又不夸張。唐富先生運用人體特殊的語言將笙和人體合二為一,在演奏時用笙說話,用笙歌唱,用笙與觀眾交流,把音樂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變成了可視的音樂和活動的雕塑。他的演奏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盡情地表現他豐富的內心感受和描述他對音樂與生活的詮釋。
唐富先生演奏的《林海新歌》使觀眾印象至深。他在演奏時“人琴合一”的表演,高亢歡快的旋律配以特殊的肢體動作,“歷音”時隨著手指的上下游動,笙和肢體也上下擺動,樂曲結尾強音的“甩笙”動作,這精湛技術和肢體動作的配合表演,使得觀眾仿佛看到了一片火熱的林場,工人們熱火朝天的干勁。
唐富先生有著深厚的基本功、精湛的技術和豐富的舞臺表演藝術,雖年過花甲,但仍有著不懈的努力和對笙藝術研究探索的赤誠。在四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中,譜寫了許多不尋常的樂章,憑著自己不懈努力的追求,使自己的笙演奏藝術具有特殊的魅力,在中國樂壇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參考文獻:
[1]《笙學藝術文集》高沛主編,香港天馬圖書公司2004年7月版。
[2]《民族器樂曲論選集》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3]《中國笙演奏家名曲薈萃》岳華恩主編,學藝出版社1999年版。
[4]《東北現代音樂史》凌瑞蘭主編,春風文藝出版社1998年5月版。
[5]張湘閩《將肢體語言融入手風琴演奏》。
[6]石蔚《琵琶教學中的音樂審美情感培養》,載《小演奏家》2004年5月17日。
[7]《中國音樂學院校外音樂考級全國通用教材·笙》張之良主編,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 上一篇:旅游發展規劃管理制度
- 下一篇:旅行社責任保險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