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學改革試析論文

時間:2022-11-06 05:40:00

導語:舞蹈教學改革試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舞蹈教學改革試析論文

內容摘要:文章以教學思想的人性化、教學目的的實用化、教學內容的多元化為三大理論層面,對舞蹈教學改革提出新觀點,力圖在理性思辨與教學實踐方面,提供雙重參照系。

關鍵詞:舞蹈教學人性化實用化多元化

當前,我國各級各類藝術院校的舞蹈教學改革,也同其他所有的教學改革一樣,正向縱深發展,其核心與關鍵是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偉大轉變。

屬于藝術教育范疇的舞蹈教學,既具有一般教學改革的共性,又具有其自身的個性,而且共性又融于個性之中。為此,筆者僅就舞蹈教學改革的個性這一重要命題,提出若干拙見,以就教于專家和同行。

一、教學思想的人性化

21世紀是人性化社會,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權利等受到從未有過的尊重。作為教藝育人的舞蹈教學,首先必須在教學思想上牢固樹立人性化的理念。

如果細心考察,我國的教育方針在原來的“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新的內容:“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①所增加的新內容,一個是“為人民服務”;另一個是“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為人民服務”的教育方針,充分體現出人性化教學思想的神髓,因為方針受思想制約,反轉過來又體現思想。

舞蹈教學的“為人民服務”,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一方面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包括全社會各階層、各年齡段、各民族的男女,都有接受舞蹈教育的權利,每一名舞蹈教師必須充分尊重他們的受教育權,全心全意地為每一個人服務;另一方面為人民之中的每一名學生服務,實行人性化教學,充分尊重每一名學生的人格與人權,認真負責,傾囊相授,實行人文關懷。

要認真落實“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教學原則,要十分明確:再好的教師,也只是一名“教練員”,出成績、見成果,還要靠作為“運動員”的學生。當然,教師要集中全力開發學生的舞蹈感覺力和藝術創造力,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動性、創造性、獨立性,而不是以舞蹈教學去“運動”學生,要變“運動”為“韻動”——舞蹈韻律的啟動。具體舉措很多,如啟發誘導、學生示范、師生互動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

二、教學目的的實用化

新的教學方針增加的“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更加強調了教學目的的實用化。“學以致用”歷來是我國傳統教育的出發點與歸宿,舞蹈教學改革,必須突出“實踐第一”“學為所用”的目的性,一定要力戒“花盆養壇”“豬圈育馬”的“空對空”式的教學模式。“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社會實踐”的內涵相當廣泛,遠遠大于“生產勞動”,既包括生產實踐,也包括生活實踐。舞蹈教學改革要貫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思想,一切為了實踐,一切通過實踐,一切歸于實踐。既要防止“只學不練”的“嘴把式”“空把式”,也要防止“練而無用”的“虛把式”“廢把式”。

實現教學目的的實用化,具體舉措也很多,例如“模擬教學法”,即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的需要,仿照真實情境,創設人為情境,把教室模擬成“劇場”,把講臺模擬為“舞臺”,讓學生扮演成各種舞蹈人物或舞蹈形象(動物、植物、器物等),其他學生扮演成“觀眾”,進行“模擬演出”。可以獨舞,也可以雙人舞、三人舞、群舞,“舞蹈演員”與“觀眾”可以定期互相轉換。實際上,這種“模擬教學”就是真正的實踐教學的一次準備、一次“預演”或“彩排”。“實踐教學法”則是貫徹“實踐第一”、落實教學目的實用化的最佳手段。其要點是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舞蹈表演的實踐活動,如班級舞會、系(院)舞會、校內舞會、校外舞會以及各級各類舞蹈比賽活動。與此同時,組織學生觀摩各類舞蹈演出,也屬于“實踐教學法”范疇。

三、教學內容的多元化

教學內容是貫徹落實教學思想和教學目的的有效載體,是與教學思想和教學目的相匹配的。

21世紀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經濟的多邊化、政治的多極化,直接制約著包括教育在內的社會意識形態的多元化。

為了貫徹落實舞蹈教學人性化思想與實用化目的,舞蹈教學改革必須在教學內容的多元化上大動腦筋、花大氣力、做大文章。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思想與教學目的是“軟性”“虛性”系統,而教學內容則是“硬性”“實性”系統。

舞蹈教學內容的多元化,體現在方方面面。其一是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把德育、體育、美育,有機地融入智育之中,要強化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樹立“德藝雙馨”的人生觀與藝術觀,樹立以舞蹈藝術為人民服務而不是“為人民幣服務”的思想,克服“一招鮮,吃遍天”的片面追求物質享受的思想。尤其要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培育,使學生具有較強的意志力、自控力、調節力,在困難與逆境面前,經得起心理考驗,杜絕“馬加爵”式人物的出現。要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與道德品質,對于早戀早婚、非法同居、迷戀網絡,甚至賭博、吸毒、性犯罪等傾向,要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其二是藝術能力的多元化。即不僅包括舞蹈能力,而且包括音樂能力、文學能力、戲劇能力等,因為這些能力與舞蹈能力密切相關,如歌舞、舞劇等,就是舞蹈與音樂、舞蹈與戲劇的綜合。其三是舞蹈能力的多元化。即除舞蹈表演能力外,還包括舞蹈編導能力、組織能力、策劃能力、教學能力、評論能力等。其四是舞蹈表演的多元化。要熔民族舞、芭蕾舞、現代舞等各種舞種為一爐,集情緒舞、情節舞為一體,形成舞蹈藝術的大格局。

綜上所述,可見舞蹈教學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的范圍廣、深化的層面深、要求的標準高。限于能力與篇幅,筆者只能蜻蜓點水、拋磚引玉。

注釋:

①.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40頁.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汪流等編.藝術特征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

[3]賀志樸,姜敏.藝術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郭聲健.藝術教育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