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課程設置改革論文
時間:2022-06-29 08:28:00
導語:舞蹈課程設置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以高師音樂學(音樂教育)的舞蹈課程為視角,通過解讀當前音樂教育的諸多現象,從音樂教育的招生要求、課程結構、人才培養理念等方面對高師音樂教育的培養方式及音樂教育進行不斷思考,尋求一種更加科學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方式。
關鍵詞:音樂教育;復合型人才;探析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師音樂教育,肩負著培養中等及高等學校音樂教學師資、音樂表演人才、文化事業單位等音樂教育工作者及音樂專門人才的使命,高師音樂教育的優劣,尤其影響著我國基礎音樂教育師資的水平與質量。實現高師音樂教育學科建設的定位與目標,構建合理的、符合學校發展實際的學科課程體系是其關鍵的環節。因此,在培養師范型人才的同時,如何適應基礎音樂教育的發展,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問題研究
我國高師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正不斷向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方向發展,而目前高師及中小學音樂教育中仍存在以下問題:
(一)生源招收要求中取消了舞蹈技能測試。如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07年招生簡章中音樂學(音樂教育)部分初試科目,任選音樂技能一項(聲樂、鍵盤、器樂演唱或演奏曲目一首,舞蹈表演成品舞或舞蹈組合)。而2009年招生簡章中考試科目變為,初試科目:音樂技能一項(聲樂、鍵盤、器樂三項任選其一),演唱或演奏曲目一首。對比兩年的考試要求不難看出最大的差別在于,技能測試中舞蹈作為一項技能已被取消,這意味著原本有些舞蹈特長的音樂學考生不能發揮其專長,被迫放棄或者被動改考舞蹈學專業。這也是近年來導致音樂、舞蹈類生源質量下滑的原因之一。隨著師范院校舞蹈學、舞蹈表演等舞蹈專業的擴招,音樂學專業的舞蹈教育也越來越不受重視,甚至有被忽略的危險。
(二)舞蹈課課時比例小、內容設置不合理。如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09年招生簡章中音樂學(音樂教育)主要課程:樂理、視唱練耳、藝術概論、和聲、音樂教學法、音樂曲式與作品分析、中外音樂史與欣賞、合唱指揮、電腦音樂、聲樂、鋼琴、器樂、舞蹈等。據筆者調查,音樂教育專業舞蹈課程僅在大三必修一年(72課時),與聲樂、鋼琴技能必修課(各144課時)及其相關的聲樂教學法和鋼琴即興伴奏必修課(各72課時)相比,舞蹈課時只占其中總課時的1/7。再從教學內容上來看,沒有舞蹈理論、舞蹈教學法等課程,有的只是大部分沿用了舞蹈學、舞蹈表演專業的教學內容,簡化的形體活動訓練、代表性的民族舞蹈組合。對于音樂學的學生來說即使能理解不同舞種的文化背景,也是很難在有限的課時內去真正掌握不同舞種的體態韻律特征,或者僅僅掌握了一兩個民族組合而已,更不可能把“變味”的舞蹈動作教給學生。
(三)受社會大眾文化的影響,現今中小學生思想活躍、對新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如對流行歌曲、韓國歌舞極度青睞,然而對學習音樂課卻不感興趣甚至多有抵觸心理。他們認為音樂課就是看看電影、休息放松的時段。據筆者調查,目前很多中學音樂課都是觀看影視片。對充滿好奇與探索欲的學生來說,無論是對影視還是流行歌舞的熱衷,都體現出當今社會文化現象及發展趨勢對青少年學生心理的高度影響。而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大學學習過程中仍限于中、西方音樂史,和聲、曲式分析(基本是西方音樂作品)等實用性差的專業課程學習;對于聲樂、器樂、鍵盤的課程除了即興伴奏課具有師范性,其它基本是按表演方向的模式培養的;學生對當前流行音樂及各類流行舞蹈多屬“門外漢”,只能道聽途說。他們自己都無從接觸,怎么談得上學習與研究呢?面對信息時代的中小學生該如何應對,學到的知識又如何施展它的用武之處呢?舞蹈作為音樂教師必備的一種技能,則是諸多音樂師范學生共同的盲區。
二、對策探析
舞蹈教學可以說是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對于高師音樂教育人才的培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根據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高師音樂教育的舞蹈教學既要以舞蹈知識技能與實踐應用的高度統一為目標,又要使學生熱愛教育事業、增強師范意識。學生既要掌握音樂相關的基本理論知識,具有聲樂、鍵盤、舞蹈等基本技能,還要學會表達和傳授這些知識技能的能力。所以,我們必須審視高師人才的培養方式,寓教于樂與寓樂于教相結合,注重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的獨立、協作與創新能力,從而真正實現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一)舞蹈課程的教育理念。
1.寓教于樂,寓樂于教
舞蹈藝術的趣味性容易讓人集中精力,經過學習后學生會表現得更加自信,通過肢體語言能善于表現自我。目前我國音樂教學在新課標的引領下,音樂舞蹈教育的綜合性更加凸現出來,如廣泛借鑒世界范圍內優秀音樂教育思想,像奧爾夫游戲式課堂就能很好地體現這一理念,使兒童音樂教育更具有娛樂性,符合兒童天真活潑的天性,喚起純真、快樂的心靈。另外結合動作的音樂教學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包括身勢、身體各部位的動作,形體表演、以及即興的民族民間舞蹈等[2]。這種綜合性的教學充分體現了舞蹈在音樂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另外,瑞士著名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也強調了“體態律動”,將視聽訓練、體態律動、即興創作形成整體綜合性作用的三個階段來進行。由此可見,肢體語言的趣味性、娛樂性在音樂教育中,尤其是普及的音樂審美教育中是不容忽視的。
2.審美價值與自我價值的實現
從現今學生對藝術的需求來看,他們的需求不僅僅是出于審美的需要,而是也是為了實現自我的需要。如韓國歌舞明星李孝利、Rain的歌舞讓無數少男少女目瞪口呆,甚至如癡如醉;由街舞文化引發的“嘻哈”風格的服裝、發式裝扮等等。青少年對街舞、流行音樂及明星的青睞,這其中除了勁歌熱舞、時尚前衛的元素沖擊,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簡單而不失韻味的舞蹈動作,創意新奇、靈活美觀的舞蹈形式,既體現了舞蹈藝術的魅力也讓觀眾感覺鮮活和真實,激發觀眾的共鳴,能讓多數人參與模仿和學習,繼而滿足了他們自我實現的需求。舞蹈教育培養的不僅僅是舞蹈藝術家,而重要的是培養舞蹈藝術的欣賞者、參與者,高師音樂教育肩負培養未來師資的重任,對學生審美教育及學生自身價值的體現,應該引起學校教育高度的重視。
3.充分發揮舞蹈藝術的傳播、交流功能
隨著大眾傳播媒介,特別是電影、電視、互聯網等媒體的迅速發展,人們越來越依賴于直觀、生動的視覺形象[4]。舞蹈藝術作為人類的另一種語言,它的傳播信息、交流情感的功能,雖然與一般語言有共同性,卻是不能完全等同的。舞蹈所要表達的內容和效果,是一般語言無法取代的。正是一般語言難以表達或無法表達,才體現出舞蹈藝術的特殊之處。從先秦葛天氏之樂,至漢代的“以舞相屬”,再到今天的街舞文化,舞蹈自古以來就是人們情感傳播與交流的重要方式,如今舞蹈藝術不僅可以成為文化、藝術、商業等各個領域的代言符號,更重要的是舞蹈本身也通過各種形式在潛移默化的融入到人們的思想意識之中。目前網絡中流行的街舞娛樂軟件D-Play,它運用計算機感應技術捕捉人體運動時各關節點的影像位置,并運用3Dmax技術編輯而成的人體仿真運動形式,讓更多的人通過鍵盤就感受到街舞的魅力。因此,筆者認為,在音樂教育的學習中,可以充分發揮舞蹈藝術的交流功能,在學習中通過肢體的律動與學生形成互動、交流。
4.體現時代特征
舞蹈作為人類永恒的藝術,它應健康、進步符合時代潮流。任何藝術作品,只有在現代流行開來并流傳下去,為大多數人所認同和接受,才能充分實現藝術的價值和發揮藝術的功能。目前我國眾多青少年沉溺于韓國文化的氛圍中,對自己國家的、民族的舞蹈不感興趣,既缺乏參與熱情,又缺乏參與能力。因此,我們不得不關注時下青少年思想觀念的追求與變化。當然,不管舞蹈形式如何改變它都應展示出這種“身體文化”的時代化與民族化的特征。如:韓國將街舞本體文化在舞臺藝術方面加以放大,并融入東方民族文化氣質進行本體化改造,創造出不同于美國街舞的韓國街舞變體文化就是其成功之舉。因此,高師音樂學的舞蹈教學也要順應時展要求,將流行的文化元素注入傳統舞蹈藝術之中,既別具一格,又不盲目追求時髦。讓學生接觸更前沿、更系統的知識。
(二)舞蹈課程的設置。目前,熱門專業的設置越來越成為高師學科建設和改革、吸引生源、擴大辦學規模的優先考慮,流行音樂、街舞、國標舞等方面的社會辦學已經走在高師前面,很多藝人、機構投資辦學,培養音樂舞蹈藝術人才。而學校音樂教育要更好地適應社會需要,從根本上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學質量,教材的制定、學生的需求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需要考慮這樣一些因素:目前學生喜歡什么、需要什么、期待什么?教師自身的優勢又是什么?學校條件和特色是什么?學生的基礎怎樣?制訂的新課程標準又提出了哪些要求?等等。我們應該多聽聽學生的意見,應該多聽聽基層教師的建議。充分了解這些問題之后,再因材施教地組織教學內容。當然,學科課程的內容設置也不排除其它諸多方面的影響,如學校師資構成、教學設備、社會環境等因素。筆者認為就舞蹈課程而言,首先,要注重教學法的傳授,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如適當壓縮兩年的鋼琴、聲樂技能課,增加即興伴奏、合唱指揮、舞蹈體態動律訓練等實用性較強的技能課程,另外可以結合音樂教學法開展流行音樂演唱、流行舞蹈及分析并貫穿于前三年的學習中。將舞蹈理論基礎與舞蹈劇目、舞劇鑒賞并為一體,在舞蹈、舞劇的賞析中,通過欣賞、分析、知識鏈接不僅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同時避免了空洞的理論傳授,還使學生學習了相關的姊妹藝術,如音樂、戲曲、美術等方面的內容。其次,在舞蹈組合的學習中融入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舞種的代表性舞蹈組合。學習相關舞種的體態動律組合,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不同舞蹈的特征和文化背景,掌握基本動作與其特殊的體態動律。通過啟發式教學,教師教授基本的舞蹈語言,最終讓學生根據變化的音樂節奏自行編創與編排。舞蹈教材要不斷更新修訂,根據高師學生的特點選擇具有時代特征的代表性舞蹈組合或舞蹈片段。再次,形體韻律訓練要與音樂、鋼琴及教學法相結合。在形體訓練中每個學生輪流彈伴奏;除基本的舞蹈形體訓練外,學生根據教師教授的組合動作,自選音樂,由易到難自主做韻律組合練習。這樣既達到了形體訓練的目的,也讓每個人參與了自主創作,使舞蹈學習不再是灌輸和被動接受。分等級將更復雜、難度更高的不同舞種的舞蹈作為選修,讓學生憑興趣及個人能力繼續選擇學習。最后,組織學生進行舞蹈劇目排練與編創。對于沒有舞蹈基礎的學生來說,舞蹈編創的確有一定難度,但這里所講的舞蹈劇目編創是簡單、分層次的,劇目編創內容可分為,體態動律組合、舞蹈片段、舞蹈成品及小型歌舞劇等。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及個人能力所及進行選擇,通過音樂教學法課堂、教育實習等途徑體現并測試。
綜上所述,當前高師音樂學專業舞蹈課程設置必須進行改革,審視當前高師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方式,高度重視音樂及舞蹈課程的設置與價值,構建合理的、符合學校發展實際的高師音樂學學科課程體系,按照師范性、時代性、創造性、實用性的教學理念,構建符合當前教育發展需要的課程結構,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教學方法,以培養全面發展的、復合型的、未來的音樂教育工作者。
參考文獻:
1.關韶華,《高師音樂學(教師教育)學科的現代意義與課程研究》[G].麗水學院學報,2006.12
2.金奉,《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對中國音樂教育發展的影響》[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6.7
3.李甜甜,《關于高師音樂專業舞蹈課程設置的思考》,音與時代,2008.11
4.奚傳績,《藝術教育叢談》,廣東教育出版社,2008.7
- 上一篇:公司營銷環境調查研究報告
- 下一篇:黨委創先爭優五抓五促黨課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