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創作中的藝術特性探求論文

時間:2022-12-02 04:32:00

導語:油畫創作中的藝術特性探求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油畫創作中的藝術特性探求論文

論文關鍵詞:藝術風格多樣性油畫創作藝術個性藝術觀念美學意義

論文摘要:藝術創作是一種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精神活動,藝術的無盡魅力就存在于其作品的獨特風格之中。油畫藝術的創作過程無疑就是在創作實踐中將自己城立的藝術觀念、創造性思維、審美意識以及個人的藝術追求進行最集中的體現和展示。凝聚著藝術家的藝術觀念、創造性思維、審美意識以及個人的藝術追求的“藝術個性”,構成了繪畫藝術的生命,無疑也是繪畫藝術最為恒久的動力之所在。

翻看人類的藝術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出藝術發展的脈搏,在各個時期藝術發展的背后,有那么多熱血沸騰,充滿激情的畫家,通過對藝術個性的張揚和執著追求,才使他們藝術作品大浪淘沙般地載人燦爛多彩的、充滿文化氣息的繪畫藝術史冊。當我們在為這些偉大的藝術家們而傾倒和敬仰之時,我們也許無法抑制自己的想象,會情不自禁地問:是什么使這些藝術家們在渴望著張揚自我個性的狀態中,以飽滿的熱情創作出那么多感人的充滿個性色彩的藝術作品。

一、藝術風格的多樣性

在漢語中,風格一詞最早見于南北朝,指人的風度品格,用以說明一個人的個性氣質或行為方式。所謂藝術風格,則主要是指“藝術作品在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中體現出來的整體特征”,它是通過藝術品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更為內在和深刻、從而更為本質地反映出時代、民族或藝術家個人的思想觀念、審美理想、精神氣質等內在特性的外部印記。

1.藝術的多樣性是由藝術的本質特性所決定的

藝術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如何超越生活,創造出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真實。伴隨著現代主義藝術的浪潮,藝術也逐漸被看成一種人類所特有的認識世界(區別于現實世界的一種“觀念的世界”)的方式。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體現為藝術家依靠自己所特有的感性方式,通過認識的深化,進而完成從素材向繪畫語言的轉化,并最終塑造出可視、具體的藝術形象。在這一過程中,藝術家的思維方式,構成了藝術創作所特有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種藝術化的思維方式無疑是由藝術的本質特性所決定著的,藝術家的這種思維能力越強,感受能力也就越敏銳,判斷力與創造力也就越強。

從藝術的本質看,藝術創作是一種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精神活動,無法想象沒有創作個性的藝術作品會打動人、感染人。畫家的素養、天賦、經歷、學識、性格、思想、情趣、理想以及在繪畫造型、色彩、表現技能技巧方面,均是畫家個性的組成部分。它們是畫家對于客觀自然的感知和對自身主體的心靈觀照與表現能力的綜合表現。一個畫家越是在藝術創作中不斷探索與追求,就越能夠具有獨到的富有特色的藝術見解和創作個性。但畫家的創作個性是要受到客觀(即社會、歷史的大環境)的制約,所以,必須考慮到創作個性的解放是有條件的。必須附合本國國情、民族心理、固有文化背景。當然,只有從文化素養、思境境界,技能技巧鍛煉、生活感受、傳統學習、時代精神、藝術宗旨等方面下苦功夫,才能懂得創作個性形成的真諦,擴充個性容量,獲得最大限度的創作自由,從而邁人較為開闊的藝術境界。

2.藝術的多樣性是時展的必然趨勢

當歐洲18世紀的工業革命伴隨著隆隆的機鳴聲,將大量的機械制品以人們意想不到的速度和數量源源不斷地推向市場時,一種在工業社會形成的“技術理性”左右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趨勢近三百年。它反映了人預測與控制自然的技術旨趣,也導致了工業社會的一整套基本的文化價值觀念,如人類對自然的征服、自然的量化、有效性思維、社會組織生活的理性化和人類物質需求的先決性等。此種生存邏輯在其發展之初的確起到了進步的作用,可是至20世紀,這種生存方式因其對自然的肆意掠奪給人類家園帶來了毀滅性的生存危機,同時也造成了人自身的異化,使人成為單向度的、零件式的、片面畸形的人。機械化、標準化、組織化等現代方式,嚴重腐蝕著人類的精神世界。網絡通訊技術的高速發展,似乎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然而卻是一種被壓縮的、異化了的平面,在心靈的世界里,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已然淡化,空間距離與心理距離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在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壓力下,人們不再欣賞玻璃幕墻光斑的閃耀,也不再眷念水泥叢林里的躁動與喧嘩。當今社會中,人們更期待回歸,回歸到自然,回歸到文化的源頭。人們普遍尋求通過藝術來補償現實中的精神的失落,撫慰疲憊的心靈。在這里,藝術作為一種來自心靈空間的變換多彩的語言,以其極具個性化的渾茫意象,正體現著深刻的人文內涵和生命狀態,凈化著人類心靈。

時代的發展已使我們逐漸認識到,只有發揮創作個性,開發藝術生產力,才能擴展藝術的種類,達致藝術的多樣性。因此,藝術間的相互借鑒、吸收、滲透、融合,將導致藝術的多樣化、交叉化,使當代藝術發生很大的質的飛躍,許多藝術創作藝術上的問題也才能相應得以解決。總之,沒有藝術個性的創作行為,會使藝術停留在無法創新、無法變通,沒有民族意識和風格、沒有文化心理、時代精神,導致藝術形式上的單一化,甚至產生藝術創作的枯揭,逐漸失去藝術的恒久生命力。

二、油畫創作中的藝術個性

藝術個性不同于現實生活中的個性,它能充分的發展,不受束縛。當作者將自己思想感情熔鑄于自己筆下的形象時,由于它們飽含著生活氣息,又高于生活,給人的啟示、聯想,往往會大于超越作者原來的思想,而具有更廣、更深的、更為普遍,更為豐富的意義。在西方繪畫發展史上,作品的個性問題一直為人們所重視。至西方近現代,作品是否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乃至成為衡量藝術家成就高低的最為重要的標志。

1.創作情感的個性化

情感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在認識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一種極其復雜的高級精神活動。情感往往體現為人類內心生活的最深層次,是人的生命本體的動力。由于情感的主觀性最強,因而也就最容易被幻覺化和詩意化,同時,情感也才能引起欣賞者的審美幻覺,使之深深沉浸在自我創造的主觀幻象之中。強烈的情感會使人們分析能力和自控能力急劇減弱,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導致情緒激化而放縱了想象機能。因此,當人們情感沖動時,起初都苦于找不到適當的詞和言語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從而有一種緊迫感,這就是藝術語言的蓄勢。這種蓄勢所蘊含的能量越大,就越使語言出現畸形。可以看出,藝術語言的產生是為了適應人們情感活動的需要而創造的一種言語形式。我們也應該看到,一方面,賦予藝術語言的情感信息是客觀的,但由于人們的情緒記憶不同,經過主體化了的情感信息就會有一定的差異性。個性化的藝術情感的價值也正體現在:藝術語言的交際價值。從藝術創作與欣賞的全過程看,就觀照者而言,他必須理解藝術語言的情感信息之后才能產生自己的情感。可見,觀照者情感模式的重新建構,是他的情緒記憶與藝術語言的情感信息之間同化與順應的相互作用的結果。換言之,正是創作情感的個性化,才使藝術在人類的觀念世界得以永生。

2.表現形式的個性化

藝術語言是情感的反映形式,情感是藝術語言運思的內趨力,它是創造藝術語言最重要的因素,它激活審美感受。審美感受的動因和目的是情感的表現化,它使整個審美感受過程的心理活動都融匯在情感的體驗之中。在這體驗中,既體現了發話主體情感的特點,也反映了發話主體認識問題的個勝。藝術語言是情感體驗激發下的產物,它與常規語言表達思想、認識的功能不同,它是一種復雜的表情、體驗系統。油畫藝術的語言形式主要是經由藝術家在畫面形式、色彩以及筆觸等諸方面構成。事實上,繪畫史上一些著名的畫家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普遍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藝術風格,而被后人所稱頌。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現代主義各流派中的許多畫家也都善于利用直率、粗放、多變的筆觸,以及個性化的色彩與形式等去創造強烈的畫面效果。如梵高那厚重的筆法,仿佛從顏料管中直接擠出的明亮色彩堆到畫布上一樣,以旋動而又粗重的筆觸,描繪著畫家眼中悲情的世界,帶著兒童般的稚氣和粗野,用強烈而又個性化的色彩去表現自然中的星云、大地、向日葵。

個性化藝術語言價值的實現就在于打破語言的局限性,使話語充分體現出藝術魅力。借用符號學的理論,藝術語言在語言規則與語義設置上的特征為藝術語言的可接受性提供了基礎,可接受性的最終實現還要依賴于在具體表達中、在特定語境中與情感體驗的融合。

藝術的無盡魅力存在于其作品的獨特風格之中,而風格的獨特性,主要來源于個性化的創作手法。油畫藝術的創作過程無疑就是在創作實踐中將自己獨立的藝術觀念、創造性思維、審美意識以及個人的藝術追求進行最集中的體現和展示。藝術家們在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與藝術靈感的程度上的天才表現,決不可能來源于他們業已僵化的創作與表現模式。事實上,一部風格多樣的繪畫藝術發展史,離不開那些天才藝術家們極富藝術個性的藝術創造。公務員之家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凝聚著藝術家的藝術觀念、創造性思維、審美意識以及個人的藝術追求的“藝術個性”,構成了繪畫藝術的生命,無疑也是繪畫藝術最為恒久的動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