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欣賞與學生人格的塑造透析
時間:2022-02-16 11:31:00
導語:音樂欣賞與學生人格的塑造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作為一個藝術教育工作者,如何運用論文音樂欣賞的審美功能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由美而求真向善,運用音樂欣賞的文化功能來擴大學生的文化視野,運用音樂欣賞的教化和心理功能啟迪學生的智慧,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塑造完美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學生音樂欣賞人格塑造
《樂記》的《樂象篇》中說:“樂者,德之華也。”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亦認為:“我們一向對于身體用教育,對于心靈用音樂。”同時還說:“節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深處,如果教育方式合適,它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這些都說明了音樂可以引人向善,對人生價值與人性韻味的整體展現與提升有著重要作用。優秀的音樂作品能讓學生的情感在欣賞音樂的聯想中得到美的熏陶,精神上的滿足,達到陶冶情操、升華人格的目的,使德育教育滲透在音樂欣賞教學中。這一點,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有體會,音樂欣賞對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塑造良好的人格有著很好的作用。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音樂欣賞對學生個性形成的影響
受到好的藝術作品的熏陶,對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作用。
音樂欣賞的審美功能是最具音樂藝術本質性和價值性的功能。音樂的審美從類型上可分為陽剛性和陰柔性的美,從情緒發展上可分為悲劇性和喜劇性的美。陽剛性的作品包括反映人類與自然斗爭與命運斗爭的作品,正如貝多芬的《命運》,其宏偉的結構、彭湃的氣勢、熱情樂觀的精神使人胸懷壯闊、堅毅剛強,有助于學生奮發向上的性格形成,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
陰柔性的作品—寧靜柔和的音樂能令人心情安定、氣息平和;歡娛優美的音樂則可以使人擺脫冷漠、孤寂的心境,精神煥發;委婉細膩的音樂能使人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
可見,音樂的審美功能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產生廣泛的、潛在的影響與作用,使積極的性格特征得以肯定和發展,消極的性格特征得以轉化與改變,促使學生個性和諧發展。
二、音樂欣賞對形成學生良好品質的作用
學生是文化的接受者、傳承者,更是文化的創造者。通過音樂欣賞中的實踐活動可以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
浩如煙海的音樂文獻構成了龐大的音樂文化體系。當我們欣賞一首音樂作品時,我們必然要了解作品的風格流派體裁,題材作者和創作背景,以及與之相關的全部文化信息,這就是音樂欣賞的文化功能的全息性了。
由張藝謀執導的外國歌劇《圖蘭朵》的演出過程中,觀眾對歌劇中被作曲者普契尼采用的《茉莉花》為素材創作的杜蘭朵公主演唱的小夜曲尤其注意和喜愛。海外的華人每當聽到《思鄉曲》就會勾起無限的思鄉情愫,這些就是音樂文化功能所特有的本土性。這種全息化的音樂圖景與本土化的音樂情境,將會在文化的框架下,給學生以深刻的影響,使學生的個性品質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三、音樂欣賞對改善學生注意力品質和良好培養想象力的影響
音樂是不斷變化著的動態,是樂音的有序運動。學生會隨著音樂的運動變化和發展始終保持注意力的指向性和穩定性。因為對音樂作品的賞析,分辨音樂的風格、旋律、和聲等音樂要素,就必然促使學生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格式塔派心理學家對此是這樣解釋,我們身體內部充滿了大量的內部空間、時間和深度感覺結構,有各種感覺的接合點和中心,音樂欣賞正是開闊這些空間和開掘深度的催化劑??梢姡蕾p音樂具有改善學生注意力品質和培養想象力的功效,進而促進學生個性的良好發展。我覺得在實際工作中以下幾種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在此與大家探討。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認為在音樂欣賞的實踐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進入物我兩忘的欣賞情境、培養學生形成欣賞習慣的良好開端。一首音樂作品能否激起學生欣賞的熱情主要取決于學生對這首作品的熟悉程度,在音樂欣賞過程中熟悉感受和陌生感受制約著學生注意的興趣,似熟非熟對人有一種驅使力,適應人的探索新奇的心理,為了獲得這種效果,我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創設“逼真”的情境,它包括:(1)提供積極、貼切的教學態度。(2)提供簡單、通俗、藝術化的語言敘述。(3)提供融科學、藝術為一體的多媒體課件以及掛圖等,使學生盡可能多的獲得對音樂知識的了解,強化學生對音樂的熟悉感受,促使學生在欣賞過程中保持注意力的適度集中性和穩定性,達到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保持學生在欣賞音樂的期待和探索的狀態。
上述情境的創設過程,也是音樂欣賞文化功能的逐步強化外顯的過程。同時,又是音樂欣賞心理功能的具體體現與內化的過程。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使負荷整體文化的音樂欣賞逐步逼近并進入學生的心靈,引發學生的共鳴,促使學生個性的發展。
2.多方引導,互動欣賞
音樂審美的這種非語言性使得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調整好自己的角色,即非學生學習的主教導者,而是學生主體性學習的引導者。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指導學生通過文字欣賞法、圖畫圖形欣賞法和舞蹈欣賞法的結合,達到學生、欣賞材料和教師三者之間的互動,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逐步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學生鑒賞美的能力,使學生在音樂欣賞實踐活動中想象力得到發展,從而提高主體的創造性、思維中的連動性、多面性和跨越性能力,并使人格在“高峰體驗”中獲得升華,促進個性更好實現自我完善。音樂欣賞的審美功能與教化功能正是在這種互動中交相輝映、溶為一體,起到綜合的促進作用。
四、對學生由美而求真、向善的個性品質的形成的影響
荀子在《樂論》中就指出:“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之禮樂而民和睦。”音樂能使人不斷獲得最美好的“高峰體驗”。這是美國著名心理家馬斯洛提出來的。他說:“在這些短暫的時刻里,他們沉浸在一片純凈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擺脫了一切懷疑、恐懼、壓抑、緊張和怯懦,他們的自我意識也悄然消逝,他們不再感到自己與世界之間存在著任何距離而相互隔絕。相反,他們覺得自己已經與世界緊緊相連融為一體。”那么,學生在“高峰體驗”中可以迅速、直觀地把握人生的價值、自我實現的幸福與世界的本質,這就是音樂欣賞教化功能的內隱性了。它既滿足了學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又使學生個性在不斷發展與自我完善的過程中獲得前進的動力。
中學階段是學生個體成長的關鍵時期,是個體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成長發育時期,學生身心的各個方面都潛藏著極大的發展的可能性,其身心發展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各種特征處在變化發展中,具有極大的可塑性。作為一個藝術教育工作者,如何運用音樂欣賞的審美功能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由美而求真向善,運用音樂欣賞的文化功能來擴大學生的文化視野,運用音樂欣賞的教化和心理功能啟迪學生的智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音樂欣賞的這四種功能也是相輔相成的,對學生完美人格的塑造起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前,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2]音樂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出版社.
- 上一篇:城市規劃所遭遇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探討
- 下一篇:探索人力資源管理實驗課教法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