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說唱音樂藝術

時間:2022-03-15 10:10:00

導語:淺論說唱音樂藝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論說唱音樂藝術

一、如何評價音樂在《格薩爾》說唱藝術中的作用

建國以來,由于國家的重視和眾多專家學者的長期努力,使舉世聞名的史詩《格薩爾》的搶救、整理和研究等工作取得了驚人成就。但對作為該史詩主要藝術形式的音樂的搶救、整理和研究卻十分薄弱。

眾所周知,在任何藝術作品中內容要起到主導作用,但其形式絕非可有可無,恰當完美的藝術形式能夠把真、善、美的藝術內容廣泛傳播、深入人心,以致產生深刻而持久的社會作用。《格薩爾》音樂為傳播這部史詩的基本內容起到了這樣一種典型的巨大作用。

1、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如果說《格薩爾》的基本內容是該藝術的靈魂,那么音樂就是它的軀體或血肉,因此它們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根據《格薩爾》文學唱詞和音樂的語調風格、節奏規律和結構格式,不難看出它們都具有源于同一個地區文化藝術的明顯特征,即都是由吸收和借鑒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西藏康區和牧區廣為流傳的山歌、牧歌和強盜歌的內容和形式而成。兩者不僅語調風格完全相同,而且每句唱詞的頭尾兩處各有一節拍的單詞和中間有三個每節拍雙字的節奏規律,同時它們又都是八字一句,四句一首的結構格式,說明音樂與史詩的淵源關系。在昌都山歌《林中的杜鵑》的一段藏語唱詞。

門,第一門叫做宗教門,我強盜不入這一門,手中沒有供品不開門。”諸如此類的各種唱詞比比皆是,數不勝數。很顯然,這與《格薩爾》中的任何一種唱詞完全相同。對《格薩爾》說唱音樂而言,由于說唱音樂與山歌、牧歌存在一定的差異,因而它雖然沒有直接吸收山歌、牧歌等音樂素材,但仍利用或吸收了該地區的其他傳統民間音樂。如以昌都民歌《美酒獻給好頭人》為例:

下面是一首《達嶺大戰》中一個名叫阿滾的牧養人所唱的人物專用唱腔——《牧養隨風悅耳曲》:

假如我們對以上兩首歌曲的基本藝術風格、音階旋法、調式調性和節奏形態等進行比較研究,從中能夠清楚地認識到,兩者不僅是同一個地區的姐妹藝術,而且還可看出它們在藝術實踐中相互借鑒或吸收的淵源關系。這兩首歌曲雖然在結構形式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美酒獻給好頭人》是八字一句,一句一首的較為原始的歌曲,而《牧養隨風悅耳曲》是八字一句,四句一首的結構趨于完整的唱腔。但是兩者間的這種差別正好說明了它們各自先后產生的歷史年代以及彼此吸收、借鑒的基本傳承情況;就音階旋法和節奏形態等方面實際存在的共同特征的確清晰可見,一目了然,特別是調式、調性方面更是不謀而合地成為極其相同的歌曲。在《格薩爾》說唱音樂的旋律中,諸如此類的情形比比皆是。

2、豐富多彩的《格薩爾》音樂為傳播和發展史詩的內容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有人會問:“《格薩爾》音樂還有什么豐富可言,無論何種人物,不分男女,也不分人畜,更不分環境和感情的變化不都是使用那幾首有限的唱腔曲調嗎?”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根據史詩中的明文記載,《格薩爾》唱腔音樂本來豐富多彩,但它由于完全依靠原始的口傳形式保存于民間,未能以文字形式一一記錄下來,使其失去了眾多的唱腔。而廣大的民間仍保存著許多類似唱腔。根據近代許多“仲堪”(《格薩爾》說唱藝人)的說唱表演,他們為了講述更多更長的史詩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內容方面,對于音樂唱腔的使用還遠遠沒有做到人物專曲專用的基本要求,因而發生各種人物共同使用幾首唱腔的情形,但這絕非是《格薩爾》音樂的真實情況。根據目前這部史詩的所有說唱記載,都是為了更好地塑造和表現眾多人物的藝術形象與思想感情,在每段重點唱段前不僅明確了唱腔的標題名稱,而且有的人物對自己所使用的唱腔作出了種種解釋或贊美。如在《霍爾嶺大戰》中,當格薩爾王從羌塘回到嶺國時,藍色的獵鷹在對國王的唱段中唱道:“我很想唱首《潔白的六聲曲》,但我嘴角堅硬不能唱,現用首《獵鷹六聲曲》唱出家中發生的諸事。”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探索這一現象。如《賽馬稱王》全書共由56個唱段組成,其中以人物特定標題性專曲專用的唱腔就達36首之多;《霍爾嶺大戰》全書共由233個唱段組成,其中以人物特定標題性專曲專用的唱腔就有46首,等等。如果按此方法對《格薩爾》中的所有音樂唱腔進行統計,那么可以肯定《格薩爾》的音樂唱腔不僅豐富多彩,而且數多量大,是一種十分龐大的曲調群體。關于不同人物所使用的特定標題性專曲專用的問題,在《格薩爾》中有了簡略的說明。如在《達嶺大戰》中,嶺國要人米瓊唱道:“深明行道是活佛曲,大@①九聲是咒師曲;母虎吼叫是官人曲,吉祥八寶是僧人曲;我唱喜鵲揚聲曲。”反映了不同人物使用標題性專曲專用的習慣。另外,隨著故事情節的變化,每個主要人物又有眾多特定標題性唱腔,而且為了表達不同的感情使其成為不同的種類。在《賽馬稱王》和《霍爾嶺大戰》中格薩王使用幾十個不同種類的唱腔,如《大海盤繞古爾魯曲》、《金剛古爾魯曲》等是顯示人物特殊地位的唱腔;《宛轉的情曲》、《終生無變曲》、《吉祥八寶曲》是表現人物談情說愛的曲種;《呼天喚地曲》、《呼神箭歌曲》是祀祭用的曲種;表現人物在大庭廣眾敘述實例的專用曲種有《大河慢流曲》、《歡聚江河慢流曲》、《高亢宛轉曲》;表現人物戰斗激情的專用曲種有《攻無不克的金剛自聲曲》、《威鎮大地曲》,等等。類似情況在《格薩爾》說唱藝術中處處可見。所有這些充分說明,音樂以其獨有的藝術手段或功能塑造了眾多不同人物的藝術形象,為史詩的內容增添了無比輝煌的光彩,為《格薩爾》的傳播、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二、吐蕃時期民族古典音樂與《格薩爾》音樂的比較研究

《格薩爾》說唱音樂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標題化”民族曲藝說唱音樂藝術作品,這是它的特點之一。為了便于論述,首先簡略地說明標題音樂的基本含義以及民族音樂與民族音樂的相互關系等問題。

縱觀國內外民族音樂的發展歷史,“標題音樂”這一專用名稱出現于19世紀西方音樂大師們的作品中,它是主要用來說明器樂作品內容的一種體裁名稱之一。每個樂章有一個小標題——這些標題就是為了提供或引導廣大聽眾探索它們的內在含義。如以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為例,《到達鄉間而引起的快感》為第一樂章、《溪邊景色》為第二樂章、《大雷雨》為第四樂章。

在藏民族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中,雖沒有見到標題音樂作品,但以種種專用標題作為歌曲特定名稱來說明歌曲旋律所包含內容的聲樂作品還是特別繁多,如《格薩爾》中所出現的音樂的標題名稱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關于民間音樂與民族音樂的關系問題,民間音樂是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民族音樂是民間音樂的創新與發展,換句話說,民間音樂是民族音樂的根基,而民族音樂則源于民間音樂。《格薩爾》音樂是經過有人專門創作的民族說唱音樂。如果要問《格薩爾》音樂的這種特定標題名稱又源于何處呢?對此只要對吐蕃時期民族古典音樂與《格薩爾》音樂進行比較研究,就可以找到其答案。

吐蕃贊普赤松德贊(730~797年)時期是藏族文化得到空前發展的一個時期,據《西藏王統記》記載,787年建成桑耶寺時,從國王至臣民百姓每人都演唱一首歌曲,“國王赤松德贊唱《國王歡樂之歌曲》……王子牟尼贊普唱《人間明燈曲》,王子牟底贊普唱《雪獅傲相曲》,王后們唱《柔枝松石綠葉曲》……蓮花生大師唱《威鎮鬼神曲》……壯年的男子們唱《九座虎山重疊曲》,年輕的女子們唱《鮮艷的花環曲》……”《五部遺教》中還將當時所演唱的歌曲歸納分類成“4種咒師之曲、13種首領歡歌、9種天神之曲、5種人間之曲、13種龍神之曲,以及八瑞祥物婚禮曲”等共計45種民族古典音樂。因此藏族特定標題性聲樂曲的歷史特別悠久。眾所周知的“古爾魯”是吐蕃時期贊普們專用的一種詩歌藝術,據記載這種詩歌都配有音樂旋律,藏語中稱其為“古爾魯”,是藏族聲樂的古典歌曲之一。在《格薩爾》說唱音樂中將《大海盤繞古爾魯曲》和《金剛古爾魯曲》等唱腔都作為格薩爾王所特有的唱腔,說明了藏族古典音樂與《格薩爾》音樂的傳承關系。又比如蓮花生大師在桑耶寺竣工大典上唱的《威鎮鬼神曲》和王后們唱的《柔枝松石綠葉曲》與格薩爾大王的專用唱腔之一《威鎮大眾曲》和珠姆王后的專用曲之一《杜鵑六聲曲》的基本形式、風格特色有著前后傳承的淵源關系。遺憾的是這些民族古典音樂旋律未能流傳后世,使今人無法聽到民族古老音樂的優美動聽的旋律。

三、《格薩爾》說唱音樂的藝術特色

《格薩爾》說唱音樂具有極其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強有力的藝術表現能力,而且顯得特別概括與簡練。這說明它的曲作者賦有很深的觀察生活、表現生活以及以高度集中的藝術手法塑造人物藝術形象的本領。藝術要用形象來表現內容,這就是藝術反映生活的特殊手段。如果沒有反映內容的形象,藝術本身也就不能存在了。《格薩爾》說唱音樂在塑造眾多人物的藝術形象方面具有許多與眾不同的特色。格薩爾王是該史詩中的第一英雄人物,如何在一首高度概括與簡練的曲體中塑造這一英雄人物的基本形象呢?這對當時的曲作家們來說是一個難題。但是,那些無名的曲作家們早已以通觀全局、高度概括、有所側重的手法,即用最少的材料表現出最豐富的內容。如在格薩爾王的專用唱腔中,每當他與敵人面對面地進行生死搏斗時有幾首唱腔,其中有一曲叫做《攻無不克的金剛自聲曲》,該曲的基本旋律為:

此曲的整個規模雖不大,但它簡練而準確地塑造了一位指揮千軍萬馬的英雄人物形象。從以下幾個方面了解到它所包含的豐富內容。首先從基本節奏中清楚地看出曲作者為它精心設計了一種具有巨大推動力的節奏,這種節奏為這首唱腔的成功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因為節奏就是音樂的靈魂。這四句一首的唱腔中,每句頭一拍的節奏極為突出地采用了一種既有強烈而獨特的彈性,又能夠暴發閃光的切分節奏,使它在全曲音樂旋律中仿佛起到勇往直前的推動作用。為了適應說唱音樂的特殊需要,音樂旋律特別流暢處僅僅在十度音域之內(@②-@③)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