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音樂教學的文化內涵

時間:2022-04-23 02:54:00

導語:發掘音樂教學的文化內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掘音樂教學的文化內涵

俄羅斯教育家蘇霍拇林斯基曾說:“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是培養人”。高中音樂欣賞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具有基本音樂文化素養的人,培養學生音樂審美意識的同時,提高他們的音樂鑒賞能力。

以往傳統的音樂課堂教學,大多注重音樂學科的本體教學,忽略了音樂的文化的內涵,高中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音樂學科的性質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正如劉承華先生在《中國音樂的人文闡釋》中所說:“長期以來,我們的音樂教育被限制在理論的知識性傳授和形式的抽象分析方面,使音樂教育成為懸浮在表層的純技術操作,在普及教育中,它只能使人們獲得有關音樂的種種知識和技巧,而很難得到對音樂的深層的鑒賞能力與美感趣味。造成這一狀況的關鍵在于將音樂與文化分離。”劉先生的觀點指出了音樂欣賞教學的弊病,音樂欣賞教學如果不結合文化,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要彌補這種缺憾,在音樂教學中必須挖掘音樂的文化內涵,必須在音樂欣賞課程中牢牢把握以音樂文化為主線來進行,筆者認為,在整個高中音樂欣賞教學中,圍繞此點應做到以下兩方面:音樂作品的欣賞必須和音樂所處的歷史時代相結合;音樂欣賞必須和相關姐妹藝術結合。

一音樂與歷史并舉,以史講樂,以樂講史

一部音樂發展史其實也是一部人類文明進步史,音樂與歷史不僅有著密切的聯系,并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還起著積極作用。歷史發展的每一個重要時刻都留下了音樂的聲音。音樂作品的文化內涵體現在作品與歷史的結合,在高中音樂欣賞教授中,做到以史講樂,以樂講史,不僅能夠以音樂為基礎更好的體現音樂作品的文化歷史性,也能讓學生結合歷史對音樂作品有更好的理解。

音樂歷史綿延數千年,音樂作品浩如煙海,每位音樂大師和每部欣賞的音樂作品背后都有著一定的歷史背景,以歷史文化為背景讓學生賞析音樂,把音樂作品和音樂的發展形態完整的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對某一時期某一階段的音樂發展和因此誕生的流派大師和總體風格有總體印象。

音樂的流派和風格是音樂與歷史結合的重要部分。在音樂的發展過程中,一部分人的音樂創作形成了鮮明的或者可以辯識和區分的風格,于是便構成了一個流派,不同的流派之間即相互繼承,也相互補充,流派的源起,順延變化就大致形成了音樂的發展史。因此,風格流派是音樂歷史上最可標別的符號,是需要悉心聆聽,才能切實把握的。在講授音樂作品時,就必須要涉及到風格和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只有把小作品放到歷史流派這個大環境中去解說,才能讓學生更深刻的把握音樂作品除音樂本體之外的音樂文化內涵。

比如,在欣賞到歐洲專業創作音樂板塊作品時,19世紀的歐洲浪漫主義音樂內容最為豐富,涉及到的音樂知識點和音樂大師音樂作品也相當經典,這些都能讓學生在了解歷史背景后對音樂作品可有深刻印象。

在介紹浪漫主義時期音樂作品前,先向學生介紹當時整個歐洲的歷史時局形勢,列寧曾稱整個19世紀為“給予全人類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紀”,這一時期歐洲的歷史文化背景除了法國的資產階級大革命,意大利德國的統一,資產階級在繼續完成民主革命的同時,無產階級正悄悄登陸歷史舞臺,大革命造就了一批具有鮮明個性的音樂家,這一時期的作曲家普遍表現出對社會性重大題材的關注以及對啟蒙時代所崇尚的理性的忽視,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注意思潮繼承了啟蒙主義思想,追求自由和崇尚個人主義成為這個時期的時代精神,新的藝術風格主要在于表現個人的感情和幻想,特別強調個人主觀的體驗。同時這一時期的音樂追求與其他藝術之間的互相融合,從體裁形式到具體表現手段都有革新和突破,音樂流派也更為眾多。

我在指導學生欣賞柏遼茲最著名的標題音樂《幻想交響樂》時,就以浪漫派時期的歷史大背景入手,介紹這作曲家的生平和經歷,柏遼茲的創作力求創新,采用“固定樂思”的手段寫作音樂,以新穎、明澈的配器效果和戲劇化的處理來豐富交響樂的表現力,他所著《配器法》一書已成為音樂技術理論的經典文獻之一。柏遼茲的名字同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大師雨果,浪漫派畫家德拉克洛瓦相提并論,堪稱法國浪漫主義三杰。這不僅僅讓學生知道了柏遼茲還知道了其他文藝史上的兩位歷史人物。之后再引出“標題音樂”的概念,因為作曲家追求自由,喜歡把音樂與文學,戲劇,美術尤其是與詩歌密切聯系起來,因此首創了標題音樂這種新音樂形式,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柏遼茲的這首著名標題音樂完成于1830年,當時莎士比亞的戲劇啟發了作曲家寫標題音樂的靈感,作品中出現的“固定樂思”也是一種新的創作手法,音樂使用它代表某個人物或某種思想感情,并在音樂的發展過程中進行種種不同的變化,以適應其文學性,戲劇性內容的環境變化和情節發展。在欣賞時,特別向學生強調在標題內容下,關注音樂的“固定樂思”,在音樂進行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的提示。故此,在立足歷史大背景的基礎上,把作曲家的生平經歷和創作動機,作品的風格特點結合起來,立足音樂的表現手法,讓學生在欣賞音樂作品的同時,真正走進了音樂歷史的長河。

再以風格流派為例,在介紹《一個人的流派——德彪西》時,我從印象派繪畫作品和象征主義文學為切入口,把學生帶入19世紀末的法國文藝歷史背景中,19世紀最后三十年,資本主義進入了壟斷階段,帝國主義初級階段出現的種種問題,諸如財富分配不均,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等,使知識分子們普遍感到失望,這種情緒以新的形式表現出來,印象主義就是這一歷史背景下的產物。

19世紀末,以馬拉美和威爾倫為代表的象征主義文學喜歡用曖昧和隱晦的表達方式代替精確的陳述,而因為莫奈的《印象.日出》得名的印象派繪畫更是帶來了繪畫領域的新探索,他們看重光與影在繪畫中的作用,擅長捕捉草堆在不同十分的陽光下給我們視覺帶來的各種微妙變化,刻意在畫布上把酒館里的煙霧繚繞的氤氳表現出來,為舞臺角光照射的舞女的衣裙折皺間的明暗光雕激起靈感,這些都是因為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明白了光是由七種顏色組成,并發現了物體相互交輝的現象,在藝術創作中把這種認識表現出來。而印象派繪畫和象征主義文學對印象派音樂的產生提供了一定的條件,印象派音樂和法國印象派繪畫和象征主義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印象派音樂強調的是要打破各種感官間的鴻溝,要人們聽到月光灑在庭院里的竦竦聲,聽到丁香花在春風里沁發的香味,聽到玻璃缸里金魚甩動尾巴時的錦鱗光斑,聽到亭亭玉立的少女的一頭亞麻色頭發。以德彪西代表的印象主義流派正是要表現一種色彩音樂的特征。那又是如何來表達的?學生又怎么能更好的理解欣賞?

我先從莫奈的《印象.日出》切入,讓學生觀看幾幅印象派繪畫,對印象派繪畫的光影色彩朦朧等繪畫方式有一定概念,并設問,在印象派音樂里又如何來表達這種色彩和朦朧?印象派音樂用變換的和聲、不規則的節奏和短小的旋律片斷,達到描述某種朦朧印象。其中音樂的和聲色彩最為代表性,為了讓學生更好理解,我在鋼琴上彈奏了兩組和弦,第一組是色彩明亮的大三和弦,第二組是小三和弦,彈完之后提問學生哪組和弦聽上去色彩更明亮些?學生通過仔細聆聽,一致認為第一組。這個問題就把音樂的色彩性提了出來,并放在了和弦上。學生在此基礎上了解了印象派音樂重在和聲音響的概念。之后欣賞德彪西的《亞麻色頭發的少女》,這首作品創作與1910年,作者從法國詩人勒孔特•德•里爾曾有一篇同名詩中獲取靈感,詩中描寫“那坐在盛開著鮮花的越桔樹叢中的遙遠愛人的溫雅和嫵媚姿態”。而印象派畫家雷諾阿的《康威爾斯特小姐像》也正是詩歌亞麻色頭發的少女,這樣詩歌繪畫和音樂,三位一體,把學生帶入一個真正的印象派境界。接下去欣賞鋼琴作品《月光》和管弦樂作品《大海》,在剛剛的基礎上,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音色和音響上,聽的過程中,發現學生明顯有了很大的興趣,而且也能完全接受非常抽象的印象派了。

以樂講史,以史講樂,樂史并重的前提下,讓學生了解的不僅僅是音樂和音樂家本身,也讓他們有能力在熟知歷史背景的前提下形成自己對音樂和音樂家的評價。

二音樂與其他姐妹藝術的結合是音樂欣賞教學文化內涵的重要部分

音樂作為藝術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涉及美學,美術,戲劇,電影電視,人文地理乃至自然科學等多個學科。對于高中階段學生來說,平時接觸人文藝術的機會比較少。把音樂與詩歌,與戲劇,與舞蹈,造型藝術甚至是電影電視聯系起來,是音樂欣賞文化內涵的重要部分。

音樂學者趙鑫珊曾說過:“莫扎特的音樂是旋律化、和聲化和節奏化了的唐詩。”他認為:莫扎特的慢板樂章是他音樂的精華和靈魂,他那幽深的意境同唐詩的鐘聲是如此的相似。是的,詩歌和音樂的結合,音樂有著詩歌般的韻律,舒伯特的《菩提樹》和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4樂章就是最好的例子,藝術歌曲《菩提樹》是《冬之旅》聲樂套曲中的第5首,在欣賞之前,先讓學生過目一遍詩詞,并請同學朗誦,讓學生對詩歌要表達的意境有一定了解,再配以旋律播放,讓學生再次感受用音樂來表現的意境。同樣,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也是融入了席勒的詩《歡樂頌》,貝多芬首次嘗試在交響樂中加入人聲,以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這也是作品的核心音樂主題,貝多芬通過席勒的詩,表達“人們團結成兄弟”的自由,平等,博愛的音樂哲學思想。至此,學生通過詩詞和音樂的結合更好的理解了藝術歌曲這類音樂體裁形式,更為深刻的了解了“貝九”的深刻內涵,立足與詩詞結合的角度來剖析欣賞音樂,讓學生有了更好的欣賞層次。

俗話說的好,音樂擅長把形象的東西抽象的表達,而繪畫則把抽象的東西用形象化,這就注定了音樂和美術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很多音樂作品可以通過美術的角度讓學生有更深的體會,比如俄羅斯作曲家穆索爾斯基的作品《圖畫展覽會》就是音樂與美術結合欣賞的最好示例,作品選用了10幅不同的繪畫作為音樂的創作素材,有點類似于看圖寫音樂的創作動機,作曲家用一個漫步主題貫穿全曲.,在欣賞這首作品時,教師應先展示圖片給學生觀看,在音樂播放之前,讓學生體會繪畫內容,之后播放音樂,此時提問學生時候能把音樂和繪畫內容聯系起來。比如在欣賞《兩個猶太人》這一主題時,畫面分別描畫了一高一矮一胖一瘦兩個外貌和格特征差異很大的猶太人,音樂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來表現不同的人物形象,以緩慢、沉重的管弦樂合奏,描繪那個仗恃錢財,而威風八面,狂妄自大的Goldenberg,每一個樂句都意味深長的加重表現,代表他一言九鼎的權威口吻。而必須要看人臉色行事卑躬而顫抖的Schmuyle,則用加了弱音器的小號來吹奏刻畫,十分傳神。欣賞后,教師提問學生,這兩端音樂讓我們想到了什么?并讓學生分組討論音樂在表現兩個人物形象時,用的何種方式來表現。通過對這部作品的欣賞,不僅鍛煉的學生的想象能力,也讓學生加深了音樂與美術的聯系,也讓他們認識到在人類進步的歷史長河中,藝術中的門類彼此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在當今這個電影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電影作為一種文明進程,和我們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學生可以為一部好電影而確立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而音樂和電影的結合正是豐富學生知識面提高他們審美水品和督促他們確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一課。學生普遍對電影音樂興趣較為濃厚,教師應盡量選取一些經典的電影作品,比如電影《音樂之聲》,這部電影是根據同名音樂劇本改編的音樂故事片。劇情講述了能歌善舞的家庭女教師瑪里亞與退休軍官特拉普上校及其7個兒女之間的動人故事,其中兩首膾炙人口的歌曲《DOREMI》和《雪絨花》是家庭教師瑪里亞教上校的7個兒女的歌曲,這兩首作品學生之前已經很熟悉了,但并不知道出處是電影《音樂之聲》,利用課堂,我讓學生更為直觀的看到了瑪利亞和孩子們合唱的溫馨場景,加深他們對這兩首歌的印象。如果有時間,可以推薦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欣賞完這部經典名片。

除了電影《音樂之聲》外,20世紀的重要音樂形式——音樂劇也是欣賞課必不可少的一環,我利用整堂課的時間放完了安德魯韋伯的音樂劇《貓》,之后讓學生寫觀后感和印象最深刻的旋律片段,很多學生寫了《memory》。這也是這部音樂劇中最有代表性的歌曲唱段。格瑞斯正是唱了這首歌才讓全劇劇情有了轉折。通過賞析講解,學生對這首作品印象更為深刻。除《貓》之外,也組織學生觀看了《歌劇魅影》,在欣賞《貓》的基礎上,他們有了自己的判斷力,概括出了最喜歡的三個唱段,《thinkofme》、《theangleofmusic》和主題曲《theoverture》,這也是全劇的核心旋律,有些學生甚至可以熟練的吟唱這幾首歌。通過欣賞讓他們了解了音樂劇這種舞臺表演形式,并有了自己的獨特視角來聽音樂。

綜上所述,音樂欣賞與歷史結合,旨在把音樂的發展歷史完整的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對音樂形成總體的印象,明晰音樂的風格,而音樂與其他姐妹藝術結合,旨在通過其他藝術的欣賞更好的接近音樂,聽懂音樂背后的歷史,文化及其淵源。讓學生立足音樂,通過背景文化去感受理解音樂。在學生的音樂欣賞審美過程中,老師應該是位優秀的“導游”,不是給學生灌輸一些自古以來已成規定的評價,而是啟迪學生依靠他們自己去發現欣賞對象的美之所在,讓他們學會欣賞,學會品位,才能真正自主的感受音樂,感受音樂之美,在培養學生基本音樂素養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力,真正做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