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的音樂理解與演奏透析

時間:2022-04-27 05:43:00

導語:小提琴的音樂理解與演奏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提琴的音樂理解與演奏透析

音樂是抽象的,它需要感知、體驗和想象,而演奏音樂更需要足夠的技術水準為鋪墊。作為一名優秀的小提琴演奏者不僅需要嫻熟的技巧,更需要對音樂的深層理解與想象。

我們借用較為熟知的小提琴中國作品《海濱音詩》來分析一下音樂的理解對作品演奏產生的影響。首先我們從觀眾的角度分析,《海濱音詩》呈現給聽眾的是碧波蕩漾、微風輕拂的海濱景色,優美動聽的小提琴旋律,似浪花飛濺,似行云流水,每一個跳動的音符都凝聚了大自然綺麗景色中的萬種柔情。整個作品,景中含情,以景引情,作者借景盡抒其情懷,讓聽眾盡享其愜意,令人心曠神怡,仿佛親臨其境。主部主題在A大調上的抒情、歌唱,旋律音程以級進及四度以內的進行為主,純五度、大六度和小七度音程的運用,形成了主題波動性的旋律跳進,平穩中的音符跳進,增加了旋律行進的幅度,加深音樂的起伏變化。展開部在開始了兩個樂句的呈示之后,作者開始使用音程擴展,節拍變換,由弱到強,轉調模進等主題發展手法,將音樂推向了華彩段A大調,在充分發揮小提琴華彩技巧的同時,也增強了樂曲的音樂深度。結束部分在A大調上作省略再現,直至音樂在小提琴泛音上減弱,但余音不息,揉弦不停,給聽眾留下了無限遐想空間。

一首樂曲演奏在技術與音樂理解都準備到位的時候,心理素質就是成功的最后關鍵性因素。可以說,心理素質在小提琴表演中的作用比想象力的作用還要大。沒有豐富的想象力也可以把一個樂曲完整地演奏下來,盡管樂曲演奏得枯燥平淡。但是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樂曲甚至可能演奏不下來。我們經常會看到這種現象,有的小提琴演奏者,指法嫻熟、運弓穩健、技術全面,對樂曲音樂處理都很到位,并且樂曲風格也完全能夠掌握,但是一到臺上表演,就大失水準,指法錯誤,運弓僵硬,節奏紊亂,左右手配合失調,這就是心理素質的不穩定造成的結果。所以,穩定的心理素質不僅需要先天的穩健發揮,后天的不斷演出鍛煉與舞臺實踐的打磨才能讓一名獨奏演員具有全面的演奏素質,出色的完成音樂作品的最佳詮釋。

小提琴演奏音色的嚴格劃分應該介于技術與音樂理解的范疇之內,是一種后天學習積累與摸索的一項技巧。音色訓練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同樣,音色類型和情感模式之間的對應關系也并不是僵死的,一成不變的。因此,在各種音色的實際運用中,需要通過上下文的音樂情境靈活變通,根據音樂表達的需要,恰當地選擇合適的音色。所有的音色訓練都只是一種手段,目的就是要使學生對音色更加敏感,并且注意音色在音樂表現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通過仔細分析揣摩音色與情感表達方式上的關系,總結出一些相應的規律。當然,音色固然是情感表達的重要載體,但絕不是唯一載體,實際上,在小提琴演奏藝術中,情感表達的方式還有很多,如揉弦就是一種重要的音樂表現手段。但是,不論使用哪一種技巧,音樂最終是通過聲音作為媒介進行情感的傳達和交流,因此,小提琴教學中應充分關注音色訓練,并細致研究豐富的音色變化在表現細膩的情感上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每一位音樂表演者都必須在平時練琴中,特別是在每次臨場表演時,有意識地去培養和鍛煉這一心理素質。其次,在舞臺上要自然流露。這里講的自然流露不僅指臺風,主要指從表演心理角度,要求音樂表演者在表演過程中既不要把自己的表演作為某種表現意圖的生硬灌輸,也不要把音樂表演作為一種外在的技巧來顯示和夸耀,而要使音樂從自己的心理自然地流露出來,并且使聽眾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動,只有從表演者的心理自然流露出來的音樂才是真實感人的。任何造作和賣弄只會弄巧成拙。生硬的傳達意圖往往會破壞表演者與聽眾之間的自然交流。那種意在顯示和夸耀自己的表演更是不足取的。音樂表演的自然流露不僅要求表演者要有純熟的表演技巧,能夠做到得心應手,更主要的是要求表演者真正把音樂融會于心,變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使音樂從表演者的心中自然地流淌出來。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音樂表演的出神入化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