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審美源于對鋼琴演奏的意義
時間:2022-11-20 03:52:00
導語:音樂審美源于對鋼琴演奏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音樂這一藝術,有著多彩的外部形式和多變的內部形式,它用跳動的音符來敘述著社會生活、表現著人的情感。鋼琴演奏需從音樂自身出發(fā),從樂音、節(jié)奏、和聲、調式中去追尋音樂的本質,體驗鋼琴的美。漢斯立克指出:“表現確定的情感或激情完全不是音樂藝術的職能。”他認為:“對音樂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寫、性格刻畫和解釋性的說明,都是比喻性的或者是錯誤的。……音樂只能作為音樂來領會,只能通過音樂自己來理解,只能從它本身來欣賞”。
一、審美取向與民族審美意識
中國著名美學家趙宋光先生說:“審美是對美的形式的愉悅感受,或對丑的形式的抵制應答。”由此可見,審美是人對客觀事物產生情感體驗,繼而在個體的意識指導下,做出的美的判斷。
審美取向是特定歷史條件下,處于某一時代的群體在該時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影響下,在地域、民族文化限定下,形成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差異性的審美心理、觀念。正是這種普通性與個別性,使得審美活動中的“適度”顯得尤為重要。民族審美意識則是審美之前或審美過程中這一切美的現象和一系列美感體驗的心理活動,它是積極的心理活動過程。
從民族的角度來說,音樂民族性的基礎就是民族的審美取向。人類的審美意識是深深扎根于歷史的社會土壤中的,和歷史、社會有血肉聯系。一個民族長期生息繁衍在一個固定的地域,受相同的地理、氣候、環(huán)境的影響,在一個共同的經濟社會結構中受它們的發(fā)展方向規(guī)定的生活文化傳統(tǒng)、風俗民情、宗教信仰的制約和教育,在漫長的歷史演化過程中,經過不斷的選擇和淘汰,形成了基本穩(wěn)定較為一致的心理結構。在這一結構基礎上形成了一個民族積淀著深沉歷史背景和社會內容的意識形態(tài),與其它民族相比就構成了審美的民族特點,即民族的審美取向。
審美取向有民族的特殊性。各民族間歷史地形成了不同的審美取向,還表現在長期審美實踐活動中結晶出來的富于特色的音樂理論。只有深刻把握鋼琴作品的內涵,演奏者才能從中受到某種情緒的感召,促使其心理機制處于活躍狀態(tài)而引發(fā)多種審美心理活動,從而加深對鋼琴作品的審美情感體驗及表現力度。其中,理性與感性、意識與淺意識的相互交織契合共同構成了鋼琴演奏者的作品表現基礎。
對于鋼琴演奏這一二度創(chuàng)造者來說,用客觀審美取向指導自己正確理解作品內涵,細致研究樂譜,準確再現原作整體風格是很重要的。對音樂不同的領會會產生獨特的審美體驗,運用獨到的審美眼光去把握審美取向和觀念,去認識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從而指導鋼琴演奏的再創(chuàng)造,這是一個鋼琴表演者的藝術使命。由于生理、心理差異,加之在所處傳統(tǒng)文化影響之下的群體意識的滲透和作用下,往往會產生不同的審美標準,從而在鋼琴演奏中往往可能出現演奏審美取向的不同。所以適度地把握審美取向,在鋼琴表演這一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尤為重要。
我們在演奏一首鋼琴作品時,會通過知覺、聽覺、體驗、情感等眾多生理、心理活動去感受和表現音樂。當音樂作品的節(jié)奏、旋律、曲式、和聲以及調式、調性等依次發(fā)生和進行時,在藝術美的適應過程中這些音樂要素就已經具備了審美特征。這一切正是由于個人演奏者的審美情感體驗在一種審美意識的指導下,做出的相應的審美判斷,衍變出優(yōu)美動聽的美的音樂來。在繼承音樂現象和表現手段的基礎上,吸收和借鑒其他文化藝術因素,并注入自己鮮明的藝術個性,注入自我的藝術體驗,通過具體的藝術表演技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滲透審美意識的音樂情境來。
二、深入了解作品,適度把握審美取向
深入地了解了中國音樂“中和”的審美觀,這將對我們演奏中國鋼琴樂曲帶來更大的幫助。這種審美取向在鋼琴具體演奏過程所起的作用,今天看來是不容忽視的。與上述中國“中和”的音樂審美意識相對應的是相對“和諧”的西方音樂審美觀。
音樂表演的最高境界,應當是再現與創(chuàng)造的高度統(tǒng)一,歷史原貌與時代風格的完美結合。當我們以審美的態(tài)度去接受一部作品時,我們是處于審美接受的狀態(tài),當我們作為表演者去展示作品時,我們便是“立美”者,即二度“創(chuàng)造者”。
審美意識在不同時期反映了個體的審美需要,它是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即使是在各屆國際肖邦鋼琴比賽中,風格把握與審美認識也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作為鋼琴表演者來說,不同的審美意識結合不同的情感體驗,當然會產生不同的音樂效果。隨時代的變遷、環(huán)境的變化,老一輩鋼琴家與新一代的鋼琴家的演奏速度就上產生了不小的變化。當我們客觀地認識了審美取向后,在表演再創(chuàng)造時應當適度地把握審美意識,辨證地看待其差異性、相對性、對象性等特征來指導再創(chuàng)造。在鋼琴表演再創(chuàng)造過程中,客觀認識審美意識的文化差異性,同時尋求客觀存在的文化共性。
當我們以一個中國人的審美眼光去感受西洋音樂時,由于我們的文化觀念特征,我們的審美感受會有別于歐洲人的,這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審美觀念上存在的差異造成的。這種差異性,在特定的條件下,轉變成一種審美沖突。
三、結語
我們應用已知的審美取向,在嚴謹的譜面表達和精湛的技藝基礎上,指導我們理性地審視作品、認識作品的內涵,了解中國民間音樂風格和民間器樂演奏的特點,以及前面我們所述的客觀的“中、西”審美取向來指導我們更合理地將理性認識與感性體驗相結合,從而實現鋼琴演奏的再創(chuàng)造。
- 上一篇:聲樂通選課教育革新
- 下一篇:淺議我國東北平原民歌的相同特色
精品范文
1音樂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