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琵琶演奏中音色修理

時間:2022-11-20 04:00:00

導語:小議琵琶演奏中音色修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琵琶演奏中音色修理

我們從小開始學習琵琶彈奏,往往很少注意音色的處理,只是能彈曲子就可以了。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師開始要求我們在彈奏中注意音色的變化。對音色的處理北師大的高微老師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她細致入微的教學,使我深深地體會到,要想彈好一首樂曲,音色的處理至關重要,而音色處理必須要細致到每一個樂句,甚至每一個音符。例如:《老童》開頭的第一個音的音色的處理一定要細致入微,在彈奏練習時要精心的靜靜的一次次的用耳朵去聽,用心去悟,用情去動。然后找到與樂曲產生共鳴之處。最后確定這個音的彈奏方法。所以我們在熟練曲子的彈奏之后,還要精心地去對曲子的每一個音的音色進行推敲、雕琢,使彈奏出的聲音更加揪人,更加婉轉悠揚,如歌如訴,優美動人。

那么如何在演奏中把音色處理得當,這主要取決于演奏者對音樂作品的分析和彈奏的技術技巧。

一、對音樂作品的分析

音樂作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與文學作品有很多相似之處,理解文學作品時,往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作品的背景以及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這與我們理解音樂作品是一樣的。無論是好的還是差的文學作品,它都是由字詞句組成的,中國人講究字詞句的用法,講究詞語的搭配,句與句之間要用標點符號隔開。音樂作品也是如此,音符、音組和樂句是音樂表現的語言基礎,是樂曲中具有特性的基本結構單位。音符相當于“字”,音組相當于“詞”,樂句相當于“句”。我們在演奏中也要注意音樂中的“字、詞、句”。

要使作品演奏流暢,音色優美并富于內涵,首先養成精心研讀樂譜的習慣。我們要養成用心讀譜的好習慣,樂譜上的標記可以幫助我們對音樂進行細致的處理。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培養自我音樂素養的過程。精心研讀樂譜一要參透作曲家的心,要研究作曲家創作的目的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二要分析樂譜的音符、音組及樂句。在一些傳統的作品中,往往音符、音組、樂句都很規整,我們很容易劃分,也好理解,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琵琶作品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一些現代的作品脫穎而出,而琵琶曲目中也趨向于比較通俗態勢;樂句、音符呈現m比較自由的特點。這樣就給分析樂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例如《天池》這是著名琵琶大師劉德海先生創作的一首具有西方音樂風格的樂m1,在樂曲的開始,樂句就很自由。這就需要演奏者反復多次地去演喟樂譜。先找出音符內部的規律,再找出氣息轉換、旋律起伏的地方,將樂句準確地劃分出來。然后去體會每一個音符以及樂句的含義。只有這樣彈出的音色才會符合樂曲內涵的要求。

二、演奏的技術技巧

琵琶的演奏技法非常豐富,這些技法都是以演奏者右手五指的來回變換及左手多種技法的按弦來完成聲音的傳播。但無論怎樣的變換,干凈、動聽是我們對音色追求的最終目的。而在同一種演奏技法中,不同的觸弦方法所演奏出來的音色和所表達的情景差別會很大。

1.觸弦動作大小與速度的快慢

若手指經過的速度快,動作偏小,只用手指來撥弦,則表現出的音色洪亮、清脆、剛勁有力;如:《十面埋伏》中運用左手絞弦的演奏技法來模仿戰場上兵器碰撞的聲音,如果右手輪指速度快,動作偏小,只用手指來用力撥弦,就會表現出戰場上短兵相接的激烈戰爭的場景;相反,我們在觸弦時動作偏大,帶動手臂或手腕,手指經過弦的速度緩慢,則音色柔美、圓潤。如《春雨》中運用大量的挑、扶、勾來描繪春雨的細膩,溫柔、綿綿不斷,也表現出一種萬物蘇醒、春意盎然的景象。

2.觸弦鋒面及面積大小的不同

我們經常聽到有“入弦深淺”的說法,入弦深即觸弦面積較大,聲音厚重,人弦淺即觸弦面積較小,聲音脆薄。運用指甲的中鋒觸弦音色一般明亮,運用指甲的偏鋒觸弦則音色圓潤、渾厚,用指甲的上偏鋒或下偏鋒觸弦,則音色堅硬干癟。

3.觸弦位置的不同

一般來講,在最后一個琴品與復手的中間觸弦,音色清脆明亮,顯得通透,離琴品越近,音色越空洞,離復手越近,音色越顯干癟,這類情況一般要滿足音樂作品描繪特定形象的需求,比如《狼牙山五壯士》中運用在復手上面觸弦的技法形象地描繪了日軍的陰險嘴臉。

4.同音演奏中的音色處理

在演奏作品時。我們經常會遇到同音演奏,而我們處理音樂時往往忽視了一個音重復演奏的音色處理。雖然是一個音重復演奏,但我們可以把每次的重復都進行音色變化的處理,使音樂更加豐富,演奏更加傳神。

左手對音色的影響往往也是我們忽略的對象,在演奏中,我們有時只考慮到左手按弦的準確性,而推、拉、吟、揉、帶、打以及許多泛音的處理卻不被我們重視。例如《老童》開頭部分是完全用左手的打、帶、吟、揉來完成的,所以左手按弦的力度與角度,帶弦的力度與角度都是影響音色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們在演奏中,對于音色的變化和一些細致的處理我們要根據作品的需要,投人我們的感情,將我們的想象與心理活動融入其中。講求音色的變化也是音樂表現的一種形式,我們在具備很好的演奏狀態和對樂曲有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在音色上進行一些細致的處理使作品演繹得更加完美細膩,無疑是一記畫龍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