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兒童古箏教育啟發以及考慮

時間:2022-12-16 09:53:00

導語:少年兒童古箏教育啟發以及考慮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少年兒童古箏教育啟發以及考慮

古箏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最早稱之為“秦箏”。據考證,箏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廣泛流傳,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自秦漢以來,古箏從我國西北地區逐漸流傳到全國各地,并與當地戲曲、說唱和民間音樂相融匯,形成了各種具有濃郁地方風格的流派,有河南箏、山東箏、潮州箏、客家箏、浙江箏、內蒙箏六個派系,現在簡稱南北派(下面流派可按南北兩大方面分,而現代箏的派別主要分南北兩派,大多為長江以南、長江以北),其箏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古箏之所以被奉為“群聲之主,眾樂之師”,就是因其好聽易學,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多年來,在眾多箏家名流的共同努力下,出現了“華夏正聲揚四海,古樂新韻播五洲”的可喜局面,使中國箏既立于世界民族藝術之林,又為祖國的文化藝術在世界爭得榮譽,逐步形成古箏“國際化”的趨向。而當今古箏因其音色優美,又易于上手,受到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家長的青睞,使古箏藝術的發展日益繁榮。隨著古箏學習隊伍的不斷擴大,古箏藝術的教學和表演有了更高的要求。伴隨著人們對古箏的偏愛,以及它的廣泛普及,古箏教學如何適應時代需要的問題,已迫切地擺在我們的面前。為此,我就幾年來自己在古箏教學中的實踐,淺談幾點認識和體會。

一、嚴格規范的基礎訓練

有些人學箏感到越學越有意思,越學越有興趣,越學越愛學。即便遇到點困難,也愈發興奮。而有些人學箏一開始感到很有意思,可越學越感到難,越學越沒興趣,越學越不愛學,以至于半途而廢。為什么會這樣?原因之一就是沒有打好基礎練好基本功。

打好基礎,應該從一點一滴做起。比如剛開始學琴的時候,就應該嚴格要求規范的彈奏姿勢。學彈古箏的姿勢,一般采用坐式,特殊場合采用站式。古代采用過盤式、跪式。由于流派的不同,箏的放置位置、箏架、琴凳也不同。有的用琴桌式箏架,有的用類似人字形的箏架,還有的就放在腿上演奏。一般來說琴桌式箏架比較穩固、牢靠,琴桌的面板有助于古箏彈奏的共鳴,以便于發音;琴桌的高低以適合放腿為宜,坐的高低位置,應以方便演奏為原則。如坐的位置過高,上身容易前傾;坐的位置過低,身體雙手容易緊張;人字形箏架比較方便攜帶。演奏者坐的姿勢應該是:兩腿自然分開,上身端正,兩臂和雙手松弛而自然抬起,精神飽滿,態度自然。在演奏時既不要駝背,更不要過分挺胸;既不要拘緊,又不要松垮,切忌搖頭晃腦、腳找拍子等壞毛病。正確的演奏姿勢是:右腳蹬在固定箏架的踏板上,頭部略俯視,雙手按樂曲開頭的指法自然伸出,做好彈奏準備。

學箏的過程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有的人學箏,一個星期就能學一首曲子,隔著許多曲子蹭蹭往上跳,再甩掉一些不學的,幾年就把古箏學完了,這不好。在學箏過程中要學好一首再去學另一首,而不要學得絆絆磕磕就換下一首學。要高標準、嚴要求,有曲不驚人誓不休的精神,不要過多追求別人的夸獎表揚,而要追求不斷的批評指正。在學箏上要有長遠一點的目標,做到天長日久、時時勤奮,而不要希望幾分鐘熱血,一朝一夕就可以學好彈箏。對于學箏,不但要有興趣,更要有意志,興趣只解決愛學問題,意志則能解決學好的問題。不要圖虛榮,要求收獲,虛榮只解決表面問題,收獲才解決長久性問題。彈箏練曲不要聽而不聞,而要聽出什么來,多思考、多琢磨,多在樂曲情感意境表現上下功夫,精益求精。

二、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

在古箏教學上,不要局限在考級給定的每級十首曲目上,而要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調整、補充,把整體學習上的時間放寬加長一些,多學些曲子,把基礎打好。即使是初級曲目的曲子,真要彈得非常好,說句實在話,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有的在這個階段的教學上采取每個級別里選學一兩首后,就采用較大幅度的跨進式教學,導致基本功很不扎實,以致越往中、高級曲目學,越感到吃力,同時也養成一種不良的學習習慣,缺少認認真真的精神,貪多求快,不講效果質量,出現學多少、忘多少,僅剩幾首也是絆絆磕磕的難堪局面。其實初級階段不只是讓學生學會幾首考試晉級曲,還應同時把相關的知識加以灌輸,讓他們多知道一些、多學一些,知道如何去學、如何去練,練到什么程度算好,從小就有一種嚴格的標準,而不是降低標準,放松要求,而是提高心靈的境界、藝術的境界,把基礎打好,把基本功練好,即使在這上面多花點精力、多用點時間也要做,只有這樣才能越學越愛學、越學越有發展。

對于學習古箏的專業學生來說,真正走上舞臺展示自己,并得到大家的認可,是學習的最終目的。因此,在上課中,要不斷加強表演藝術的訓練,在相當熟練的程度下加強對演奏作品的領悟力、表現力和感知能力訓練。經常帶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演出、觀摩交流及一些器樂比賽,以增強學生學箏的興趣和自信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我在多年的教學中,深深體會到老師、家長、學生的相互配合是非常重要的。老師不能呆板得教,要不斷摸索好的教學方法;家長不可以認為孩子交給老師,自己就一身輕。對孩子,家長的督促和鼓勵是不可少的。至于孩子,一定要認真學習樂理知識,掌握各種演奏技巧,堅持不懈的練習,這樣才能在古箏藝術的學習中不斷進步、提高。

三、注重學生的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也就是美育,是以鮮明生動的形象作為手段,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力與創造力,使學生得以全面的發展。審美教育是音樂教育的重要功能,而少年兒童古箏彈奏訓練作為音樂教育的一個分支,對于想象力、記憶力、意志力、觀察力、創造力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教授孩子彈奏古箏,不僅是通過訓練手指的技能來促進腦部的發育,掌握有關音樂知識和古箏彈奏技巧,形成良好的音準概念、節奏感、讀譜習慣,而且是在古箏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信心與興趣,提高孩子對音樂美的感悟能力,從而提高其模仿能力、音樂記憶能力、創造美與表達美的能力等諸多方面的綜合能力。所以,在進行彈奏技巧的訓練的時候,更應該注重審美教育,做到寓審美教育于技能教學之中,通過平時的古箏訓練,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從而對其心靈的健康成長、個性的發展完善、智慧的啟迪開發產生有益的促進作用。

我在長期的古箏教學中深切感受到,技能訓練與審美教育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比如,如果一個人對某一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那么他會有更強的求知欲,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學習、鉆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寓教于樂”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古箏彈奏的指法訓練是比較枯燥的,那么我就在平時的教學中,給學生示范彈奏并且講解一些相應的樂曲讓學生欣賞,使學生感受到樂曲的美,繼而告訴他們將來也能夠彈奏得這么好,但是必須掌握指法基本功,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因此,把美育教育貫穿古箏學習的始終,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信心,培養堅韌的毅力與樂觀的態度,而這些無疑會對其學習古箏產生很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