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文人畫創作的章法

時間:2022-12-16 10:10:00

導語:深究文人畫創作的章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文人畫創作的章法

構圖是繪畫創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國文人畫創作中,構圖即為章法,章法是書畫中的一個重要詞匯。陳綬祥先生講:“書畫猶如寫文章一樣講究用字、遣詞、造句、行文,這便是章法,是如何將‘文’(古代稱字為‘文’)彰達(古代將紋排列拓展稱‘章’)開的方法”。在文人畫創作中,章法不僅指現代繪畫構圖所描述的形象或形象各部分之間的組織和搭配的關系以及形象在畫面上的相對位置關系,它還是文人畫家表達感情和思想的基本手段。

章法是一個整體關系,必須處在一個基調之內,在文人畫創作中章法的統一需要筆法、線條質感、結構、行氣、墨色等的統一作保障,而章法的統一是離不開畫家主觀情感支配的,因此,主觀的情意表達是中國文人畫創作章法的主要依據。

一、以服從思想、情感表達需要為主的章法結構

中國繪畫的結構安排同西畫比較是大異其趣的,西畫的構圖是根據光學、透視學等規律構成的,他要求達到的是高度的真實。中國早期繪畫也曾走過類似的道路。當時,盡管技巧不成熟,中國畫有稚拙的成分,但人們頑強的表現現實真實的努力是有的,如東晉顧楷之作畫,要求“衣服彩色殊鮮微,此正蓋山高人遠耳”,這屬空氣透視。《宣和畫譜》載有一段可與西畫的透視相媲美的畫法:“千棟萬柱,曲擴廣狹之制,皆有次第,又隱寓算學家乘除法于期間,亦可謂之能事矣。”中外畫家為了真實地表現自然,的確都曾求助過科學計算,求助理智的描繪。然而,中國繪畫并沒有沿著這種與西方繪畫相似的進程前進,中國文藝緣情表現的性質完全避開了這種雖然理智但卻影響主觀情緒表現的結構方法。

文人畫主張因心成境,所以完全對照實景寫生而成的作品是很少的。畫面形象往往是在飽游遨看,丘壑在胸時融會成的充滿情義的“意象”。這個“意象”淘汰了記憶表象的許多繁瑣的細節,也就成為更精粹、更富情感特征的藝術典型。文人畫家作畫完全不必要看一筆、描一筆,完全不必用成稿來束縛情感的表現,王煜說“丘壑從性靈發出”,“胸中實有,吐出便是”。他們鄙夷那些“離成稿不能自裁”的畫家,主張作畫不用朽定,隨意而成的自然方法。明人孔衍軾在《畫訣》中說:“每見畫家,先用炭筆,取可改救,然已先自拘滯,如何筆力有雄壯之氣。與不論大小幅,頃刻可成。”造境之法必須依據感情表現的需要這個基本原則,不用朽筆則是為讓感情可以在無所拘滯的技巧中得到宣泄。

文人畫的創作章法結構不是完全以寫實為主的,而是以服從思想,情感表達需要為主的。與寫實繪畫的章法結構相比,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和靈活性。

二、以服從思想、情感表達需要為主的章法圖式

由于情意的決定,反映于畫面就有多種構圖形式。八大山人飲恨出家,其畫面就有多種構圖,其不拘成法,簡怪縱橫、虛實相生,其計白當黑的手法由為人稱道。李苦禪先生在其《讀八大山人書畫隨記》中說,八大構圖“不自畫中成立,而從畫外出之”,“真是畫外有畫,畫外有情”。他是深明此中真髓的。“白”在文人畫構圖中的作用一直為人重視。笪重光說:“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倪瓚就以孤亭疏木、片山只渚列于畫面,空白極多,和其他因素一起,共同構成蕭條、寂寞、荒寒、微茫的境界。

徐文長論構圖又是一番景象。同樣憤世嫉俗,但其以狂放著稱。故其主張“幽人羽客,大抵以墨汁淋漓,煙嵐滿紙,曠若無天,密如無地為上。”石濤“山水樹木,剪頭去尾,筆筆處處,皆似截斷。”其《撥墨山水卷》就是如此。畫面從上倒下,從左到右,密密層層,墨氣磅礴。表現出“從窠臼中死絕心眼”,我用我法的放逸,豪壯氣魄。

三、文人畫章法的主要依據

我們談到文人畫家恣情而為,再造心境,并非意味著可以脫離生活,主觀任意。首先,他們的感情本身就是生活的產物;其次,那些不拘成稿、隨意定點的構圖無不符合生活本身之理。石濤就批評過“每每寫山水,如開辟分破,毫無生活”的現象。他一貫主張“搜盡奇峰打草稿”,一切必須以生活為基礎。董其昌主張“以天地為師”,黃公望畫山水,認為“只是個理字最要緊”,從他的《富春山居圖》中,就可以看到“遠水無痕,遠人無目”。不過,這種對生活真實之理的表現與西畫有著本質的不同。他是在根本上服從中國審美心理,以大觀小,多點透視,心造虛境的總原則條件下,在局部結構中的“理”的表現。從文人畫中的長卷、立幅構圖中到處都可以找到令人信服的明證。

在文人畫章法中,除了必須遵循生活之理外,一些普遍的美學原則也受到充分的重視。在肆情揮灑、隨意安置的過程中,這些原則也在情的制約下,隨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文人作畫,從來認為畫面形象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所謂“先求氣韻”,即追求能體現氣質、情思的完整形體。在有了總體概念之后,方才“次采體要”,安排其他內容。他們往往“立稿時須凝神澄慮,存想主山從何處起,布置穿插……以有情為妙”。秦租永在其《桐陰論畫》中也認為,“構局需靜對紙素,胸中先定一章法,始能意在筆先,然后隨意處置。”在有了大體的安排之后,就必須在情意的制約下按照審美規律,“置陳布勢”。“當疏者疏,當密者密,從四邊照顧而成”。大約左虛右實,右虛左實。布景一定之法,至變化錯綜,各隨人心得耳。所謂置陳,就是位置安排,布勢則是一種畫面內在力感、氣勢的表現。置陳布勢講究張斂結合,奇正互用。要求疏密有致,虛實相生,開合得宜,主次相顧,一言以蔽之,就是即對立,又統一,在統一中有變化,在變化中求統一。笪重光在其《畫筌》中論章法,要求“一縱一橫”、“有結有散”、“開闔有準”,總之,是“統一而締構不棼”。可見,仍然是對立統一的運用。中國畫章法得之于書法。書法,尤其是草書的章法,字與字的大小互配,行與行的疏密相間,氣勢相連,首尾相應,分章布白,無一不是對立統一使然。

綜上所述,生活之理,客觀物象,美學的一般原則以及情意的決定共同影想了文人畫的章法,主觀的情意表達是中國文人畫章法的主要依據。在創作構思中,文人畫家們往往更傾向于從主觀自我之神、心、情出發,建構其與客觀“實景”相區別的獨特的再造心境——藝術形象。文人畫的章法是畫家們感情表現的基本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