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演奏技能科學性
時間:2022-04-20 11:08:00
導語:小提琴演奏技能科學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提琴的演奏需要科學性,因為它是建立在生理學、物理學和心理學的基礎上的一門演奏藝術。小提琴的演奏方法,就是科學地配合手指運用弓法和指法,使演奏者能有把握地、準確地、花費最小的力氣,演奏出作曲家所要表現的主要思想內容。
一、右手運弓與好的發音訓練
一首樂曲是否演奏得優美動聽以及能否恰當地表現樂曲內容,是和運弓的好壞分不開的。運弓在小提琴演奏中起關鍵性作用,因此要特別重視運弓的練習和掌握一些相關技巧。運弓時,整個上肢都在運動,主要環節是下臂的伸曲運動,同時上臂、腕與手指要協調配合。有些初學者在運弓時,特別是拉到下半弓時,大臂夾著,這是一種毛病,拉G弦時,大臂應與肩同高,因為拉奏各條弦的活動角度是各不相同的,拉D、A、正弦時可依次略為放低,但肘部不能抬得高過手腕。拉全弓時如何把聲音拉得平均呢,7關鍵在于運弓時食指要掌握好力度的變化(中指是配合食指的)。
也就是拉上半弓,食指按弓的壓力要大,小指應很松弛地放在弓桿上面;拉下半弓,食指對弓的壓力要小,小指應適當頂著弓桿。只有這樣來控制弓的力度變化,全弓拉出來的聲音才能平均。在運弓中,無論是往弓根走,還是往弓尖走,各種運弓動作都要自然地結合成為一個協調的整體。也就是說,從生理學講,一項正確的技術是靠許多骨骼、關節、肌肉及肌鍵的有機組合而形成的。手臂上的主要關節是肩、肘、腕、指,而每個關節都有它的活動規律。譬如手臂抬起時,肘是逆時針方向轉動的;手臂放下時,肘是順時針方向轉動的;而且各個關節都圍繞著同一個軸心在轉動。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手臂的轉動動作是自然地,譬如敲門、拍手等,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會兒,便發現手臂的動作就像一個蹺蹺板,即手或肘的方向是相反的;當手在做向上動作時肘是向下翹的;當肘在做向下動作時手是向上翹的;這種杠桿作用,即“手下肘上”或“肘下手上”,就像有人說小提琴的運弓好像是在圓圈的弧底來回畫半圈一樣,小提琴的基本運弓原理就是這樣的。
科學的小提琴演奏方法就是要求把上述這些自然的動作用在該用的地方。有了好的運弓就能夠獲得好的聲音,而好的聲音的核心便是好的音質。一個好的小提琴演奏家,除了要有良好的音準與節奏之外,一生奮斗的便是好的音質,即發音問題。小提琴是一件最接近人聲的樂器,良好發音的基本特點是音色圓潤,富有共鳴,純凈、均勻。演奏妻富有感染力和藝術情感,必須掌握聲音強弱變化一一即音樂力度變化。音樂力度變化的范圍是廣泛的,有音響上的強弱、緊張度的不同、聲音的尖柔等。發音有三大因素:(l)弓子的速度;(2)弓子的壓力;(3)弓和弦的觸弦點或叫“發音點”。
比如:加大弓弦接觸點上的壓力,我們一定會加快運弓的速度;如若增加弓和弦的壓力,而要求弓速保持不變,那就得把弓弦的接觸點移向琴馬;若減輕了弓弦壓力而弓速不變,接觸點就要向指板方向移動。再如加快運弓速度而保持弓弦接觸點壓力不變,則把接觸點移向琴馬即可。簡單地講:想要拉強的、響的、結實的聲音弓速就加快,弓的壓力加大并把弓子向琴馬方向移動;如果要拉弱的、輕的、柔和的,弓速就要減慢,弓子的壓力減輕,弓子就要向指板方向移動。一個好的演奏家,運弓就好像一個好畫家的畫筆在調色板上調顏色一樣,只是他能把上面提到的三種因素巧妙地變化使用而已。當然問題并非這么簡單,如在不同粗細的弦上呢?這就要靠我們的腦袋敏捷地反應了。概括地講:好聲音只不過是弓子在正確的時刻把正確的壓力放在正確的位置上而已。因此任何一個人,只要認識到這一點,那么經過長期艱苦的訓練,他的音質一定會改變。
二、調動右大腦,強化左手技巧練習
有了好的聲音,那么左手靈活的配合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我們使各手指自然地落在琴弦上,那么可以看出第1、2兩指是斜著俯向琴頸的,而3、4兩指則保持同第1、2指想像上的延續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匯合,在這種手指自然地落在琴弦上的排列位置下,可獲得下列各種音程:第1、2指之間是全音,第2、3指之間是半音,第3、4指之間是全音,第1、4指之間在一根弦上形成純四度。這是手指的自然排列位置,也是小提琴指法的基礎。而演奏小提琴時,左手的主要困難之一就在這里,也就是說,所演奏的音樂常常和這種自然手指排列位置不同時,這種矛盾如何克服?根據生理解剖學對人手的解剖:從臂通向人的手指共有三條神經:正中神經、撓神經、尺神經,其中正中神經管三個半手指(大拇指、食指、中指和半邊無名指),撓神經管兩個手指(大拇指、食指),尺神經管一個半手指(小指和無名指)。
在我們了解了左手的自然排列位置和手指的生理特征之后,便知道要發展左手技術,從哪里著手是正確的了。只要我們在一開始練習左手技術時,便著眼訓練左手指的上下起落動作,前后伸縮動作和左右過弦動作,就能夠克服我們手指生理上的弱點。因為手指在指板上只能有上下前后、左右這三種動作,而若認真訓練了,今后不管碰到任何困難的技術情況,都不在話下。著名的美籍匈牙利小提琴演奏家和教授奧爾有一句名言“練琴就是練膨,。也就是說,如何把各個手指調動起來,心理因素、腦子意念是十分關鍵的。手指上下起落練習的核心是指根發力(第三關節)。
表面看,一個個的音是通過指尖觸弦產生的,而實際上它是由指根關節的起落活動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觸弦效果,指根發力還有進一步的意義;如果控制力是集中在指根關節處,那么將對發音、揉弦、音準都是大有好處的,因為是從同一個力t源泉出發,把這些技術問題統一成一個整體了。有不少學生,4指按下去十分別扭,又值又硬,但如果利用指根關節起落觸弦,那就很容易解決了,當然這還涉及到左肘位置及左手手形是否合適,但指根關節起落、指根發力是最基本的一點。至于在訓練左手指的起落時,抬起多高呢?一般抬至該手指前面一個手指的第一個關節處就行了。若抬得過高,便成了多余的動作,而多余動作是手指靈活的障礙,那么手指落下時,落在手指的哪里呢?最好要準確地落在每個手指靠虎口的那半邊的肉墊上,即左手的左半邊,這是左手的最好觸弦位置,它是手指的敏感性及獲得良好音質、音準的一個保證,有人講這是手指上長的眼睛,是十分形象的。
三、打好雙音演奏基礎,使左右手均衡配合
大多數小提琴演奏者都有這樣的體會,當我們聆聽當代大師們演奏那些高難度的快速的三、六、八度雙音經過句時,表現的那么準確、那么非凡,難以置信的雙音技巧讓人激動、令人振奮,而當自己看到樂譜上密密麻麻的雙音,深感力不從心,但當把小提琴學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要面對它了,想繞是繞不過去的,所以筆者認為學習雙音技巧應盡早開始,這對將來演奏難度較大的作品可以打下堅實的基礎。“有時候你看起來復雜的東西,很可能就是簡單的東西”。小提琴雙音用得最多的是三度雙音,練習三度雙音的要領是1、3指和2、4指的連接。最好是練習AD兩弦的5、7和6、1。先慢練,拉準;再漸漸加快。先用分弓,再用連弓,一開始手指不聽使喚,只能拉幾下,手指疼痛,渾身緊張,甚至右手也會值硬,分析一下,這很正常。但是必須堅持下去,每天練一點,慢慢就會好起來。接下去用這個指法將雙音音階從1、3指開始一直拉下去,再拉回來(上行下行、分弓連弓反復,和練習單音音階一樣)。這時不妨找個速度慢并且簡單的歌曲,全部用雙音演奏。并通過一段時間耐心、細致的練習。練完上述內容,對一個初學者來說,就已經是成功了一半。
- 上一篇:二胡演奏律動感思索
- 下一篇:小提琴演奏技能障礙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