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活民歌藝術價值展現

時間:2022-06-28 11:45:53

導語:社會生活民歌藝術價值展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生活民歌藝術價值展現

民歌也稱“民俗歌謠”。古人云:“風者,民俗歌謠之詩也。”民歌同詩歌一樣是人們對于生活最真摯情感的表達。民歌是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一種藝術形式,它表達人們的樸實感情,成為最受人們喜愛的音樂藝術之一,人們以口頭的形式將它代代相傳,并且不斷加工和完善。民歌來源于民間,是勞動人民在生活和生產勞動中自己創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是人們集體智慧的凝結,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人們思想感情的宣泄和表達,也是人們思想水平和藝術細胞的充分展現。同時,民歌記錄著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記錄著民族地區的風俗習慣、記錄著人們對美的藝術追求。民歌真正要表達的是一個民族的風土民情,是一個民族的風格氣派,是一個民族的精神魂魄。無論在什么地方,只要有民族存在,就會有那種最為美妙、動情、傳神的音樂存在和流傳。

一、民歌是社會生活的藝術展現

(一)民歌來源于勞動生活

勞動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正是因為勞動才創造了人類、創造了世界、創造了文明。民歌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人類音樂文化的結晶。在勞動過程中唱歌可以排解勞動的壓力,為了讓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使力氣同時發出,協調勞動者的步伐,人們常常會發出一些呼叫的聲音,這些聲音有節奏、有音調并且被勞動人民廣泛傳唱。勞動號子就是在人們的勞動生活中產生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江號子》是長江流域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在世界江河流域音樂體系中,散發著耀眼的光芒。巴渝境內,山巒重疊,江河縱橫,貨物流通,客運往來,都需木船載客運貨,江上船行,船行船停,闖灘斗水,該快該慢,眾船工都聽從艄翁發號指揮。“一聲號子我一身汗,一聲號子我一身膽。”川江號子的歷史和人們的勞動史是分不開的。此外,作為民歌的《茅山號子》具有很高的藝術品位,是興化影響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勞動號子之一。“打起號子不費難,牛角扳弓兩頭彎;二十四個車拐隨軸轉,十二只腳板跟車翻。”《茅山號子》雄渾厚濁,野性十足,傳唱間描繪的是這樣一幅畫面:藍天白云,秧苗青青,臨水的田畔,一架結實的水車之上,一群男女勞力正卷起褲腿,挽著衣袖,輕松愉快地趴在杠上踏車車水。戽板帶起的嘩嘩水聲伴著他們嘹亮的號音,響遍空曠的田野,隨著每一個勞動動作,配以生動傳神的號子,賦予勞作理想的光芒,勞動者的自豪感躍然而出。

(二)民歌來源于人們的感情生活

當人高興的時候,不禁就會哼起自己喜歡的歌曲、小調。當人情緒低落的時候,也會用唱歌的方式排解內心的壓抑,宣泄自己的情感。人的喜怒哀樂都可以用唱的形式來表達。唱出對于愛情的甜美、對于家人的思念、對于社會的不滿等等。在表達感情的民歌中,表達浪漫、純樸的愛情民歌居多。例如:陜北地區民歌《三十里鋪》、《蘭花花》、《這么好的妹妹見不上面》、《滿天星星一顆明》、《走西口》;西南地區的民歌,《康定情歌》、《阿詩瑪》等等,這些歌曲都是對美好愛情的傳唱,是對人們那浪漫美妙愛情的表達。總之,民歌與社會生活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社會生活為民歌傳唱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準備,民歌又無時無刻不在反映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民歌是社會生活的真實再現,是社會生活的藝術展現。

二、民歌的社會功能

民歌來源于社會生活,是社會生活的藝術展現,這就決定著民歌不僅僅只是一種單純的音樂,同時民歌還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1]民歌是人們的精神食糧,是人們的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民歌的主要社會功能有三個大的方面:娛樂功能、教育功能、傳承功能。娛樂功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是能聽到形形色色的音樂。有美聲的,有通俗的,還有民族的。走在大街小巷,從商鋪的音響里也總是傳來各種各樣的音樂能讓我們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民族音樂雖然沒有流行音樂那么朗朗上口,但那是我們民族所獨有的音樂。我們生活在這個物欲橫流的年代,獨具特色的民族音樂總是能讓我們渾濁的靈魂出現一絲絲的清醒,讓我們在追求權利與利益最大化的時候還能夠想到我們還應該放松一下自己的神經和大腦,想一想在追求的同時還應該娛樂一下身心,以免自己走火入魔,在這個世界上除了金錢還有許許多多的東西值得追求。民族音樂帶給我們的快樂是獨特的,聽一聽各族人民創作出來的歌曲,了解一下各個民族的民俗和風情其實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教育功能:通過傳統音樂,特別是各民族世代相傳的敘事史詩歌謠等,能進行活的歷史、生產生活知識、倫理道德、民族自豪感、愛國愛家鄉等方面的教育。如滇南彝族尼蘇支系在演唱“大曲子”時,因“大曲子”的演唱內容涉及天文地理、人文歷史、生產生活知識等諸多方面,對于渴望追求知識的青年來說,在此可以增加、拓寬自己的知識層面,同時可以利用唱曲的機會學習漢語。有些原生態民族音樂,亦可為人類學、民族學提供資料。如哈尼族《巴沙臘核伯》(臘核獨奏)的音響及彈奏法,與日本音樂“都節”調式有著驚人的相似,可給人類學提供有關族源的參考。傳承功能:彝族的“梅葛”、苗族的“古歌”、瑤族的“盤王歌”、哈尼族的“開天辟地歌”、景頗族的“木瑙離瓦”、獨龍族的“創世紀”等等,都是關于宇宙與人類起源的神話故事和古老的傳說,以及古代人們對一些自然現象的認識,及其歷史、生產、生活和禮儀知識。它們多在節日、祭祀或婚喪禮儀中由巫師或德高望重的老人主唱,氣氛肅穆。這些民歌的曲調一般起伏較小,但這些歌曲的吟誦性較強,每篇歌曲的篇幅很長,有的歌詞長達數萬行,一般需要數小時、甚至幾天才能唱完。[2]從這些帶有特殊內容的民歌歌詞中,現代人們能夠對古代人們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歷史禮儀進行了解。民歌來源于人們的社會生活,并受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反過來民歌對于人們的社會生活又有積極的作用。人們可以陶醉在原生態的民歌里放松自己壓抑的情懷,人們還可以在神秘古老的民歌中,對人們未知的遠古時代的知識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探討和傳承,追求那些天籟之聲的美的享受。

三、民歌的審美意識

民歌之所以得到大家的喜愛,廣泛在人們中傳唱,是因為民歌具有表達人們美好愿望的審美意識。人們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追求人與社會的和諧,民歌中的和諧之音則具有審美意識。民歌的審美意識包括生活中的感情宣泄及交流融洽的審美意識;充分享受生活的審美意識;表現自我的審美意識“;好聽”的審美意識;崇尚自然、偶像崇拜的審美意識;美好生活向往的審美意識;相互謙讓、客氣的審美意識;以襯腔(詞)表達情意、濃郁民族地方風格的審美意識等等。宇宙自然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也給人類的精神生活以無限豐富的啟示。古往今來,人們崇尚自然、崇拜偶像、表現自我。人們在音樂創作、演奏的藝術活動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意識,在不斷積累經驗的基礎上,將音樂的特點理論進行深刻探討。云南的阿昌族居住在德宏州的隴川、梁河等縣,從事農業生產,農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和豆類。他們唱的民歌《遮帕麻與遮米麻》講述的是:“遠古的時候,沒有天地,宇宙一片混沌。后來陰陽相生誕生了天公遮帕麻和地母遮米麻,他們用聰明才智創造了天、地、日月星辰,大地上有巍峨的崇山峻嶺,遼闊的大草原,肥沃的河谷壩子,有奔騰不息的大江大河,還有寬闊的海洋等等。他們結合生下了一粒葫蘆籽,葫蘆籽播種后結出一個碩大的葫蘆,從葫蘆里面出來了九兄弟妹變成了九姓九族,人類從此誕生。”[3]阿昌族生活的地方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合進行農業生產。因此,《遮帕麻與遮米麻》歌中唱的就是阿昌族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對偶像的崇拜,描繪的都是大山大河、河谷壩子和他們進行農耕種植的情境。對美好自然的崇拜和對神、偶像的崇拜、自我意識的表現都是人們對審美意識的追求和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人們生活在一起,總會有相互的交往,人們在交往中非常重視禮數、禮節,相互謙讓、客氣待人是人們對于禮數、禮節的追求。我國自古就是注重禮數的國家,有著相互謙讓熱情好客的風俗傳統。如果家里來客人,人們往往會用歌聲來表達對客人的歡迎之情和敬意之情,客人臨走的時候人們也會用歌聲來送別他們的客人,對客人表示祝福和依依惜別的情意。中國甘肅裕固族民歌《這杯酒給您敬上》描繪的就是一首迎送賓客的歌曲:“哎!親愛的朋友,今天我們歡聚在一堂,哎!這杯酒給您敬上。”在這短短的兩句歌聲中傳遞的是主人通過給客人敬上一杯美酒來表達對客人的敬意和歡迎。美的本質在于和諧,民歌在廣泛被傳唱的同時,它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本質慢慢地被人們發現。在工業化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需要本性、需要自由、需要自在的生存,需要追求和實現個人的滿足。民歌則是浩瀚長河中的涓涓細流,我們需要在這喧囂復雜熱鬧之中,靜靜品味體會民歌帶給我們的那種原生態的聽覺享受。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民歌作為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社會生活的藝術展現,有著多方面,多層次的社會功能,在其流傳中體現了人們對美的追求。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是一個浩瀚的大海,每一個民族都有著自己引以自豪、流傳久遠的民歌,民歌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56個民族擁有古老的歷史,悠遠的文明和燦爛的文化,神州大地的肥沃土壤孕育的優秀民歌古樸、悠揚、明快、美妙、悅耳,令人感動、神往,與其它藝術一樣,民歌藝術同樣博大精深,同樣有著獨特的韻味和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