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類高考聲樂教學的誤區
時間:2022-08-07 10:58:25
導語:藝術類高考聲樂教學的誤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類高考生是聲樂學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近年來藝術類高等院校的大幅擴招,普通高中音樂班開始蓬勃興起,藝術類高考生的數量不斷增多,與此同時帶來的是很多沒有聲樂基礎的學生也加入到了這一行列,他們的學習具有很強的特殊性。首先,他們的聲樂基礎薄弱,大部分都是從未參加過專業聲樂學習的,只是嗓音條件還可以,單憑自己的喜好來演唱。其次,他們的學習時間短,階段性較強。這些學生都是進入高中后才開始進行聲樂學習,也就一兩年的時間,有些學生甚至只學幾個月就要參加高考,而且平時各科學習壓力都很大,課后練習的時間較少。最后,他們學習的功利性很強,就是為了通過高考中的聲樂考試。承擔這部分聲樂教學工作的老師大多為普通高中的音樂教師,他們的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如果教師本身對聲樂教學的方法和觀念不夠正確,再加上學生的這些特點,教學往往就會走進誤區,花了時間和精力,可教學效果始終不能讓人滿意。
1誤區之:違背聲樂教學的規律,急功近利聲樂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科學的發聲離不開身體各部的協調配合,涉及呼吸、位置、共鳴等多方面。教師要逐一進行教授,并教會學生協調運用。這是一環接一環的教學,各個階段的學習都有它的作用。學生的演唱也是從自然階段到不自然階段最后回歸到新的自然階段,即演唱時的各部協調將會打破學生原來演唱的自然狀態,會使他們對正確的發聲方法感到不自然、不協調,只有通過不斷的練習、調整,這種不自然才會被學生慢慢適應,形成新的自然階段,即開口就能協調各部正確發聲。這些都不是一句兩句,一天兩天就能說清楚的,需要大量的發聲練習和對各種風格、類型、難度的作品的演唱積累,這是每個聲樂學生必須經歷的。可是,有些教師在教學時完全丟棄了這些過程。“不是時間短嗎?功課忙又沒時間練,就直接選擇考試作品吧!練一年總能練好的!”這是完全違背教學規律的,沒有一個相對正確的、科學的發聲方法為基礎,學生怎么能將作品完整的演唱下來?這樣的“死練”只會使學生越練越沒信心,越練越沒動力,即使通過了考試,對學生今后進入大學的學習也是很不利的,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性不強。而且這種教學“怪象”在鍵盤教學、舞蹈教學中也有存在,這是對學生極不負責任的。
2誤區之:只重修“聲”不重修“養”,形似神散聲樂教學中所有針對聲音的訓練,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表現聲樂作品,而絕不是為了發聲而發聲。可是一些老師在教學時就只會圍繞聲音進行教學,忽略了對學生音樂綜合素質的培養。訓練科學的呼吸、位置和共鳴是產生好聲音的基礎,但要真正表現好一首作品,對它的風格和韻味的把握是不可缺少的,這樣的演唱才是完整的。演唱的風格韻味從何而來?音樂綜合素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多聽、多看、多想。了解詞曲作家創作作品的時代背景和思想情況;掌握作品的風格和曲式特點;學習歌唱家的演唱示范、舞臺表演。鼓勵學生多閱讀文學作品,讓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學功底,這也是使他們有信心駕馭歌曲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像一些藝術歌曲《紅豆詞》、《教我如何不想他》、《陽關三疊》等,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學修養,歌曲的思想內容就無法理解,學生在演唱過程中就無法淋漓盡致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學生只有理解了,才能真實、深刻地表現它,才能對歌曲進行藝術處理和細致的加工,才能使演唱真正打動人心,這樣的聲樂學習才有可持續發展性。只重修“聲”不重修“養”的教學會使學生唱出來的東西形似神散,沒有思想,沒有發展,對學生今后進入大學的聲樂學習也是很不利的。
3誤區之:過分強調高考作品的難度,弄巧成拙在音樂藝術中,歌唱的表現力最強、最感人,因為歌聲最能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聲樂教學中所有的發聲技巧訓練、音色控制、情緒帶動最終都是為這一目標來服務的。所以,演唱者在選擇聲樂作品時必須從自身演唱水平出發,結合實際,力所能及。這樣的演唱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唱出自己的特色,唱出自己的個性,才能打動人心。如何科學選擇考試作品是展現考生自身演唱水平,增強應試效果的重要環節。教師為聲樂高考生選擇考試曲目時應結合學生音域、演唱風格及演唱能力,使其在考場上能輕松駕馭報考曲目,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最佳水平,展現藝術才能,增強競爭力,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有些老師在選曲時過分強調作品難度,不從學生實際演唱水平出發,以為演唱的曲目越難分數越高,這種想法是很不正確的。即使是一個很小的作品,學生如果能完整、動情、高標準的進行演唱,同樣能取得好得成績。反而一個高難度的作品,學生唱得很勉強、很困難,作品該出彩的地方學生唱得不出彩,反而把自己的缺點全部暴露出來了,這樣的演唱怎能讓人滿意,取得好成績?過分強調高考聲樂作品的難度,不注意演唱的美感和完整性,最終只會弄巧成拙,使平時演唱水平還可以的同學也考不到一個理想的成績。
4誤區之:忽略了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輸在“怯場”很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有的學生平時在課上唱得很好,但考試的分數卻并不理想。其實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與學生平時演唱時的心理素質有很大關系。聲樂是以人體為樂器,以嗓音為音源,由人自身唱出的音樂。作為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面對陌生的環境和觀眾,出現緊張,使演唱與表演變得不自然的現象是很正常的,這也就是我們行話里說的“怯場”。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當然,老話說的好“藝高人膽大”,平時基本功練得好,對作品的理解到位是學生不怯場的基礎,但是,多給學生創造觀摩和表演的機會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不要只停留于單獨的小課教學,可以讓學生們以小組協作的方式進行演唱,大家相互學習,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表演欲望,適應有觀眾的演唱;還可以搞一些匯報演出,給學生創造上臺的機會。久而久之,學生演唱時的心理素質就會大大提高。只在考前加以輔導是不夠的,這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如果老師因為學生學習時間短、教學緊張而忽略了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那么考試時學生就可能因為“怯場”而沒能把自身所學和優點展示出來,考試成績自然就會使學生和老師大失所望。只有闖過了“怯場”這個難關,學生才能在考試過程中有好的表現,取得好成績!
5結語
作為教師,始終要抱著一顆對學生負責任的心來展開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觀察、多思考、多總結,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在幫助學生達成所愿,順利通過考試的同時,更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能在今后的聲樂學習中得到更好的發展!
- 上一篇:書法中甲骨文的美學價值
- 下一篇:提升動畫作品的民族特性與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