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歌曲《一首桃花》演唱分析
時間:2022-03-11 10:10:03
導語:藝術歌曲《一首桃花》演唱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歌曲《一首桃花》是歌劇《再別康橋》中的一首詠嘆調。本文通過該作品的體裁特點、藝術風格、演唱體會等方面來進一步探討其藝術價值所在,并希望通過對該作品歌詞、旋律、曲式、風格的分析、把握,更好的進行二度創作,以供大家相互學習、借鑒。
歌曲《一首桃花》是歌劇《再別康橋》中的經典詠嘆調。歌劇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舞臺表演藝術,也可以簡要概括為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樂來交代和表達劇情的特殊的戲劇形式。歌劇《再別康橋》取材、改編自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歌詞來源于我國著名浪漫詩人徐志摩及一代才女林徽因的詩,情節發展以林徽因與三位杰出男性的情感經歷為主線,敘述的是在那段歲月里知識分子之間含蓄愛情與真摯友情的故事。依據我國歌劇的發展歷程,在繼承傳統和借鑒外國歌劇的成功經驗方面歌劇《再別康橋》的上演無疑開創了我國歌劇的又一種新格局——小劇場歌劇,目前是我國第一部而且是唯一一部公演成功的小劇場歌劇。該劇為歌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標志著我國當代歌劇發展的新格局。歌曲《一首桃花》無論從取材到歌詞都是頗具特色的一首女高音作品,是林徽因在北京香山養病時再見故人,觸景生情,心中泛起無限的回憶——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美麗的詩《一首桃花》。藝術歌曲的歌詞多為詩歌和音樂的結合,《一首桃花》就是這樣一首藝術歌曲。其歌詞含蓄、內斂,極具藝術性,全曲器樂部分由鋼琴與小提琴合作完成。作者以擬人的手法展現瞬間的主觀感受,伴奏織體部分的設計均采用新穎獨特的演奏手法和技術手段,以期表達更好的音樂效果,全曲頗具印象派風格。歌曲《一首桃花》是該劇女主角的代表性詠嘆調,整曲旋律優美、流暢,更是值得廣大聲樂學習者學習和傳唱的藝術歌曲佳作。
每一部歌劇的創作都離不開一個國家的時代背景與社會文化的依托。詩歌《一首桃花》創作于20年代左右,歌劇《再別康橋》以林徽因為主線,敘述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之間的故事。因而歌曲《一首桃花》的曲作者為了更加貼合當時的時代特點和社會現狀,歌曲的情節發展與他們之間的故事息息相關,既有遠大的報復,也有浪漫的愛情,還有深深的民族、愛國情懷。在曲調創作時既沒有沿用中國式的民歌小調作為音樂創作來源,也沒有借鑒西方歌劇創作中突出人物性格的曲調因素,而是大膽吸納20世紀20年代趙元任等優秀作曲家的藝術歌曲曲調的“養分”,通過反復推敲、實踐,創作出了一條極具時代性和身份感的旋律,同時兼具民族性。它充分的體現了那個年代女性知識分子所具有的情感特質與音樂表達。
該曲引用了近代民族音樂的曲風就不足為奇,整體來講也更具中國特色。歌曲《一首桃花》的曲式屬于A、B兩段體式。A段屬于宣敘調,B段屬于詠嘆調,全曲是宣敘調與詠嘆調的結合。歌曲開始為g小調,整體速度為行板(Addante)節奏為四四拍,像漫步在桃花園中,營造了靜謐、高尚的氛圍。像是作者靜觀桃花,突出桃花靜態的安寧與美麗,借物抒情。其中13-25小節,由四個樂句組成,仿佛是作者內心的獨白與訴說,起——承——轉——合,語意完整。A段結尾處連接到B段中間有一小段的間奏,是在為轉調做準備,同時又是音樂情緒、能量發展的積蓄,連續的八度音響及力度的變化將音樂推向高潮。B段則是對桃花動態美的表達,全曲前、后兩部分“一靜一動”在歌曲的展開形式上形成了充分的對比。在景物的對比方面,又像是微風“吹動”了心緒,感受到主人公內心的“顫動”與不舍,進入歌曲的副歌部分,使用了漸強的記號,與在速度、力度方面前半段在力度、速度上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到結束部分的時候,節奏基本回到原速,且調式轉回了g小調,仿佛又回到了靜謐的桃花園,一切已成往事……耐人尋味。
歌曲的一開始有較長篇幅的前奏,是在營造、引導我們進入歌曲的特定意境,前半段均以弱起的切分節奏形式開始,恰如其分的表達了“欲言又止……”的情緒。每句歌詞的開始,充分運用了切分、附點節奏型,使得歌曲的語言更具“對話性”,如訴說一般娓娓道來,因而演唱時要用像說話一樣的語調去勾畫出一副“桃花靜靜開放的圖畫”。B段也是全曲的詠嘆、高潮部分,旋律更與張力和動力,一個“看”字仿佛表露了女主人公的心聲——看到了愛慕、看到了欣賞、看到了希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因為有反復,詠嘆時無論是在速度還是情緒上街接比較緊密,此部分在演唱情緒上要做適當對比調整,需要注意氣口的換氣要深、要快、要準,情緒飽滿的表達,要有畫面感,眼睛及內心里始終呈現那種意境。歌曲展現了較強的音樂藝術性和對聲音技術的較高要求。整首歌曲的旋律、節奏、速度、力度等要協調統一,需要演唱者由內而外,唱出內在,唱出女性那種含蓄、柔婉的特點。都塑造并符合一個有知識、有修養的得體女性高貴、典雅的氣質和溫婉多情的藝術形象,
綜上所述,聲樂學習者如何才能演繹好一首藝術歌曲作品呢?我個人以為,首先必須深入了解這部作品的文學含義、藝術價值——一方面是歌詞,另一方面是旋律。同時,還涵蓋了作品的創作背景、藝術風格等綜合的藝術創作基礎。只有充分的學習了相關的知識才可能將二度創作更加完美的呈現。同時,作為歌唱者,除只領悟詞作者的寫作意圖、寫作心情及表達的情感之外,還必須兼顧鋼琴等伴奏織體,并與其緊密配合,交相呼應,才能真正的領悟作品的藝術價值,更好的表達作品的音樂語言。
[參考文獻]
[1]張前.音樂表演藝術論稿[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2]趙振民.聲樂理論與教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作者:熊國燕 劉子殷 單位:西南大學音樂學院
- 上一篇:馬克思《萊茵報》哲學世界觀探析
- 下一篇:男中音聲部演唱藝術歌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