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演唱藝術與聲樂教學改革

時間:2022-09-04 10:59:54

導語:聲樂演唱藝術與聲樂教學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聲樂演唱藝術與聲樂教學改革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文化藝術的發展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享受豐富發展資源的同時,我國藝術教育事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聲樂作為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日益發展的教學環境與教學改革的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模式會顯得單調死板,無法滿足聲樂教學實踐性與應用性強的內在發展需求,同時也難以促進基礎理論知識認知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群體的共同發展。任艷梅所著的《高校聲樂教學的歌唱技法與歷史變革》一書,在對聲樂教學理論進行敘述的基礎上,從演唱技巧與教學變革兩個方面分別闡述了目前我國高校聲樂教學應改進的內容。作者通過圖文并茂、生動條理的敘述方式,將理論知識與實踐內容緊密結合,用專業化的語言以及嚴謹的學術態度為讀者展現了聲樂與聲樂教學的精彩內容,同時為高校聲樂教學改革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強調練聲曲對于系統化聲樂教學體系的重要作用,解答了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解決發聲技巧難題、培養學生興趣等問題,并安排了實訓環節,通過曲譜與文字的結合,強調具體的發聲曲在練習過程中應該注意的點。在第四部分,作者在發聲的基礎上,就腔體共鳴展開論述。如果說發聲就像拍攝了一張圖片,那么共鳴就是在圖片基礎上對圖像進行美化,只有通過共鳴,才能形成通透美妙的歌聲,讓聲音具有穿透力,并產生不同的色彩變化。作者首先對歌唱共鳴系統進行生理基礎的解析以及理論概念的闡述,將共鳴分為頭腔共鳴、口咽腔共鳴、胸腔共鳴、混合共鳴四種類型,并在理論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實踐訓練,強調訓練方法,引入經典實例,例如在講到頭腔共鳴時引入《太湖美》的曲譜。

完成了演唱技巧內容的敘述后,從第五部分開始,作者從整體的聲樂作品入手,解析演唱過程中如何對聲樂作品進行藝術處理。作者就一首聲樂作品進行分析時,首先,從文化背景開始,把握作品特定的文化背景,并表現作品的特色內涵;其次,進行題材與體裁的分析,因為生活的多樣性與藝術家的多重情趣決定了題材的多樣性和廣泛性,因此,不同題材的作品有著不同的藝術特征;再次,進行主題、風格、歌詞與曲式結構的分析,在此基礎上盡可能地表現一首作品最主要的藝術特色。在作品分析的基礎上,作者要求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對作品進行藝術處理,以曲譜為依據和基礎,完成對演唱速度、力度、表情以及音色的處理,并且在演唱過程中注意潤腔與襯詞,做到精雕細琢。在對作品的二度處理中,作者強調了呼吸的運用,并提出了具體的處理方法,通過經典曲譜的展示,用生動的語言進行了闡釋。因為歌曲演唱的處理過程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所以作者在這一章節中采取了大量舉例的方法進行說明。例如,在關于表現手段快慢的處理中,作者列舉了奧芬巴赫的輕歌劇《奧菲歐在地獄中》的音樂被圣•桑用在(下轉封三)上接封二)《動物狂歡節》中的處理手法,說明了歌唱者在表現作品時,可以在作品原有速度的基礎上做適當的調整,以達到更強的表現力。在第六部分,作者回到聲樂教學這一主體,說明在文化多元化以及全球化的今天,我國的聲樂教學應該不斷吸收其他國家的優秀經驗,促進教學改革,使其更加符合中國的教育模式。作者將高校聲樂教學置于一個宏大的背景中,通過對比的方法,回顧了當前高校聲樂教學的不足并提出改革意見。在這一章內容中,作者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思考模式,引入了文化及社會內容,為教學改革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在作者看來,文化多元化以及全球化的背景都告訴我們,中國的民族聲樂應該重新進行定位,因為目前的民族聲樂教育體系是建立在西洋美聲唱法的基礎之上的,所以當務之急就是建構“和而不同”、多元并存的民族聲樂教學體系。在第七部分的內容中,作者提出了教學變革的具體實施策略,主要包括中國聲樂教學理念的變革、目標、內容體系的建造、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革新以及評價體系的革新等內容。在這一章中,作者用開闊的視野,通過對文學、繪畫、舞蹈等藝術的借鑒,強調我們應該把觀念、思想、意識作為一條主線,貫穿在聲樂基礎理論課教學之中。

在該書中,作者基于聲樂及教學理論,將大而泛化的概念通過自己的理解轉化為具體的內容,并不斷引入經典實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理論知識的理解難度。例如,在歌唱發聲技能的基礎訓練內容中,關于打開喉嚨,作者講到衡量一個歌者的喉嚨是否完全打開的標準,是要看他的喉結是否保持在最下面,用具體的喉結位置作為衡量是否打開喉嚨的標準,這樣就便于讀者或學習者在練習過程中自我檢測。在關于擴展音域的練習內容中,針對這一抽象的概念,作者解釋道:要想訓練出豐滿的高音,需要長期進行正確的發聲練習,要保持喉頭穩定,不要追求音量或撐大喉嚨,而要將聲音集中送入哼鳴的位置點上然后再打開,同時感到高音似乎鉆入頭腔,最高音甚至有沖向頂部、飛出頭外的感覺。作者用送、鉆、沖、飛四個動詞,生動描繪了這一發音過程。同時,這種具體的敘述方式也應用在關于聲樂教學這一部分的內容中,讓作者的整體敘述落在實處,避免了空談的弊端。例如,關于新聲樂教育目標的闡述,作者就從“唱”“表”“講”三個層面具體提出了教學要求。關于教師,作者認為其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做到演唱技術的多樣化審美、演唱風格的多樣化審美以及演唱形式的多樣化審美,強調多種演唱技術的互相融合與“跨界”,避免單調純粹的藝術形式讓人產生聽覺疲勞。這樣具體的敘述模式填充了作者整體的理論框架,就好像血肉與骨頭的關系,讓整本書的內容都充實豐滿起來,不僅體現了聲樂與教學實用性強的特點,還提升了讀者的閱讀價值。另外,作者在書中關于聲樂教學變革內容的部分舉例,與人們的日常娛樂生活緊密相聯。例如,在講到聲樂演唱技術的多樣化審美時,通過列舉莎拉•布萊曼、譚晶、龔琳娜等歌手,說明“跨界演唱”這種多種演唱技術互相融合的唱法已經日漸成為聲樂技術的審美層面需要突破、傳承和創新的問題,并以“吳碧霞現象”“譚晶現象”作為例證。在作者看來,吳碧霞既能夠把中國傳統聲樂中地道的戲曲、民歌和歌劇歌曲演唱得韻味十足,又能嫻熟地駕馭外國藝術歌曲和歌劇選段的演唱,將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有機地相互借鑒與融合,所以在聲樂演唱中,不存在演唱方法上的絕對不同以及根本性的矛盾沖突,只要有正確科學的訓練方法和路徑,就能夠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演唱出受中外人民歡迎的歌曲。這樣的舉例拉近了書本內容與讀者生活的距離,不僅體現了作者在敘述過程中的與時俱進,還讓讀者更易于理解。聲樂作為一種專業的藝術種類,對于普通讀者來說,有著晦澀難懂的部分,而作者用一種巧妙的方式,化解了這種閱讀難題,讓書本內容顯得更加生活化。同時,在關于演唱技巧等內容中,又大量運用了演唱實例以及經典曲譜,并引入聲樂術語的內容,平衡了專業化與日?;g的關系,避免了這本書在降低閱讀理解難度的同時落入俗套的可能。

總體來看,《高校聲樂教學的歌唱技法與歷史變革》這本書將聲樂與聲樂教學相結合,通過對理論基礎知識的介紹以及實例的引用,對歌唱技法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對聲樂教學改革進行了完整的論述,并且站在開闊宏觀的敘述視野中,旁征博引,強調聲樂作品分析應該有一定的文化背景,聲樂教學改革也應該汲取優秀的文化內容。這突破了目前我國關于高校聲樂教學的理論研究模式,將一種發展的視野貫穿于全書之中,為讀者帶來更加具有啟示意義以及借鑒意義的閱讀體驗,在目前我國關于高校聲樂教學研究的著述中,以完整全面的內容以及邏輯嚴密的理論框架成為最佳選擇。

作者:王進 單位: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