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藝術與音樂美學的聯系
時間:2022-12-08 03:55:58
導語:小提琴藝術與音樂美學的聯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小提琴藝術具有藝術性、形象性、生動性的特征,是藝術聽覺、視覺層面的含蓄情感表達,又是浸潤了美學體驗的審美藝術。藝術與美學間的聯系錯綜復雜,美學是小提琴藝術發展與融合的方向,它代表著一種藝術的高度,又因注重了演奏、作品、藝術風格的協調整合,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演奏美學。文章以20世紀以來具有代表性的中西小提琴作品為例,對小提琴藝術與音樂美學的聯系進行研究,用以支撐中國小提琴藝術的美學創新。
關鍵詞:小提琴藝術;音樂美學;聯系
20世紀以來,中西小提琴藝術均經歷了由單純的曲譜演奏,向藝術審美、音樂藝術方向蛻變,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小提琴音樂風格趨向于多元并存,它開始在演奏中關注人的情感、思維、心理,以藝術符號的形態向觀眾展示小提琴特殊的音樂意象,在此過程中,小提琴藝術是音樂文化符號的一部分,透露出音樂在韻律、音符層面的美感①;二是小提琴演奏中小提琴作曲家、演奏者會在曲譜或演奏中,融入個人的風格、演奏特點,如波蘭小提琴家維尼亞夫斯基在演奏中即為觀眾留下了風格絢麗、熱情、技巧嫻熟的印象,在把握小提琴作品風格的過程中,也增強了小提琴音樂的美學震撼力②;三是小提琴作品在作曲、演奏中開始融入民族元素、地域文化特色,音樂風格、演奏技巧、音樂創造、曲譜演繹等呈現出融合、統一化的趨勢。而受小提琴作品、演奏家演奏風格、舞臺藝術表達等因素的影響,小提琴藝術與音樂美學的聯系也呈現復雜性趨勢,正確認識小提琴作品的藝術表達與美學的聯系,用審美的眼光看待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小提琴藝術,能夠揭示音樂美學在小提琴作品演奏中的作用機理,使小提琴演奏者們在演奏中進行美學與藝術的融會貫通,讓觀眾欣賞到小提琴藝術的節奏感、藝術魅力,促進中西小提琴藝術的創新。
一、音樂美學在小提琴作品中的作用機理
音樂美學是從全局性角度研究音樂藝術內涵、特殊性的新型視野,它涵蓋音樂創作心理、作品形式、音樂風格、音樂功能與價值等層面的內容③。從音樂美學視角上看,小提琴藝術的美學主體、客體分別是人及藝術風格、演奏技巧、演奏者的情感等,在小提琴作品演奏中,人對演奏者的技巧、藝術風格的理解,通常借助聽覺、聽覺等形式實現的。得益于人對小提琴藝術的美學欣賞感知,音樂美學主要運用環境渲染、動態表現、藝術創造途徑與小提琴作品演奏過程結合,創造出不一樣的藝術體驗。1.環境渲染環境因素是小提琴音樂美學的組成要素之一,它在小提琴作品演奏中,發揮著氣氛渲染、增強藝術性及觀賞效果的作用。演奏環境的創設是小提琴藝術給人的直接情感體驗,在人視覺的觀賞、聽覺的感受及情感的觸碰、藝術片段關聯、想象中,可以沉浸在一個由音樂符號、小提琴節奏、自然韻律、抑揚頓挫的琴聲里,孕育出巧妙的時間韻律,會直接或間接地導引人的情感傾向,指引著人朝著演奏者所營造的藝術環境,在傾聽作品中蘊含著的情感表達過程中,激發人的感情與共鳴。2.動態表現音樂美學是重視藝術作品演奏過程中音律的流動性、動態性,又注重將音樂、藝術有機整合,通過審美空間的設計、躍動性的旋律表現,在觀賞前、觀賞中均能夠通過不同音色的調節、節奏的配合,構成音樂美學的核心要素,即藝術風格、情感體現、演奏技巧上的動態表現④。在藝術風格上,通過演奏者藝術觀點的傳達、作品文化性及民族性的展示,能夠對小提琴作品的風格加以重塑;在情感體現上,音樂美學將情感穿插在演奏過程,通過音樂符號的運用,承載著藝術家的情感,使人與音樂完成情感互動;在演奏技巧上,演奏者能夠通過現場精湛的技巧、靈活的表情運用,造就或樸素、或華麗、或豪邁的藝術風格,促進音樂藝術、演奏風格對于觀眾的動態化沖擊。3.藝術創造小提琴作品演奏中的藝術創造是對于傳統小提琴藝術的延伸與拓展,反映了音樂美學在藝術層面的整體性。對于作曲者而言,創作者能夠根據自身的所見所聞、人生經歷,選取生活中的典型素材加工提煉,形成音樂符號,并融入創作者自身的情感、價值觀、主題意蘊,該階段屬于音樂美學在小提琴作品中的初步藝術創造。至小提琴作品舞臺演奏時,演奏者根據自己對曲譜、作品風格的理解,再次融入了自己的見解、情緒,在不同的演奏者中表現出不同的藝術創造結果,使得小提琴作品的美感得以不斷升華,調動起觀眾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二、西方小提琴作品中藝術與音樂美學聯系研究
西方小提琴作品中,音樂美學在小提琴藝術中的滲透經歷了早期的相互孤立到交叉融合,最終形成了藝術與音樂美學互補、相互影響的局面。西方小提琴作品中的音樂美學思想擁有深厚的理論淵源,如黑格爾的《美學講演錄》、康德的《判斷力批判》、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藝術與現實的美學關系》等,由于從美學層面闡述了現實、藝術的關系,對于小提琴作品中的美學思想發展奠定了基礎。從音樂美學形態上看,西方小提琴作品主要從增強旋律與節奏的藝術性、營造小提琴演奏氛圍、創造美學與藝術兼得的演奏風格三個方面闡述了藝術與音樂美學的聯系。1.增強旋律與節奏的藝術性音樂旋律、節奏是小提琴作品的靈魂,也是小提琴藝術性的構成部分之一,單純依賴于旋律、結構,在演奏中通常難以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這就需要在小提琴作品中推陳出新,融入審美觀點、自然節律,豐富小提琴作品的藝術內涵。音樂美學與小提琴作品的結合,為觀眾創造了更多藝術聯想、審美交互、藝術感知的空間,通過藝術性元素將小提琴作品和音樂美學聯系起來,加強小提琴藝術的藝術感染性。以西貝柳斯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為例,早在作品創作時西貝柳斯便受到自然環境、音樂美感的熏陶,在曲式結構上三個樂章分別采取了奏鳴曲結構、三部曲結構、回旋曲結構⑤。在旋律上,西貝柳斯作品中的美學處理采用了多變式的抒情旋律、多樣化的意境表達、不同音程關系的處理等方式,展現小提琴作品的藝術美感。西貝柳斯在旋律上注重了音樂情緒的體現,在連接部上隱隱透露出沉重、婉約的情感,這種情感低沉、情緒波動不定,有著不安,也有著輕盈、縹緲不定的感覺,給人一種捉摸不透的情感美學體驗。在意境設計上,創作者將演奏風格、人的情緒體現、高音區的旋律主題等,能夠為觀眾帶來哀愁色彩的意境,這種意境意味深長,令人回味,加深了觀眾對于旋律整體的認知。音程關系的處理同樣是作品旋律設計的兩點,他在旋律中設計了不同的音程,通過持續的音節、材料的重復,用來加強作品的節奏感。作品旋律設計時,西貝柳斯吸收了鄉村舞曲、民間音樂的藝術風格,使整個旋律充滿了靈活性的美感。在節奏特征上,西貝柳斯為觀眾帶來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節奏,他在傳統節奏形式上將民族音樂的節奏進行轉化,不僅在作品中體現了北歐民歌的特色,加入了對比節奏形式,而且在主題中用動靜結合、強弱結合等的復雜藝術形態進行節奏比較,突出了作品結構的鮮明性,配合作品中各樂章曲式結構的展開,對主題思想進行了濃厚的表達與強調。在西貝柳斯的作品中,美學與小提琴作品的聯系主要是通過藝術性維系的,小提琴作品是音樂美學的藝術載體,音樂美學則是小提琴作品的美學藝術創造的理論支撐,兩者共同構建了小提琴的音樂美感。2.營造小提琴演奏氛圍小提琴作品中尤其注重演奏氛圍的營造,適宜的演奏氛圍必然是與作品主題、演奏風格相契合的。之所以演奏氛圍能夠活躍觀眾的情感活力,是因為作品中創造的情境能夠表現出愉悅、快樂、悲傷、憂愁等的情緒,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觀眾能夠在演奏氛圍的帶動下體會音樂在不同節奏下的旋律、情感思緒。音樂美學在作品演奏中的運用,能夠在音樂的生長性、整體性表達中,發揮演奏氛圍的精神引導性,使觀眾獲得不同的審美體驗。以斯特勞斯的作品《小提琴奏鳴曲》為例,該曲共計分為三個樂章,在音樂美學主要通過以下方面進行演奏意境的搭建:在作品主題主體上,對主題的強調普遍是通過柔和優美的旋律、對位方式的巧妙設計、對比旋律設計等,強調特定的主題,如第一樂章中在鋼琴小段出現后運用小提琴承接旋律,突出了作品中的首個主題。在小提琴情感藝術的搭引、導入中,隨著降B大調的奏出,突出了第二個主題,兩個主題間銜接緊密,構成了獨特的旋律美和藝術想象場景;在演奏技巧上,樸實的旋律在演奏者手中,匯成了一曲悠揚、心向往之的淳美情境,置身其中不僅能夠體會到創作者單純、質樸的心性,還能夠透過演奏者的技巧表現,讓身處鬧市生活的人感悟到典雅、純凈的心靈解脫,會心生愉悅與對自然、藝術美感的憧憬;在演奏者層面,演奏者將個人的情感、對于樂曲樂章的內涵及洋溢著浪漫主義色彩的韻律用令人陶醉、感染的表情、神態表現出來,在該種演奏氛圍中,美感來自于作品演奏過程的方方面面,對小提琴藝術的美感有了新的詮釋⑥。3.創造美學與藝術兼得的演奏風格傳統美學與小提琴作品間的關系較為矛盾,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在藝術形態上,受到演奏者主觀因素的影響,不少演奏者偏離了作品創作者本身的初衷,僅側重于自身對于小提琴藝術的傳達,而忽略了樂譜情感在演奏中與審美主體的互動及美學的藝術表現;二是在小提琴作品演奏中具有一定的極端化傾向,一些小提琴演奏者片面注重藝術價值或美學的運用,使得小提琴作品本身的美學視野有所欠缺。20世紀以來音樂美學的運用實踐,音樂美學與小提琴藝術的聯系日益緊密,為小提琴藝術與美學的一體化發展開創了條件,音樂美學和藝術也表現出包容、共同發展的形態。以俄羅斯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的《柯瑞利主題變奏曲》為例,他在美學與藝術融合的探索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通過藝術多樣性、美學內涵多樣性的創新,拉近了美學與小提琴藝術的聯系,塑造了美學與藝術兼得的演奏風格⑦。在藝術多樣性方面,作品主要涵蓋二十三個部分,藝術表現手法具有多變、戲劇化的特點,如在兩段曲結構的主題闡釋中,采用如歌的行板奏出,借助十六分音符、附點音符的銜接,將具有憂傷主義風格的旋律徐徐鋪開,直抵人的心靈深處。作品中還借助短促且具有彈性的斷奏彈法、悠長的主旋律等,演奏出波動、起伏的主題旋律,充滿著神秘的藝術色彩;在美學內涵多樣性方面,拉赫瑪尼諾夫在浪漫主義美學的基礎上,借鑒了自然美學、音樂美學和抽象主義色彩,能夠為觀眾展現不同的音樂畫卷,作品中隱含著對自然、對生命的深思,也表現出作者對藝術、對美學神圣的敬畏。在美學與藝術的配合、互動中,兩者將小提琴藝術的內涵提升至新的境界,塑造了演奏者另類的演奏形象。
三、中國小提琴作品中藝術與音樂美學聯系研究
自20世紀初引進小提琴音樂以來,小提琴藝術家們在西方小提琴藝術、音樂美學思想的吸收、借鑒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小提琴藝術體系。中國小提琴作品中體現了文化、藝術的融合性,不僅有多民族文化色彩,在藝術性和演奏風格上,小提琴作品有著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色。總體上看,中國小提琴作品中,藝術與美學的聯系主要體現在塑造小提琴音樂藝術觀、促進文化繼承與藝術創新、增強藝術感染力三個方面。1.塑造小提琴音樂藝術觀音樂美學是小提琴藝術觀形成的補充,它在小提琴旋律、節奏、主題、風格的基礎上,將小提琴藝術拓展至美學領域,讓人們在觀賞音樂的過程中感悟到小提琴作品中透露出的真情實感,促進情感、思想的共鳴,幫助觀眾感知、發現小提琴藝術的美感與活力。目前國內不少小提琴作品中,藝術和音樂美學的聯系,多穿插了藝術、音樂元素,構建了反映作品主題、音樂美感內涵的藝術觀體系。以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為例,該小提琴作品以民間傳說為素材,從作品主題上看,小提琴作品中表面上抨擊了迂腐、僵化的封建制度,寄托著公眾對于未來生活的希冀與美好向往,具有鮮明的民族化元素,但實質上該小提琴作品響應了國家創作“群眾化”、“民族化”交響樂的倡議,在作品內容上進行了創新,構建了以民族文化體裁、群眾化創作主題為基礎的民族藝術形式,在音樂美學上的表達主要以情感美、藝術形象美為主;從作品結構上看,音樂美學在協奏曲的各個環節進行了滲透。其中,主部采用單三部曲式,副部采用了回旋曲式,整體可分為作品的呈示部、作品展開部與作品再現部三個板塊,藝術手法糅合了越劇中的囂板、戲劇中的“歌唱性對話”、部分樂器的演奏技法、京劇中的倒板等,利用戲劇性語言、故事情節輔以演奏者對于技巧、旋律的把握,藝術與音樂美學的聯系呈現出多民族特性。由于該小提琴作品取自民間故事,選取代表性的中國元素進行加工,更加深了公眾對于作品的印象⑧;在演奏技巧上,《梁山伯與祝英臺》雖然汲取了西方小提琴藝術的特色,但演奏上則過多的體現出了中國的音樂文化觀體系,即立足本土文化,根據自身對于藝術、文化觀的理解,進行演奏技巧的探索與創新。以引子和主部為例,在引子中作品運用絢麗的華彩樂句導入了輕柔、動態化的視覺意象,給人以春水淙淙、萬象更新的江南秀美場景。主部部門的演奏緊密圍繞凄美的愛情,通過越劇中慢中板音調、傳統民間音樂的演奏技藝轉換、小提琴旋律與大提琴渾厚音律的交相呼應等,既展示了梁祝動人的愛情經歷、矢志不渝的信念堅守,也演奏出了細膩柔和的音樂色彩。該作品中利用音樂美學理念的借鑒融合,助推了小提琴音樂文化觀的發展、理念的更新,也帶動了民族美學的創新。2.促進文化繼承與藝術創新文化發展觀體系要求立足本民族文化,形成多主體、多元化的文化生態,小提琴音樂作為交響樂音樂的重要一環,音樂美學在音樂藝術中的交融,共同維系了文化的藝術傳承性,能夠為小提琴藝術注入美學活力,豐富小提琴藝術的文化底蘊。在文化發展層面,小提琴藝術與音樂美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音樂美學是小提琴藝術繼承民族文化美感、傳統音樂藝術靈性的動力,能夠引導小提琴藝術以包容、開放的態度迎接文化創新。而小提琴藝術則是音樂美學進行藝術創造、美學實踐的載體。李自立的《豐收漁歌》是藝術與美學融合的創新之作,小提琴曲從汕尾漁歌中找到靈感,將漁民出海捕魚過程中乘風破浪的驚險、滿載而歸的喜悅等表現得淋漓極致⑨。作品主要包含引子、主題和結尾三部分,引子部分采用飽滿的手法將倚音處理得精巧絕妙,創造了一個基于傳統鄉土文化的盛大場景。主題部分采用優美的旋律、明快的高音、伸縮的節奏及情感的注入,構成了如歌如詩的甜美意境,整個作品演奏中不僅體現了漁歌流淌著的旋律,而且體現了作品中規整的旋律與節奏,洋溢著激情與藝術美感。作品的結尾部分用活力、寧靜的演奏展現了視野豪邁、曲風歡快的小提琴風格。該小提琴作品主要運用了自然美學、結構美學方面的思想,將自然美、結構美和藝術美密切結合,作品中表現出足以凈化精神、心靈的審美品位。在自然美學的運用中,作品中向觀眾大量呈現了唯美的豐收漁歌環境,如漁民歡聚一堂載歌載舞的歡愉情境、4分音符及32分音符宛如浪花涌動的打指操作,16分音符所營造出的空靈情景等,能夠將觀眾代入事前預設的不同場景中,與創作者一同吮吸著自然的神韻及藝術給予作品的激情及歡悅的節奏;在結構美的運用中,無論是引子,還是在主題、結尾部分的演奏處理,均將張力、飽滿的情感及深情、親切的漁民豐收氛圍描繪的精彩紛呈,結構美已滲透在小提琴演奏的各個環節。3.增強藝術感染力增強藝術感染力是音樂美學在中國小提琴藝術中的突出特點之一,它是藝術的一部分,但又是藝術的升華,能夠給人以藝術鑒賞的愉悅之感。近年以來,中國的小提琴作品中越來越多的將小提琴藝術與音樂美學聯系起來,為小提琴藝術帶來了充滿神秘色彩的藝術感染力。以小提琴作品《山之女》為例,該作品采用“意”、“境”結合的手段,音樂美學的呈現多是借助場景式的意象、作曲家的情感表達實現的⑩。該作品屬于復三部曲類型,演奏中小提琴作品的藝術美隨處可見。在主題演奏中,采用類似散板的節奏韻律與獨奏小提琴走出,力度輕盈若有若無,且能營造出一種讓人縹緲不定的感覺。在呈示部演奏中,采用了自協和至不協和演變的特征,與音樂演奏中的前進性吻合,助推了音樂藝術感染力的發酵。作品的中間部美學思想運用中,則借助清新的音樂節奏、主題素材的匹配組合、民族文化風格的穿插運用及弦作強弱分明的配合,將一種動態化的美感演繹的出神入化,也將演奏過程推向高潮,精巧的奏出了創作者的手法及藝術風格。《山之女》作品除了在結構設計上進行了美學強化以外,還在演奏者注入了作曲家的個性品格、傳統民間音調的獨特韻味,也為小提琴作品的藝術性發掘開拓了新的線索。
四、中西方小提琴藝術與音樂美學的發展趨勢
中西方小提琴作品中的音樂美學思想,受到時代環境、民族文化、美學理論、創作者自身的情感、演奏者的現場藝術表達等因素的影響,在音樂美學上既有共性,也有著顯著差異。在共性上,中西方小提琴作品均注重民族歌曲、本土文化在作品背景中的體現,也強調自然美學的運用,多采取自然界的常見素材,配合華美的樂章,為觀眾帶入一個個亦真亦幻、現實與虛擬交織的場景中,更加渲染了現場的演奏氣氛,突出了主題與藝術氣氛。而在差異上,小提琴藝術與音樂美學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在音樂美學表現手法上,擅于采用情感表達的方式,揭示小提琴的藝術美感,中國則擅于利用環境氣氛的營造、民族藝術美感的挖掘呈現美學思維;二是在音樂美學的融合途徑上,西方強調美學、藝術與演奏風格的統一,而中國強調演奏者音樂藝術觀的塑造,突出文化傳承與創新。雖然中西方小提琴藝術立足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但在音樂藝術多元化發展的同時,中國小提琴藝術理應本著博采眾長、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外不同民族、國別的小提琴文化,在優秀文化的借鑒、繼承中取得發展與進步,最終使中國小提琴藝術在世界小提琴音樂領域屹立于不敗之地。
注釋:
①王艷梅.從美學角度分析音樂符號與情感的關系[J].大舞臺,2012(8):62-63.
②王洪生,王侃.論器樂演奏的三種美學原則———以小提琴演奏為例[J].濟寧學院學報,2011,3(2):107-110.
③張前.現代音樂美學研究對音樂表演藝術的啟示[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1):36-41.
④張培,孟朝,聶慶娟等.藝術與情感同構———園林與音樂藝術美學關系初探[J].河北林果研究,2007,22(2):224-226.
⑤楊園.結合西貝柳斯的音樂創作風格論《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的演奏技巧[J].樂府新聲,2013,31(3):187-192.
⑥肖復興.走近理查•斯特勞斯[J].音樂生活,2014(2):21-23.
⑦夏小燕.拉赫瑪尼諾夫和他的《柯瑞利主題變奏曲》[J].鋼琴藝術,2005(11):21-24.
⑧陳永勝.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賞析[J].安徽文學:文教研究,2007(9):131-132.
⑨孫文怡.對李自立小提琴曲《豐收漁歌》的情感理解[J].藝術教育,2014(3):96-96.
⑩蘆山丹.從《山之女》看小提琴音樂的魅力[J].戲劇之家,2014(4):172-172.
作者:張藝峰 單位:臺州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
- 上一篇:戲曲人物行當劃分與妝容區別
- 下一篇:計算機控制技術在工業自動化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