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新文化與新農民培養影響研究

時間:2022-11-24 03:45:00

導語:農村新文化與新農民培養影響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新文化與新農民培養影響研究

[內容提要]

加強農村新文化建設,是培養有文化、懂技術、講文明新型農民的基本保證,也是農村新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確立與建設和諧新農村相一致的思想、文化理念,抓住影響新農村和諧發展的關鍵因素,探索農村新文化建設在新農民培養中的途徑,從而推進新農村建設健康、有序、發展。

[關鍵詞]

農村新文化培育新農民作用和途徑

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大力加強農村新文化建設,努力培養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既是新農村建設取得進展的重要標志和不斷推向前進的基本保證,更是農村新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連云港市贛榆縣在實施江蘇文化大省戰略進程中,確立與建設和諧新農村相一致的思想、文化理念,抓住影響新農村和諧發展的關鍵因素,探索農村新文化在新農民培養中的途徑,新農民培養地位和作用明顯,推進了新農村建設健康、有序、發展。

1、新文化在新農民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

實現小康目標和培養新型農民的強大精神支撐。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要讓農民有安全感、身心愉快、人文關懷、國民素質的提升和文化底蘊的積淀與弘揚。農村社會是否和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農民有一個強大的精神支撐——共同的理想信念。而農村新文化建設就是培養新型農民確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形成聯系各種社會群體、使之超越具體利益關系而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的精神紐帶。贛榆縣抓住著眼于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以鄉鎮為重點、村為關鍵培育新農民,提高新農民文化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在夯實基礎上下功夫;抓住新農民培養這個細胞,在入戶到人上下功夫;以政府為主導,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興辦農村新文化的積極性,發揮了較好的作用。

抵御腐朽落后文化,造就新型農民的重要手段。老百姓需要思想文化的東西,如果你不去普及健康的文化意識,那么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就會產生。如農村談婚論嫁中要彩禮,要項鏈、金耳環和金戒指等;清明節與“祭拜”本意背道而馳的如念經布道、超度亡靈、燒冥幣,在祭拜過程中,一些如“信用卡、旅行支票、洋房”等時尚祭品也都登堂入室。

農民有了文化才能視野開闊,信息靈通,掌握方法,抓住機遇。贛榆農村在向城鎮化方向過渡中,不以建有多少新村,多少別墅,多少公路為硬性標準,而以提供給農民科學文化知識多少,培養農民好的生活的理念、習慣,提高人的精神品質為最終目的。各級領導清醒認識到經濟發展以后,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要跟上節奏,互相支持這個理。比如組織“文化下鄉”,利用農村文化節開展傳統的農村文藝和新穎的活動。特別是經過長期“一鎮一品”、“一村一景”文化活動有聲有色的開展,促進了贛榆新農村文化建設事業的發展,為抵御腐朽落后文化,造就一代新型農民奠定了基礎。

文化陣地和活動的重要載體和標志。文化設施是開展農村新文化活動的載體,是農村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標志。贛榆抓住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和鄉鎮文化站及村文化大院這個新農村基層重要的文化工作網絡和文化活動陣地,把“兩館一站一院”建設列入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列入小康目標。充分利用節假日和農村集市開展文化活動,把經常性、小型多樣的文化活動與定期舉辦大、中型群眾文化活動結合起來。通過引導、扶持和組織區域性的民族民間文化活動,對農民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教育,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

特色文化進農村,可以提高農民文化素質、修養和科學技術水平。建設特色文化村,可以讓村民成為知書、識禮和誠信的新一代農民。經歷了“擺脫貧困”、“走向小康”、“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三級跳的柘汪鎮東林子村,“富而思樂,富而思健康”。村干部順應民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建好陣地,引導農民追求文明健康的文化生活。村里每年開展籃球、乒乓、秧歌、腰鼓、戲曲表演等文體活動;中老年健身隊晨練太極拳、健身舞。這些活動不僅陶冶了農民的情操.也提升了他們的生活品質。羅陽、柘枉等鎮在文化站組織下,公園廣場開展各類文化和健身活動,人們樂不思返。在典型帶動下,全縣各鎮村形成用城市社區的理念來搞好新農村文化,現在農民不出村就能享受“文化大餐”。

2、當前農村新文化在培養新農民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贛榆縣現有100萬人口中五分之四生活在農村,新農村文化建設是贛榆縣文化事業發展的基礎。但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之間的差距明顯,存在著各級財政對農村文化的投入相對不足,對農村文化事業支持不夠充分,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平衡現象。因此農村新文化建設發展速度仍然相對緩慢,與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不相適應。

需求旺盛,發展緩慢。新時代的農民解決溫飽之后,追求充實的精神生活愿望越來越強烈,群眾文化需求逐年增大,由于財政投入不足,農村文化發展不平衡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導致農村新文化建設總體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

基礎設施陳舊,總量不足。由于各級財政財力有限,新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投入主要集中于集鎮,現有的農村文化設施面積大多不足,設施過于老化。目前農村基本文化陣地建設最困難的不是如何建起來,而是如何確保文化設施的永續利用。由于觀念、機制、投入等原因,導致陣地漸萎縮、輻射功能差,難以充分發揮文化設施的重要作用。

隊伍素質參差不齊。和新農村其他事業相比,文化工作相對清苦,做出的成績又很難得到及時的肯定,文化專干工作積極性不高,干勁不足。有相當一部分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干著鄉鎮政府的中心工作,“種別人的田,荒自己的地”,真正關心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夠。目前農村文化的主角還是老年人。一些鄉鎮中,網吧、游戲室、臺桌球室等文化娛樂方式風靡,而管理的缺位,使部分未成年人沉迷于暴力和色情中,引發社會不穩定因素。

基層文化資源開發不夠,活動形式單一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群眾所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形式沒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陣地的宣傳、教育、輔導、娛樂的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對農民沒有多少吸引力,可提供的文化服務內容和文化資源匱乏。文化站為了自身生存,忙于創收或為了應付上級交辦的任務,功能在逐漸萎縮和降低,基層文化網點缺少經常性的文化活動項目,有的成為老年人打麻將的場所。

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影響在加深。由于農村文化建設投入不足、文化資源匱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農村先進文化陣地難以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一些封建落后的觀念在農村仍然很有市場。“打道場”、燒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風水等封建迷信活動有所抬頭;聚眾賭博、色情演出等違法亂紀事件時有發生。個別地方群眾仍舊過著“早晨聽雞叫、白天聽鳥叫、晚上聽犬叫”的文化生活。

可以說,農村文化落后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已經影響到了新農村建設的社會穩定和基層政權建設,影響到了新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影響到了新農民的培養,必須及時加以重視和解決。3、農村新文化建設,培養新型農民的途徑

加強農村新文化建設,繁榮新農村文化事業,豐富新農民文化生活,是實踐“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新農村文化建設領域涉及面廣泛,與農民生活息息相關。隨著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社會文化事業也將面臨許多新的情況,加強農村新文化建設任重而道遠。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培養新型農民的基本前提。新農村文化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抓住基本陣地、隊伍、活動內容和方式這幾個中心環節,加大投入力度,進一步完善固定陣地與流動陣地相結合的網絡體系,加強專兼結合的工作隊伍建設,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成果不斷創新農村文化服務內容、方式和手段,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使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基層文化單位的活力明顯增強,文化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文化發展水平明顯低于城市的問題逐步解決,農民的文化生活和新農村文化建設面貌得到改善。

要完善農村文化設施,為農民進行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創造必要的條件。要大力推進文明生態村建設,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繼續開展“文化下鄉”與“鄉下文化”相結合活動,傳播先進思想,普及科學知識,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要活躍農村文化市場,提供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產品,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要。贛榆縣通過村級“農家書屋工程”、“文化大院工程”、“圖書信息網絡工程”等新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基本上解決了農民求知求樂無場所、發家致富無門路、闖蕩市場無信息的難題。

引導農民自辦文化,是培養新農民的重要途徑。農民既是農村文化的受益者,也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參與者。贛榆縣利用傳統節日和傳統民間藝術節,積極支持農民民間文化藝術團體、文化大戶、文化大院、個體電影放映隊、農家書屋等文化實體參與,在活動中融入先進文化內容,宣傳先進文化。還通過積極引導、民辦公助、培訓骨干、表彰獎勵、加強管理等方式,促進農民自辦文化的健康發展。

開發文化產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培養新農民的關鍵。發展農民文化、培養新型農民的關鍵在于培育文化市場,發展文化產業。目前文化產業處于剛剛起步階段,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更為薄弱。在大力發展文化事業的同時,要開發利用農村文化資源、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積極培育和完善農村文化市場,使資源優勢變為產業優勢;激活農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費,活躍和豐富農村文化生活。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進一步規范文化市場行為,根據農村市場的季節性、喜慶性、地域性、流動性的特點,堅持“掃黃打非”,把重點整治與日常整治結合起來。拓展農村文化市場,推動文化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積極探索有效的工作機制,是培養新農民的制度保證。實現新農村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因在于調動農民自身積極性,文化建設必須與農民發展經濟、脫貧致富結合起來;只有與農民的生產經營活動緊密結合,新農村文化建設才有生命力。

一是用大文化的思路開展農村文化工作。贛榆縣在進行新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以大文化的思路開展工作,把農村文化機構建成綜合性的新農村文化載體,如將舞龍、腰鼓、秧歌等傳統文化形式涵蓋在庭院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老年文化、網絡文化中,使之成為農民學文化、受教育的課堂,成為推廣科學技術、帶領農民致富的示范基地,成為抵御不良風氣的陣地。連續十幾年來,由政府文化部門牽頭,每年設計不同主題,組織區級機關與鎮、鎮與村等文化聯動,開展數以萬人參加的大規模文化體育活動,培養新農民素質。

二是將農村文化工作重點下移,立足鄉鎮,深入農戶。即在全縣400多個行政村中,因地制宜建設起一批規模適當、設施良好的村級農民文化大戶;培育省級、市級、縣級文化特色示范鎮和示范村。發揮小城鎮文化中心的導向作用,輻射、帶動、推動新農村文化建設,在現有的基礎上普及、完善、提高,使新文化成為農民的自覺需求。

三是堅持以人為本,切實增強農村文化機構和隊伍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機制和科學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農村文化骨干培訓網絡,鼓勵和吸引優秀人才到基層文化機構工作。

四是貼近農民,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農村文化活動。服務農民,著力推進村鎮文化建設,滿足農民多方面、多層次的需求。贛榆縣在實踐過程中,注重與發展農村經濟、與科技教育、與豐富農民日常生活、與提高農民素質相結合,形成了良好的文化生態,提高了村鎮的知名度和競爭能力及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

加強領導,引導好新文化建設,是培養新農民的組織保證。贛榆縣各級黨委政府把新農村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鄉鎮黨委書記負總責加強領導,以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豐富成果,推進贛榆新農村的全面小康建設,加快了贛榆社會主義新農村、新農民的建設步伐。

時代的發展為社會文化事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建設農村新文化,培育有作為新農民,既不可避免地會有各種困難和問題,也將面臨著機遇和挑戰。贛榆縣以“經濟發展、民主健全、法制良好、鄉風文明、環境優美”為建設目標,以繁榮和發展為中心,以改革和創新為動力,著眼于人的素質提高,不斷改善農民的文化生活,實現了人的全面發展和城鄉協調發展。通過新文化建設培養新型農民,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