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公共文化建設研究

時間:2022-11-24 04:29:00

導語:城鄉公共文化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鄉公共文化建設研究

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闡述和部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務時明確提出,要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這是黨中央對統籌城鄉發展提出的新方針和新要求,是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加快農業和農村發展、促進農民富裕的根本途徑,為下一步推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指明了方向。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農村文化建設,農村文化建設呈現出新的發展勢頭,農村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群眾文化生活日益繁榮,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物質生活的富有與精神生活的貧乏存在一定的反差,需要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和重視。我們認為,當前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突出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一是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文化站業務經費和活動經費得不到保障,文化活動經費嚴重短缺。有的鄉因財政困難,文化站每年活動經費(含人員工資)不到2萬元。

二是基礎設施落后,配套設施不完整。文化站有站無址或面積不達標,有的村沒有文化活動室;有的鄉文化中心無專門辦公場所,無專人管理,農村文化站、文化室“空殼化”;有的街道文化服務中心無專門辦公場所,無文化陣地,無法滿足廣大農漁民朋友對于農漁業、科技、旅游等知識的渴求。設施陳舊,設備落后,缺少文化陣地,群眾受益面不廣,滿足不了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要,嚴重阻礙了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

三是專業人才隊伍嚴重匱乏。受編制、經費等約束現有文化站長多為聘用或為兼職人員,有的沒有站長,更不用說配備文化站工作人員了,高素質專業人才更加匱乏。由于鄉鎮機構改革,人員精簡,兼職現象十分普遍。有的村文化室都是出納或婦聯主任兼管,不能夠集中精力研究和開展文化工作,導致農村文化工作滯后。

幾點建議:

首先,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新農村建設中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各個方面,都離不開文化的支持和參與。黨委和政府要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財政支出預算,納入干部晉升考核指標,確保農村文化建設各項目標任務的實現。

其次,切實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各級財政要統籌規劃,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不斷提高用于鄉鎮和村的比例。同時要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文化事業發展經費納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發揮政府投資主渠道作用,鄉、辦事處都要拿出專項資金用于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按照標準,建設到位,實現城鄉統籌發展。逐年增加公共財政對文化事業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不斷提高用于鄉鎮和村的比例。同時要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省市在07年度鄉鎮文化站建議工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覆蓋面應擴大到全部基層文化站。以解決目前我區農村文化生活發展不平衡、差距大的問題。

第三,確保扶持政策到位。地方財政也要注入相應的配套資金,充分調動一切力量,把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一項富民工程、德政工程,切實抓好,抓出成效。在用足用好省、市、區對農村文化建設獎勵扶持政策的同時,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確保經費兌現和落實。每年能夠擠出一定數量資金與地方財政配套使用于鄉鎮文化機構的硬件設施建設和改擴建工程。并且每年隨著財政增長幅度而增長,確保文化活動的正常開展。建議在鄉鎮解決無房文化站、不達標文化站上給予更多資金、政策上的支助和傾斜,徹底改變農村文化體育設施簡陋、不足、落后的現象。

要繼續落實好農村文化工作者的相關政策,保障他們的工資、福利待遇,盡可能地調動其工作的積極性。政府應通過一系列免費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來培養農民的文化修養和品味,體現公益性文化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使農民們成為發展新農村文化的主體,逐步建立起覆蓋全社會的文化工作網絡,使先進文化走進群眾的日常生活,提高群眾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生活質量。

第四,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是搞好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是體現一個地區生活水準、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是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保障,代表著一個地方的形象和品位,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個地方的名片和窗口。要加大農村基層文化設施建設,以大文化的思路,擴大農村文化機構的職能,將其建成名副其實的宣傳先進文化、傳播科學知識、倡導文明生活的重要平臺,滿足農民群眾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并成為抵御不良風氣的陣地。要強化鄉鎮文化站、文化服務中心、村組文化室陣地建設,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建立并健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堅持把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納入城鎮建設總體規劃,重點解決無房和面積不達標文化站建設問題。省市在07年度鄉鎮文化站建議工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覆蓋面應擴大到全部基層文化站。

第五,調動各方積極因素,實現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同步跨越發展。只有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才能使農村經濟社會得到全面發展。為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奠定基礎與平臺。落實支持文化公益事業政策法規,政府在推行扶持政策的基礎上,要像建設城市社區在文體方面的投入一樣,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扶持力度。并廣泛吸納社會和民間資金,動員社會力量來辦文化,形成多渠道投入文化建設的格局。

第六,進一步加大以城帶鄉、城鄉共建的工作力度。鄉鎮文化站建設不拘泥于文化部門,應與體育、社會保障、人口與計劃、鄉鎮黨校建設融為一體。文化站應該擺脫“等靠要”的傳統工作模式,在政府的支持下,依據“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大思路,充分利用區文化館的有利資源,如設施設備和專業技術力量,支持鄉鎮文化站;借助文化站熟悉農民文化需求及掌握鄉村文化活動特點的優勢,實行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打破鄉鎮文化站之間各自為政,館站工作分割的格局。在文化部門的調度指導下,集結成強有力的群文隊伍,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在宣傳、科普教育、藝術輔導、文藝演出等方面有所創新,有所突破。扶持熱心文化的農戶組建文化中心戶、文化室、圖書室等,扶持民營表演藝術團體、農村業余劇團、個體電影放映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