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市場探索思考
時間:2022-11-25 04:41:00
導語:演出市場探索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狀的認識從兩個方面來看,一個是從演出市場自身的發展來看,另外一個角度是從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從文化產業各門類的比較來看。從演出市場自身來看,應該充分肯定我們這些年來演出市場的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在管理方面,十年前國家第一部演出市場的行政管理法規《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頒布。十年過去了,《條例》又進行了一次修改,文化部也對《條例》的實施細則進行了三次修改,出臺了數十個規范性的文件,十年的演出市場發展道路是一個不斷法制化、規范化的道路。
演出市場管理法制化道路的一根紅線,就是放松管制,強化服務。當初在起草《條例》的時候,的確是想把演出市場管得滴水不漏,事實上,我們很難做到。現在看來,隨著形勢的發展,也沒有必要,因為演出市場的主體自律意識變強了,行業的自律能力也變強了,所以我們不需要無限制的去強化管制。所以這些年放松管制的同時,我們有一個強化服務的觀念。產業的發展,市場的規范,需要政府及公共服務來扶持,來規范,政府的主要任務放在如何引導和提高上。我們欣喜地看到,管理效率提高了,市場秩序規范了,一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演出市場格局逐步形成了。那么在管理上主要抓以下三個重點:
一是以對演出的內容管理為核心,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內容管理是我們文化市場管理的核心,通過引導來貫徹我們的內容導向。我們回想一下就可以發現,九十年代的明星大“走穴”、港臺歌星熱悄然淡出舞臺,現在民族節目受到歡迎并走向國際市場,外國經典藝術也贏得了越來越多的普通觀眾的喜愛。大家熟悉的“長沙歌廳現象”,當初的娛樂行業演出格調低下是個很大的問題,政府部門對此采取的措施是規范、引導。五年前,文化部在長沙召開現場會,推廣對長沙歌廳文化的管理經驗。如今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健康的受群眾歡迎的歌廳演藝活動,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道娛樂大餐。再比如,以前活躍于東北農村的“二人轉”,由于存在著較多的“臟口”和“惡搞”等問題,一度引起爭議。管理部門經過反復研究,不是一棍子打死、不是封殺,而是從內容上引導、提升,提出了“綠色二人轉”的概念。現在“二人轉”不僅在東北紅紅火火,而且進入關內、跨過長江,受到全國各地的歡迎。僅僅以上幾例就可以表明,我們在演出市場內容管理方面樹立了引導和規范的理念,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二是以市場運作機制建設為基礎,充分發揮各類演出主體的市場功能。演出團體、演出公司、劇場、個體演員在市場上應發揮什么樣的作用,這些年我們通過一些法律、法規,充分的調動他們的市場主體作用。比如說演出場所也可以同時搞組臺演出,從事演出經紀;而演出團體同時也可以從事組臺演出和經紀業務,這就是解放和發揮市場的功能。
三是以改革發展為動力,著力培育演出市場的主體。按照中央關于文化體制改革的要求,國有演出單位的改革在不斷推進,其中有一些地方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經驗,出現了一批國有的演藝集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和發展民營演出單位,2005年文化部等部門聯合了關于發展民營文藝團體的意見。這幾年我民營團體及民營演出公司有了很大的發展,成為演出市場一股新鮮的力量,特別是在縣及縣以下的農村演出市場,是民營演出單位唱主角。而娛樂演出市場更是民營演出單位的一個主要市場。通過改革和發展,一方面對過去的存量進行面向市場的改革,另一個方面通過發展民營的演出單位來擴大演出市場的增量。
如果說從市場本身看,我認為多元化、大眾化是我們這些年演出市場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這些年演出行業在資金、機構、從業人員、演出的方式和場次方面都有很大的進展,在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的推動下,一大批原創的優秀節目涌現出來了,同時民間的、民族的演出繼續走俏,成為地方文化建設的名片。旅游演出市場的發展,展現出演出產業化的力量;演藝娛樂場所成為許多城市夜生活的亮點,豐富了大眾娛樂,還有新興的網上音樂和動漫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青年人。但也存在這一些問題,既包括我們演出市場自身的不規范行為,也包括一些社會的環境不規范,比如說有些部門亂收費,還有的地方政府通過變相方式違規參與營業性演出,破壞市場競爭的公平性,這些都是我們演出界反映十分強烈的問題。
總的看來,演出市場跟文化產業其他市場相比,歷史很悠久,從在改革開放后也是最先受到社會關注的,但是這些年演出市場相對來說發展的速度慢,發展規模比較小。而這些年來,電影、電視特別是電視劇的發展很好,新興的網絡文化更是異軍突起,動漫產業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勢頭,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出現了規模龐大的企業,形成了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但是我們的演出市場跟這些新興的產業相比,確實需要有一個加速的發展。與其他的文化市場相比我們是弱者,產業化不足,市場化不足。這是我對演出市場現狀的一個基本觀點。如果僅僅在我們行業自身做對比的話就看不到發展所面臨的一種形勢,所以也要橫向比較一下,我們演出市場相對來說是比較劣勢而不是優勢,今后怎樣化解我們的比較劣勢,將是我們面臨的一個任務。
二、對演出市場的未來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
演出市場在今后十年中應該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目標?今后的十年,是我們國家面臨的重要十年,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十年,我們的演出市場要在這十年中大有作為,演出市場要在這十的中找到自己應有的位置。我認為我們國家的演出市場是相當龐大的,是世界上一個很大的演出市場,是一個演藝大國,但是與文化產業發展程度很高的國家來比較我們還不算大,因此我們要樹立一個從演藝大國邁向演藝強國的這樣一個目標。我認為今后十年將是我們建立一個演藝強國的歷史時期。
現在我們整個文化產業在GDP中占有的份額只有百分之四。根據國際上的慣例,人均國民收入一千到三千美元的階段將是文化產業大幅度提升的階段。去年我們的年均收入達到了一千七百多美元,今后會逐漸的上升,這樣一個時期需要我們的文化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做出更大的貢獻,需要我們的文化產業有更大的發展。經濟發展也為文化產業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所以我們建設演藝強國是有充分的經濟基礎,同時也是有充分的保障的。去年我國的《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要重點發展八大文化產業,其中的一個就是演藝業,所以從政治上講,從經濟來講都為我們建設一個演藝強國打下了基礎,提供了保障。
為了實現這樣一個目標,要清楚前進的道路。我認為在演出市場中要樹立這個目標和實現這個目標,政府應當從整體上謀劃演出市場,制定演出市場的產業政策。主要框架是,以發展為第一要務,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全面推進演出行業的市場化進展,通過改革發展把市場整體做大做強,開拓創新,完善演出市場機制,營造規范的演出市場環境,強化政府服務,增加政府投入,擴大市場總量,提高演出質量,實現演出市場的全面協調可持序發展。概括起來就是說應當走一條市場化和產業化的發展道路。具體來講有這么一些方面:
1、要極積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增強國有演出單位的經營活力,發揮國有演出單位在高端人才,藝術精品,規模經營上的主體和主導作用。要面向市場和面向群眾進行藝術創作,一精品帶動改革,推動產業發展。政府要加大投入,支持和要求國有演出單位舉辦公益演出,對基層演出,低票價演出按場次進行補貼,滿足公眾的基本文化消費,培育消費群體。
2、要大力扶持民營表演團體和個體演員的發展。中央也十分關注民營表演團體的發展,我們要加大投入,要通過政府對民營的特別是重點的民營表演團體進行扶持,使他們能夠服務基層,對他們的演出器材、人員培訓和場次進行補貼。也要扶持個體演員,加強對個體演員的培訓和資格評定的服務工作。
3、改善經營管理,吸引各方投資。中國演出市場現在需要強大的投入來激活整個市場。剛才我講過,一些新興的行業為什么發展快,我認為有兩點:一是因為有大量資本,特別是社會資本的投入,再一個在這種情況下它吸引了高端的人才,我認為在演出市場的經營管理方面也要進一步的規范化,來吸引人才的進入。
4、要推動建立演出院線體系。就是演出市場的連鎖經營,就是走向規模化經營,這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個很有效的途徑。連鎖經營在推動演出體系的整合建設方面創造了較好的辦法和經驗,我們要進一步的推動這項工作。
5、要推動建立統一的演出票務平臺,通過現代的技術手段來打造一個統一的演出票務體系,這是進行新的市場營銷的一個重要手段。目前像北京、上海等地已經在這個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還有相當多的城市沒有開展演出票務業務,我相信隨著演出市場的規模擴大,演出票務市場也將成為中國的一個重要體系,因此要推動演出票務體系的建設。
6、要加強演出市場的品牌建設。品牌建設是一個市場成熟的標志,只有我們有了很好的企業,有了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才能形成自己的品牌。在這十年中,我們應該而且也有可能通過改革和發展打造出一批在國內具有品牌而且在國際上有影響的演出單位。
7、積極推動新技術的應用,特別是數字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在創作、舞美的制作方面的一系列應用。現在有了電子媒體——網絡,演出也要和最新的技術發展結合起來。現在我們有一些演出單位已經和這些媒體進行了結合,像北京兒藝和北京青年報,上海也有演出單位和平面媒體的結合。在遼寧像劉老根大舞臺,這樣一個演出團體和影視媒體進行結合,他的演員,他的劇目跟影視生產結合,形成了多元化的開發,也促進了舞臺演出。現在出現了網絡,也有跟網絡進行結合,有很多網站上有很多歌手的出現,有上千個網站有了很多的舞蹈的表演。所以我覺得演出一定要和最新的技術進行互動。
8、整頓和規范出市場秩序,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對觀眾反應強烈的虛假的低劣的演出,建立有專家和協會共同組成的輿論監督機制;規范演出宣傳和培育消費群體,引導消費;落實國務院會議精神,制止用公款舉辦演出的不良風氣。
9、開拓國際市場。借中國經濟發展的東風,借助在國際市場演出的經驗,開拓國際演出市場。
以上九條是我們站在目前階段對今后十年的演出市場發展的一此設想。這些設想肯定是不全面的,也還是不完善的,需要我們在坐的各位和我們整個行業來共同加以完善和改進。
如果我們朝著建立演藝強國這樣一個目標走,去實現這樣一個目標,那么我們最根本的是要有一支高素質的隊伍,所以演出市場的隊伍建設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在隊伍建設方面,我們要有一個更高的要求。
對我們從事演出行業的人來講,第一點要加強學習,學習新的理論,新的知識,新的技術。這幾年由于工作關系,和文化的有些行業如音像、網絡、娛樂、動漫有過接觸。之所以動漫和網絡文化發展快,得益于有一支建立在現代企業制度之上的高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隊伍。我最大的感觸是,要學習新的管理概念,新的管理知識,新的技術,我們要對自身進行一個提升,各方面素質的充實和完善。如果我們沒有一支掌握現代經營管理技能和能夠運用現代技術的隊伍,我們不可能實現建設演藝強國的目標。所以,我們現有的演出界的從業人員要有一種緊迫感,要有一種使命感。鼓勵創業,鼓勵開拓創新,要培養人才,要善于向別的國家學習,善于向別的行業學習。現在有的大學開設了文化產業管理,還有藝術管理等等,這些相關專業,我們的演出單位,特別是我們新建的一些民營演出單位,一定要吸引這樣一些高端的專業人才到我們隊伍中來。
第二點,要創新,我們的演出市場必須走創新之路,才能實現我們建設演藝強國的目標。創造新的演出方式,新的節目,還有新的營銷。
最后談一談行業演出協會的建設。在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里,有演出行業一席之地。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從演出家協會到演出行業協會,不僅是一個字的改變,實際上是有非常豐富內涵的變化。我們演出行業協會最主要的就是服務,服務是硬道理,服務是總章程。首要的是為我們會員服務,其次為政府服務,第三為觀眾服務。為了實現這樣一個服務目標,我們要加強演出行業協會的建設。一是盡快把全國演出協會網絡體系建起來。二是行業協會的隊伍機構建設要走職業化、專業化、規范化。從事協會工作的核心人員應當是全心全意的把身家性命放在協會工作上,是以此為職業的。我們要朝著這樣一個方向走,即從業人員的職業化,協會工作的專業化,我們行業協會應該是懂專業,會管理的,應當有自己的規范,在方方面面,通過自身的規范,帶動整個行業管理的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