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保護研究

時間:2022-11-26 11:22:00

導語: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保護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保護研究

論文提要在新的歷史時期,民族民間文化在社會建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如何保護并利用好民間文化藝術資源,關鍵在于“?!?、“用”結合,化“活”為力;開發資源,化“無形”為“有形”;創新突破,化“需求”為“市場”;完善制度,化“人保”為“法保”,方才能真正收到保護成效,也才能促進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始終占據著重要地位。可以說,它是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的特殊傳承載體,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是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石。在新的歷史時期,民族民間文化在社會建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如何保護并利用好民間文化藝術資源,不僅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藝術的重要課題,也是推進社會全面進步的一項重要舉措。

“保”“用”結合,化“活”為力

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活”的體現,它起源于人類的勞動,與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始終相伴;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口傳心授為文化鏈而不斷延續;它是“活”的文化及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民間文化藝術,只有不斷地開發利用,才能保持其長盛不衰的活力。

保護是基礎,利用才是目的。但保護決不是單純的懷舊復古,更不是擺上展臺,使其成為展品。民間文化藝術自始至終都處于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動態過程,它也始終都與時代的發展同步,并進一步與時代進程相協調。在此意義上說,保護就是為了利用,而利用就是最好的保護。只有“保”與“用”有機地結合,才能彰顯民族文化的特色,激活民間文化藝術的內在活力,使其參與到文化和經濟建設之中,成為服務社會發展的一種文化、精神載體,一種手段。

以贛榆縣保護民間曲藝藝術做法為例。民間曲藝藝術在贛榆已是歷史悠久,許多古老的地方曲藝曲種已瀕臨失傳。該縣在挖掘、整理、保護中,不但使多個古老曲種再現文藝舞臺,而且將其介紹給民間文藝演出團體,使這些古老曲種得以復活,重回民間,并豐富了民間文藝團體的演出形式。該縣宣傳、文化部門始終關心和支持著民間曲藝藝術和民間文藝團體,并利用民間文藝團體,大力開展法制文藝宣傳活動,編演新的贛榆琴書、贛榆漁鼓、贛榆大鼓、贛榆花船、贛榆牌子曲等曲藝節目,在全縣農村廣泛開展法制、道德文藝宣傳,每年演出均達近千場,既達到了宣傳的目的,同時,也使民間藝術得以傳承和發展。

開發資源,化“無形”為“有形”

在文化遺產中,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部分,它是民族一代代人的歷史文化記憶,具有無形特征和不可再生性。歷史上,由于對民間文化藝術的忽視,缺乏有效的保護措施,我國的民間文化藝術大量消逝,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藏族史詩《格薩爾王》,有“東方的荷馬史詩”之名,但現在已無人傳唱;川江號子,曾是長江的魂魄,如今已成千古絕唱。所以,民間文化藝術的保護與開發,即是一項時間緊迫的文化工程,也是一項長期而又浩繁的民族工程。

民間文化藝術是無形的,但有效的開發和利用,卻可以使其成為“有形”的文化資源。連云港市對《西游記》文化的開發和利用,可以說就是一個化“無形”文化為“有形”資源的一個范例。一部虛幻的《西游記》,支撐起了連云港市的文化旅游,并逐漸形成了在國內外有著較大影響的節慶活動,顯示了文化的廣泛的影響力和文化的潛在的生產力。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至今,文化由配角,已向主角轉化。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是一個城市的內涵。在商業競爭轉向文化競爭的過程中,民間文化藝術的作用更為明顯。

以贛榆縣舉辦的徐福節為例。贛榆縣自1990年舉辦第一屆徐福節始,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四屆。單從數字上來說,這并不是一個讓人驚嘆的數字,但正是這四屆徐福節,使贛榆在國內、國外有了知名度,有了與世界會話的橋梁。贛榆縣不斷挖掘徐福文化資源,創作了大量的徐福文化作品,排演了大型京劇劇目《徐?!?,仿古樂舞《徐福祭典》,成功再現了二千多年前秦朝方士徐福率樓船艦隊、百工童男女東渡扶桑的壯觀場面,同時,也使民間流傳的后人對徐福的祭儀再現,并飾以仿古樂舞,形成祭儀大典,從而為節慶活動造足了徐福文化氛圍,成為贛榆文化的一大亮點,一大特色,一大品牌。徐福文化也從無形的文化走向了有形的資源,在地方社會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創新突破,化“需求”為“市場”

伴隨著經濟長期、快速的發展,人民群眾經濟和文化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對文化的需求亦將不斷增長,對文化的質量的要求也必將提高。作為傳統的民間文化藝術,如何才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和文化質量要求?惟有通過自身的革新,實現創新和突破,這是人民大眾的要求,也是時代的要求。

民間文化藝術是一定時期人民群眾根據生產、生活活動而創作的,如果不根據市場的需求拓展其內涵和外延,將會逐步失去當初的吸引力。相反,在傳承中創新,在利用中發展就能體現其價值。實踐證明,民間文化藝術在保護中,既不能束之高閣、抱殘守缺,也不能孤芳自賞,惟有面向市場,面向大眾,并賦予其時代新意,才能真正體現出對其保護的意義。

需求就是市場,市場重在培育。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形式,都是一個民族(地域)獨有的審美方式。它在一個民族(地域)代代流傳,成為一個民族(地域)的印記,將永遠受到后人的喜愛和傳承,并將產生流出本民族(地域)的可能。

以東北二人轉為例。二人轉以其歌舞和健身等因素,扎根東北,流傳至今。并通過現代化的媒體、文藝舞臺傳遍了全國各地,被各地人民所接受。從而,培育出了一個廣闊的演出市場。

完善制度,化“人?!睘椤胺ū!?/p>

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保護,是一個長期的民族工程。不是一人之力,也不是一時之力能完成的,更不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它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是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

如此,惟有在全社會形成民間文化藝術的保護觀念,使人人都具備了保護民間文化藝術的自覺性,才能使民間文化藝術的保護,有了更加扎實、牢固的群眾基礎。

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已制定了一些有關的條例、制度,使保護工作逐步開展,但仍需要繼續完備保護制度和保護體系,真正實現保護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網絡化、法制化。

在某些經濟不發達地區,重經濟,輕文化的思想依然嚴重,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不強,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投入不足,導致了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依然在消逝。所以說,要加強對民間文化藝術的保護,就必須實行法制化管理,化“人保”為“法?!?,方才能真正收到保護成效,也才能促進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