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市場條件下民俗藝術保護

時間:2022-11-26 11:23:00

導語:論市場條件下民俗藝術保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市場條件下民俗藝術保護

論文提要:保護和傳承民俗藝術與民俗藝術品的產業化開發可以走兩種不同的道路。一是保護要依靠政府扶持。政府主要從政策把握、加大經費投入、建立保護基地等方面給予支持。二是開發要依靠科學經營。民俗藝術在走向市場的過程中,只有充分發掘出自身所蘊藏的文化內涵,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民俗”在社會生活中是一種普遍現象,每個民族、群體、地區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并且相沿流傳,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它具體表現在歲時節令、人生禮儀、勞動娛樂和宗教信仰等方面,或是以語言行為表現,或是以文學藝術表現,更多的是相互滲透,形成了錯綜復雜的文化現象。民間美術與不同的民俗結合著,所以也直接稱作“民俗藝術”。作為文化現象,民俗藝術出自勞動者之手,也服務于勞動者自己,形成了自己的網絡和文化圈,它給專業藝術輸送養料,提供形式。所以,有人說民俗藝術是專業藝術的原料庫,有的稱它為“藝術之根”,有的稱它為“文化的搖籃”。從民俗藝術誘人的魅力上,不僅能夠窺見人民的審美心態,也能體察到民族的精神所在。譬如樸素的勞動感情、樂觀的生活態度、美好的理想追求,以及除惡揚善、辟邪扶正、和合圓滿、吉祥如意,在藝術上表現出強烈的地方性,組成了民俗文化的主旋律,具有極高的價值。它的過去,凝結成難以數計的藝術遺產;它的現在,依然應該以原創的生命力向前發展。

一、錯位的市場現狀

最近有資料披露,某地區舉辦民俗文化節,節日期間,這個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的“中國香包刺繡之鄉”以弘揚民俗藝術為由頭,大打文化牌。但有來自外地的游客在參加完文化節后卻發誓再也不來了,因為他在節會上花了上百元買的幾個做工精致的香包,回家后被內行人告知這些香包都是機器生產的,在本城市的大街小巷都能買得到。還有,河南浚縣的民間泥玩具(俗稱“泥狗狗”,是一種用鍋灰涂底的黑色泥塑,頗有地方特色。),被冠名為“十二生肖”在中國美術館大廳內展銷,筆者就曾購藏,所購的這種做工精致、每只物品背后都鈐有印章的泥玩具與過去那種手工制作,用紅、綠色勾畫眉目,最后用蛋清罩上一層光的造型古拙、做工粗獷的“泥狗狗”相去甚遠。這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民俗藝術保護、傳承和市場發展的一種矛盾。一件民俗藝術品,往往蘊涵著勞動者的原創精神,飽含著難以言傳的意義和民族特有的藝術價值。但伴隨著工業化進程和多元文化的沖擊,一些深具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漸趨消亡,為振興民俗民間文化,一些地方走民俗文化與經濟相結合的道路,以各種文化節為載體,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民間藝人紛紛走出家門,走向市場,這為民俗藝術的發展延續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但與此同時,隨著市場化手段對這些藝術品的不斷“改進”,許多民俗藝術被扭曲破壞,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態變了味。這使人們產生了憂慮,走向市場的民間藝術品已經失去了其原有的底蘊,單靠市場能真正拯救民俗文化嗎?

從保護和研究的角度來說,我們更希望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態能夠得到繼承和發揚。不過,如果一件民俗藝術品還像過去那樣由民俗藝人手工制作,則難以大批量生產,其價格也難為普通百姓所接受,為降低成本,滿足市場供求,所以,現代人使用了機器和模具進行大批量生產,民俗藝術品形成生產、銷售一條龍的態勢。面對如此眾多的民俗藝術品走向市場,人們議論“現在的許多剪紙不是用剪刀剪出來的,而是用模子刻出來的,成了刻紙;一些雕刻作品也不是雕出來的,而是用模板壓出來的。”市場需求量大,采用機器生產,這是時代特征,但不容否定的是,最具價值的仍然是手工制作的產品。雖然機器生產的可能更加精致和快捷,但卻都是一個模式,手工制作的最大特點是每件都各有特色,這其中凝聚了勞動者的智慧和創造力,體現著世代相傳的文化積淀。

一家皮影工藝館的經理深有感觸地說,皮影是他家的祖傳手工藝,建立公司以來,他還是始終堅持手工制作,唯有如此,才能確保品質和價格,而“走工廠化生產可能會讓這門手藝失傳”。

民俗藝術結合著民俗勞動,成為最富感染力的鄉土藝術,是人心向往的東西,他是經濟發展的精神動力,所起的影響和作用是很大的。現在,一些地區在開發文化產業的過程中提出“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口號,意在起到保護本地區文化和經濟發展的雙重功能,對弘揚、繼承、保護民族傳統文化有積極的作用。但是,究其原因,舉辦這些活動的目的主要是發展經濟,而本應作為核心的文化被邊緣化了,文化的保護被放到了次要地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重經濟輕文化的現象,這種經濟與文化的錯位,對傳統民間文化的發展構成了挑戰。

二、可持續發展的探討

筆者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對民俗藝術保護和經濟開發應該有新的認識,要不拘一格,采取靈活多樣的辦法。保護和傳承民俗藝術與民俗藝術品的產業化開發可以走兩種不同的道路,在實踐中要各有側重,區別對待。

(一)保護要依靠政府扶持。凝聚著我國民族文化精華的民俗藝術是世代相傳的寶貴財富,是勞動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是發展先進文化的精神資源與民族根基,也是中國人民為世界人類文化作出的貢獻。搶救、保護并傳承民間傳統藝術是我們責無旁貸的歷史責任,民俗文化藝術資源的保護和傳承離不開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一是政策上的支持。要從落實科學發展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出發,為民俗文化創造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二是加大人、財、物的投入。要依靠文化館站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職能性的參與,開展對于民俗藝術的普查、整理、分類、集成工作,健全檔案資料,將相關的圖像、文字、聲像、實物等資料進行數字化轉換以作長期保存。特別是對一些瀕臨滅絕的民俗藝術要進行搶救性的挖掘整理。三是建立民俗文化保護基地。如創建民俗文化村,或采用舉辦各類文化藝術節的形式,將民俗藝術樣式置身于原有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中,進行整體性的“活”的保護,對有代表性的民俗藝術要建立師徒式的藝術作坊,或舉辦培訓班,言傳口授,確保后繼有人。也可將民俗藝術編入鄉土教材,選擇一些重點中小學校作為民俗藝術傳承和保護的活動基地。

(二)開發要依靠科學經營。民俗藝術的生長沃土在社會,服務對象也在社會。依靠市場生存和開發是必然的選擇。其實民俗藝術的保護與傳承與發展經濟并不是截然對立的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如處理妥當,則更能進一步顯示其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在開發民俗藝術產品時,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將民俗藝術的經濟價值和藝術、文化價值截然分開,如果不注重它的藝術性,或者失去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其經濟價值也難以提高,即使一時見效,也難以持久。換句話說,民俗藝術在走向市場的過程中不能丟掉其本質的東西,否則,其原本所承載的內容必然丟失,這不僅會對傳統藝術造成損害,最終也影響到基于某類文化而發展起來的產業市場空間。只要我們認真地考察一下藝術市場,就可發現一個趨勢,那些古樸、厚重、粗獷的民間藝術品反而特別受歡迎,這實際是現代社會中人們文化鑒賞的一種“返樸歸真”的情結。所以,具有精湛手藝的人占領的是高端市場,這種趨勢說明市場具有“大浪淘沙”的功能,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健康發展。現代工業化產品無論如何無法代替民俗藝術品的豐富多彩和鄉土氣息,也無法包容民俗藝術所抒發出來的情與美,只有科學經營,充分發掘民俗藝術品的文化內涵,民俗藝術在市場中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