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與文化遺產關系
時間:2022-11-26 11:25:00
導語:文化旅游與文化遺產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物是我們民族悠久歷史的稀世物證,保護文物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賴以生存、發展、走向未來的文化根基。文物保護是全社會的責任,但首要責任在各級人民政府。多年來,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我市文物事業的發展,先后制定公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加快文化建設若干經濟政策的規定》以及《連云港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規定》。市委市政府為了加強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力量,1997年批準成立了海清寺塔、將軍崖巖畫、孔望山摩崖造像三個文物保護管理所。2006年,又根據文化文物管理體制的需要,在成立三個文物保護管理所的基礎上,合并成立了連云港市重點文物保護研究所。2003年,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文化事業建設若干經濟政策的意見》(連政發[2003]155號文件)明確規定:“繼續對博物館、紀念館以及文物保護單位舉辦文化活動的門票收入免征營業稅”;“對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項目,各地應在選址、立項、征地、投入等方面給予優惠,用地實行行政劃撥,指標優先安排,有關稅費給予減免”;“利用文物設施和文物保護單位開展旅游項目的旅游單位,要從每年的景區門票收入中安排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本景區的文物保護,專款專用”;并且明確規定從2004至2008年,市財政每年落實文物征集費20萬元,市級文物維修保護、重點文物基礎設施建設經費50萬元。同時要求各縣區要相應做出適當安排。
一、文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
我市歷史悠久,文物資源豐富,地面文物古跡近500處。目前,由各級政府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有12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7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6處。我市的館藏文物也十分豐富,市、縣兩級博物館共有館藏文物16000余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6500余件。為了保護好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多年來,我市的文物工作者根據國家“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認真貫徹執行《文物保護法》,從我們文物工作實際出發,努力做好全市文物的保護工作。幾年來,我市文物部門共制定30多個縣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搶救保護維修方案。大部分的維修工程已經完成并通過了驗收。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我們爭取國家投資,先后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望山摩崖造像、將軍崖巖畫進行錨索搶險加固,對大伊山石棺墓實施環境治理,建立護坡擋土墻,實施玻璃鋼架保護工程。2003年,由我市文物部門委托中國文物研究所制訂的將軍崖巖畫、孔望山摩崖造像石刻防風化保護工程設計方案被國家文物局專家組通過并批準立項,國家文物局投入110萬元用于此項目的保護。2005年,我市實施了將軍崖巖畫、孔望山摩崖造像防風化保護工程,我市的石刻文物保護工作獲得重大突破,實現了在我市境內100%國保單位(3處)實施了保護工程,在全國走在前列。在省文化廳、省文物局的支持下,我們爭取省撥資金對海清寺塔、郁林觀石刻群、東連島西漢界域刻石、劉志洲山抗金遺址、漢代石刻苑囿圖、伊蘆山六神臺唐代佛教造像、曲陽城遺址、大賢莊遺址、抗日山烈士陵園等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維修保護。與此同時,我市文物部門還利用地方自籌資金對劉少奇舊居、九龍橋、古鳳凰城門、文峰塔、鐘鼓樓、三元宮、延福觀、城隍廟、塔山古道、東亞旅社等一批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重點文物進行了修繕保護。同時還協助、支持地方政府和部門修建了李汝珍紀念館、徐福祠等一批反映我市有地方特色文物設施。加強了對愛國主義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的搶救保護。據統計,截止目前,我市共組織實施了30余項文物保護維修工程,總投入1200多萬元,其中爭取國家、省補助資金用于文物維修、考古、博物館科技保護等項目資金800多萬元,市自籌資金用于文物保護方案設計、課題研究、環境治理、文物維修等項目資金200多萬元,一批瀕臨毀壞的重點文物得到了搶救保護,有的已成為愛國主義、全市黨員教育基地。
文物資源是我市旅游業蓬勃發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我市旅游事業得到了迅猛發展,為我市的經濟注入了活力。縱觀我市的旅游工作,我們可以看到,文物是旅游業的重要資源,也是發展旅游業新的增長點。保護文物是發展文化旅游的前提和基礎。旅游業的發展對文物事業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市旅游資源中80%以上屬于文物資源,特別是旅游景點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重要文物景點。保護好文物資源,也就是保護了旅游資源。幾年來,我們加快發展文物旅游事業的步伐,對國保單位孔望山摩崖造像、將軍崖巖畫、灌云大伊山石棺墓環境進行整治,對文物進行了維修保護,建立了新的防護欄。做出了國保單位藤花落遺址公園、海清寺塔設計方案;建成了東邊島蘇馬灣界域刻石保護亭、修復了劉少奇舊居。據統計,目前全市已有68處文物保護單位被辟為參觀游覽場所,占文物保護單位53%,文物與旅游相結合已結成豐碩的成果。
二、遵循文物保護原則,走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文物保護和開發文化旅游必須納入城市景區建設總體規劃,這是做好我市文化旅游工作的關鍵。
文物與旅游的關系,是當前文物保護與開發工作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我們應該以科學態度、創新精神去思考和研究。其一反映在有利于文物的利用;其二反映通過旅游,可使文物潛在的經濟價值得到實現,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其三反映在為了發展旅游業,吸引更多的游客,政府及旅游部門可以在一些文物單位的環境整治、道路建設等方面有所投入、有所改善;其四反映在隨著旅游業的興旺,人們對文物古跡越來越關心,社會文物保護意識越來越強,全社會參與文物保護的方式也會多起來;其五反映在旅游業的發展對文物部門的專業保護技術、內部管理和社會服務等工作會有更大的促進。
當前,我市的旅游工作在文物的開發方面還缺少一個總體規劃,出現了開發無序的現象,已經給文物工作造成了不利影響。由于文物工作有著自身的規律和操作程序,例如國保單位、省保單位的保護方案必須要經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審批通過后方可實施,而且在其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不許有任何影響文物保護的建設,如特殊需要則要報上述部門審批批準。所以說,我市的旅游工作應制定出符合我市實際的整體規劃并納入景區建設總體規劃,便于文物部門在制定保護方案時積極配合。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對文物的有序開發和可持續發展。
(二)盡快出臺地方性文物保護條例,以法規形式保證文物工作的正常開展,是做好我市文物工作的基礎。
為了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工作,我市應盡快制定一系列的有助于文物保護、開發、利用的政策,以保證文物工作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就江蘇而言,目前全省只有我市和宿遷等個別市還未出臺地方性文物保護條例。我市曾在1998年由原市建委、文化局、園林局等幾十個相關部門對此事進行過討論研究,并形式了討論稿,事過近十年,因種種原因至今日一直未能公布實施,這是造成我市近年來文物部門與建設部門的矛盾一直比較突出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須抓緊出臺我市的地方性文物保護條例,并且在條例中按照國家《文物保護法》要求,明確規定在涉及建設規劃過程中必須有文物部門參與審批,避免出現文物的建設性破壞現象。在保護條例中還要按照中央有關精神明確在城市維護費中提取2%--5%用于文物保護,凡有文物保護單位的風景區,應按景區收入的一定比例提給文物部門用于文物的保護維修。只有這樣,我市的文物安全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證,文物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才能有一個良性循環。
(三)以開發促進保護,加快展示我市厚重歷史文化的步伐,是我市當前做好文物工作的重要任務。
我市文物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具有漢代文物多、古文化遺址多、石質文物多、高等級文物多等特點。如何把我市豐富的文物資源保護好、開發利用好,是當前文物工作的重要任務。根據我市文物保護的實際情況,并結合當前我市旅游發展狀況,擬對以下幾處重要文物進行中長期規劃發展提出構想:
1、建設藤花落遺址博物館
藤花落遺址位于市開發區,是江蘇省迄今發現的第一座龍山文化城址,是我國迄今發現最重要、最典型的具有內外兩重城墻結構的史前城址。它對于整個龍山文化城址的研究乃至國家文明起源、城市的研究,提供了具有典型意義的實物資料。被國家評為200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根據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對藤花落遺址考察時提出的“以保護、恢復藤花落遺址的整體格局為目標”的指導意見,結合目前“詳規”已通過省文物局批準擬建立藤花落遺址博物館。現階段則著重于做好規劃設計方案的籌備工作,包括前期測量、立標志牌和界樁保護性工作。在未來的遺址博物館建設中,應包括在遺址博物館內展示出土的玉器、石器、陶器、炭化稻粒等文物;建立藤花落遺址保護大廳展示龍山文化城址,臺基、房址、灰坑、水溝、水稻田及岳石文化環濠等遺跡并復原部分建筑。從旅游角度可設計開辟藤花落——漁灣——宿城旅游專線。以保護、恢復藤花落遺址的整體格局為目標,整治環境,逐步將藤花落遺址開發為展示其歷史文化風貌的文物旅游區,以其獨特的風貌和厚重的文化內涵成為我市一處重要的文化場所和旅游景點。
2、規劃建設孔望山遺址公園
孔望山是我市文化內涵豐富且文物景點比較集中的地方,有被譽為“九州崖佛第一尊”的孔望山摩崖造像,有十余處古跡分布在山體的周圍。2000年至2003年,由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市文管辦、市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孔望山摩崖造像、漢代東海廟遺址及孔望山古城進行了全面的考古調查、發掘工作。目的是為了全面研究該遺址的文化內涵,特別是對孔望山摩崖造像及布局的重新審核和“東海廟”遺址的探尋。目前已取得重要成果:①完成了對孔望山摩崖造像群及龍洞石刻實測、拓片、繪圖、照相等基礎工作,獲得完整系統的資料。②對孔望山古城有了新的認識:始建于宋代,依山而建,為軍事設施。③山頂部分的杯盤刻石附近發現有目前國內唯一漢代承露盤遺址。④“東海廟”遺址發掘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發現有漢至東晉的建筑遺跡和文物。孔望山是一處研究性、觀賞性、趣味性較強的場所。在未來規劃建設中應以孔望山東南面為主,規劃構想主要體現游覽、休閑功能。在西南面歷史文化保護區內擬建成“廟址”保護廳、設計營造摩崖造像、象石、石蟾蜍、杯盤刻石、龍洞等處景點供游人觀賞。
3、進一步做好海清寺塔的保護開發工作。
近年來,市文管辦累計投入200多萬元,對海清寺塔進行建設,取得較大成效,已建成了海清寺塔文物保護管理所辦公用房,山門,鋪設了6300平方米的草坪,種植了龍柏、櫻花、金鑲玉竹等400余種花木,淘洗了古井、放生池,鋪設了海清寺塔院外水泥道路150米,使海清寺塔的建設初具規模。為了配合全市的旅游工作,加強對文物的保護,根據市委市政府的布署,目前我市文物與宗教部門聯合對海清寺塔進行保護性開發,力爭建成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文化旅游景點。
4、注重民間博物館建設,打造一批反映我市地域文化的博物館群。
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視下,我市博物館事業建設進一步加強。目前市博物館新館已對外開放,市民俗博物館已進行維修籌建階段。與此同時,縣級博物館建設也得到進一步發展。贛榆縣文華園已投入使用,有館舍面積200多平方米,東海縣博物館新增加館舍面積600平方米,灌南、灌云縣博物館新館建設也進入規劃設計中。在大力發展公益博物館事業的同時,正確引導和規范民間合法收藏行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有條件地允許文物進入市場流通。正確處理國家保護和民間收藏的關系。鼓勵扶持民間文物單位的興辦。2003年以來,我們批準成立了民辦性質的市民俗博物館、市海洋博物館、贛榆縣宏梁博物館、連云港市天馬水晶博物館、連云港市衛華水晶博物館。作為國有文物事業的補充,民間博物館的興起,填補了我市沒有民間博物館的空白,更重要是為我市文物管理部門提出了新時期進一步加強對文物事業的研究和探索。更重要的是它們能夠較充分地反映出我市地域文化特色,同時也能為游客提供有興趣的去處。
5、打造歷史街區,提升旅游品位。
現代社會的旅游者不僅僅局限于游覽名山大川,人們旅游目標已逐漸轉向到一個城市的古老街區去探古尋幽。
我市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新浦區南大門南城鎮已有千年歷史;民主路兩側許多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風格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所建;海州區的中大街、東大街兩側古建筑曾經是連成一片;我市著名的歷史重鎮——灌云縣板浦鎮至今還部分保存著汪家大院和方家大院的故址,所有這些都是我市不可再生的文物資源,同時也是重要的旅游資源。目前,文物部門應抓緊督促當地政府盡快拿出古城區的保護規劃,推進保護性開發的進程。
①南城街區
南城鎮歷史上稱為鳳凰城,因時代和建制的變化,其間或稱之為郁州、東海城、蒼梧城,均為府、州、縣的治所,它比海州得名早百年,比云臺山得名早千年。
鳳凰城民間俗稱南城,因歷史上鳳凰城與墟溝的北城相對而言,稱之為南城。南城在宋明兩代作過整修,城廓13里,墻高2丈2尺5寸,城鋪25個,城門3座。南門匾額為“古鳳凰城”,東門為“蓬瀛拱衛”,北門為“秀邑云臺”。唐貞觀13年,魏征巡視東海要塞登鳳凰城,執筆題書“寧海門”三字,勒石立于南門之石,此石現存市博物館中。
鳳凰街南門至北門大約有1500米,街道屬官道寬約4米,板石橫鋪,中間一條豎石路脊(龍脊)上,至今還保留有明顯痕跡的古車轍。
街道兩側的古建筑,青磚灰瓦,斗拱出檐,臨街而往兩邊延伸。規模較大的有江家大院、武家大院、侯府和號稱九十九間半的兩宅互通院,院院有古井,宅宅有后花園,保持前店后坊(倉)、中宅后花園模式的中華民族傳統城鎮住宅文化。每個大院的堂屋,均為金字屋架,橫檁豎椽,楠木板壁間山,青磚鋪地。
經調查,南城現有古井400余眼,構造各異,有方口井、長口井;有高井臺、低井臺、無井臺。有錢人家用花崗巖做井臺,環以雕花、鑄飾、古井的位置一致,一般設在住宅的后進。有兩個大戶因財運爭斗而以后院深井之水沖前院峰火臺的傳說。最著名的井是匡衡井,傳說匡衡曾為避戰亂而流落到南城暫居,此井就是以紀念“鑿壁偷光”而成名的“安東侯”匡衡為筑。
南城歷經千年風雨,古建筑已舊跡斑駁,不少門窗子扇已朽爛,臨街的廊檐已殘缺不全,還有為數不少的古民居只剩下墻框。南城古街亟待保護,亟待修繕,這里是研究古代鄉里閭巷文化的最好標本和基地,也是南城旅游開發條件最好的人文景觀俱全的景點。
②新浦民主路街區
位于新浦區北半部的民主路,原名中山路,清末民初始漸形成,長約1500米,寬12米,是新浦地區近現代商業的發源地,街貫東西,蜿蜒曲折。原沿街兩側舊式店鋪鱗次櫛比,多為中西合璧式建筑,這里許多民國時期的建筑凝聚了特定年代的時尚和特色,有的至今風韻猶存。民國建筑風格是中國近現代建筑史上一個特別的流派。在那個風云變幻,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年代,建筑上表現出“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中西合璧風格。現民主路沿街兩側僅存的十幾處建筑中不乏民國時期建筑作品中的上乘之作,這都為老城區的改造、擴建、打造民主路新品牌留以借鑒,也為一個城市建筑文化文脈的延續,新建筑與老建筑之間的銜接以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 上一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 下一篇:科學發展觀理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