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淺析中國古典音樂
時間:2022-08-06 10:13:00
導語:獨家原創:淺析中國古典音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的音樂在歷史中還是有著很長的文化歷史的,但是中國真正欣賞中國古典音樂的人還真的不多。本文將闡述從中國古典音樂的歷史方面,向世人展示一個中國古典音樂的賞析。
[關鍵字]音樂賞析中國古典音樂鑒賞
在五千年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的文明史展現了極其輝煌燦爛的一頁。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國之一,音樂也同樣源遠流長。在人類必須從事的兩項最基本的生產活動:勞動和生殖中,隨同工具的使用和語言的產生,就孕育了音樂。事實上,人的左、右腳行走,心臟和脈搏的跳動,就是最簡單的節奏;而原始人單調的語言只要有高低的語調變化,也就蘊含了旋律的因素。在春秋時期,華夏大地百家爭鳴的浪潮碰撞出璀璨的火化,而同時代歐洲正處于一片荒蠻之中,中國音樂在迎接黎明曙光的時候,歐洲音樂還在漫漫長夜里徘徊。
一、中國古典音樂的歷史
在周朝時,政府部門設立了由“大司樂”總管的音樂機構。教學的課程主要有樂德、樂語、樂舞。所謂的樂德,就是“中和、祗庸、孝友”等倫理道德觀念;樂語就是“興道、諷誦、言語”等禮教行為規范;樂舞則包括大舞、小舞等音樂理論、音樂詩篇的唱誦、舞蹈以及六代樂舞的表演。
兩晉南北朝期間,戰亂頻繁,朝代更迭,隨同社會的動蕩變異、民族遷移的交往擴大,外族、外域的音樂文化同中原音樂文化產生了廣泛交流,在音樂史上成為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其中清商樂是秦漢傳統音樂的余脈,曹魏政權始設清商署,實為樂府變體。晉室東渡后,這些“中原舊曲”與南方音樂互為交流,使清商樂成為包括前朝傳下來的相和歌、鼓吹曲,以及江南吳歌、荊楚西聲的總稱,是當時南方樂府民歌的代表。
宋代是詞體歌曲創作的黃金時代,人們常用詞調多達八百多首,其曲調一部分來源于傳統及當代流行的民歌、小曲,如《憶江南》、《柳青娘》等;另一部分來自唐代歌舞大曲的部分段落,如《陽關引》、《傾杯序》、《水調歌頭》、《聲聲慢》、《調笑令》等;以及少數民族和外來音樂,像《菩薩蠻》、《蘇慕遮》等。宋代文人創作的詞曲不僅數量眾多,而且按題材風格可大致分為婉約派與豪放派兩類。
明代中葉以后長期爭逐于傳奇劇壇的,為弋、昆兩腔。清末民初,富有創新精神的“海派”京劇在上海崛起。其最早的代表人物汪笑儂出于對清政府昏庸腐敗、屈辱媚外的不滿,自編自演了《黨人碑》、《哭祖廟》、《罵閻羅》等新戲,借此抨擊時政,宣傳愛國,寄寓了深切的憂國憂民之情,并根據自己嗓音,吸取汪桂芬和孫菊仙二派之長,另創蒼勁悲壯、吐字有力的新腔。
二、中國古典音樂的特點
1.神韻,有內涵
中國古典音樂是建立在中國古代美學思想上,美學也造就了中國古典音樂的發展。中國古典音樂不論是雅樂體系還是燕樂體系,都是建立在單音體系之上的,這中國傳統美學精神有關。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主要特點,可以歸結為這樣兩點:一是“虛、靜”。即人的心理處于虛、靜的狀態,不受外界干擾,才能認識世界。蘇軾的詩“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正表達了這樣的意思。二是中和之美,即《論語》中“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可以說,“空靈”、“中庸”兩點,構成了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核心。
三、如何對中國古典音樂的鑒賞
中國的古典音樂講究美學思想的運用,在鑒賞中國古典音樂中,作為在音樂潮流融會較繁措的時代中,我們如何進行音樂鑒賞呢?我們用作品來說明:
作品取材于中國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情節:4世紀中葉,在我國南方的農村祝家莊,祝員外的女兒祝英臺,女扮男裝去杭州求學。在那里,她與純樸、憨厚的窮書生梁山伯同窗三載。當學業結束分別時,祝用各種美妙的比喻向梁傾吐蘊藏已久的愛情,但梁山伯卻沒有領悟。一年后,梁得知祝是個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但祝家嫌梁家境貧窮,而把祝英臺許配給了一個豪門子弟——馬大守之子馬文才。由于得不到自由婚姻,梁不久便抑郁而死。祝英臺聞此不幸,悲痛萬分。在送親的途中,她來到梁的墳墓前,向封建禮教發出了血淚控訴!此時墳墓突然裂開,祝毅然投入墳墓之中,遂化為一對彩蝶,在花叢中雙雙飛舞
顯示部:相愛
引子:
輕柔的弦樂泛音引出長笛帶華彩的引子,上下躍動的八度大跳輕盈、活潑,雙簧管的優美旋律,描繪風和日麗、烏語花香的明媚春光。
主部:
愛情主題――在輕澈的豎琴伴奏下,由獨奏小提琴奏出“愛情主題”,它由越劇唱腔的典型音調演化而來,純樸、優美、動情,表現梁山伯與祝英臺甜蜜而美好的愛情。
草橋結拜――大提琴與小提琴對答,情意融融,比擬主人公漫步于草橋亭畔,結拜手足的情景。
主題再現――樂隊全奏的愛情主題,進一步表現了梁山伯與祝英臺之間的真摯友誼和深厚情歌。
連接部:
這是在鋼琴襯托下小提琴演奏的華彩段,表現人物內心的喜悅和愛慕之情。
副部:副部是活潑的小快板,回旋曲結構。表現梁、祝同窗三載、共讀共玩的情趣。回旋曲主部主題來自于越劇音樂,歡悅、嬉戲的音調與舞蹈性節奏的伴奏。第一插部采用獨奏小提琴先后與木管、弦樂相互模仿的競奏形式。第二插部情緒更為活躍,尤其是獨奏小提琴模仿中國樂器古箏的演奏,富有彈性的節奏、靈活跳動的音符和起伏波蕩的旋律線條,生動地描繪了主人公相互追逐嬉戲的動態和神情。
結束部:慢板,由愛情主題的音樂材料引申而成。小提琴與大提琴纏綿的二重奏,表現梁、祝“十八相送”,依依惜別的情景。
展開部:抗婚
抗婚:沉重的大管和大提琴齊奏及低沉的大鑼作為悲劇的預示,造成惶惶不安的氣氛。象征殘暴的封建勢力的主題,以中低音銅管齊奏為主體的低音線條,用粗暴的音色奏出,威嚴、冷峻而兇狠。接著是小提琴用散板雙弦演奏的激昂音調,表現出祝英臺的痛苦與激憤;象征祝英臺抗婚的主題由小提琴演奏,作曲家借鑒中國樂器琵琶的掃弦技巧,用強烈的切分節奏,生動地表現了反抗者的精神和形象。接著,“抗婚主題”與“封建勢力主題”交替出現,將音樂推向第一個矛盾沖突的高潮,描述祝英臺激烈的抗婚場面。
樓臺會:由小提琴及長笛奏出梁、祝“樓臺相會”、互訴衷腸的哀傷的慢板主題。接著是獨奏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對答,動情的復調旋律表現一對深愛的主人公生離死別的傷感,如泣如訴、感人摯深。
哭靈投墳:音樂轉為急板,情緒急驟變化,悲憤的音調、緊張的節奏,形成了展開部的第二個音樂高潮。在這里,作者借用我國京劇中緊拉慢唱的形式,表現祝英臺在梁山伯的墳前向蒼天哭訴的情景。在獨奏小提琴奏出帶華彩意味的一個音樂絕句后,由弱至強的打擊樂推出樂隊全奏,象征祝英臺“哭靈投墳”,縱身自毀的形象,全曲的戲劇矛盾達到頂點。
再現部:化蝶
再現部省略了副部:在寧靜的音樂氣氛中,飄逸的長笛旋律和豎琴的刮奏創造了一個幻想的仙境。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再現了愛情主題,鋼琴奏出流水般的晶瑩音響,弦樂群輕盈的撥奏撲朔迷離……,象征梁、祝死后化成一對蝴蝶,在天堂翻飛起舞,永不分離。
- 上一篇:獨家原創:談如何提高小學生英語口語能力
- 下一篇:獨家原創:網絡信息安全技術及其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