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5 08:36:00
導語:楚文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著力對楚青銅器、漆器等的基本特征進行了闡述,并分析了楚美術的藝術風格?!娟P鍵詞】青銅器紋飾;楚文化風格地處長江流域的楚國藝術品的不斷出土,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那奇特、神秘的造型,充滿著無拘無束的想象,洋溢著浪漫的生命活力,精美、巧奪天工的制作,顯示出古代楚國先民卓越的創造能力及無盡的才智。其藝術特色與同期的中原地區出土的藝術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楚藝術品的特殊成就在青銅器、漆器、絲綢等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它們洋溢著楚先民們的青春氣息,其獨有的審美情趣,強烈的自由精神是同時期中原文化不可比美的,代表著那個時代的最高藝術成就。楚文化日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楚青銅器作為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在這方面進行探討研究。青銅器是中國古代燦爛文明的載體之一,以品種繁多、造型精致新奇、紋飾繁密、鑄造精良聞名于世。青銅器的特殊功能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青銅文化體系。以其優美的造型、精巧的鑄造、富麗的裝飾、典雅的銘文等特點聞名于世,它豐富的審美內涵折射出我國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世界美術史上的精華。以商周時期為鼎盛的青銅器藝術裝飾,承接了新石器時代藝術的若干傳統,經過長期綿延不斷的變化,形成了獨特的體系。首先通過分類的方法對楚青銅器進行介紹,透過器物揭示出楚文化的基本特征。食器:鼎、簋、簠、盞、敦、盆等等。酒器:壺、缶、樽、盉等等。水器:浴缶、鑒、盤等等。其它類型如:鏤空熏杯、銅鏡、燈等等。編鐘可分為甬鐘、鈕鐘、鎛鐘三大類別。眾多楚器型中鼎在楚禮器之中顯得尤為重要,楚鼎不僅樣式多,而且造型精美。其中有折沿鼎、箍口鼎、子母口鼎、鼎升鼎等等。在各樣式鼎中顯得與眾不同的是鼎升鼎,這種鼎獨具特色,具體表現在束腰,器身附有動物形的附飾。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出土五件鼎升鼎,這五件形制相近,大小相次。其中一件口徑51.6厘米,通高42厘米,重32.35公斤。該器物耳部、口沿、束腰凸棱及凸棱以上的器身滿飾細密繁縟的蟠螭紋,四個爬獸均勻地分布于器身之上。爬獸似龍形,獸首呈長方形,橢圓形眼鼓突,隆鼻,闊嘴,獸首上有兩立角,呈盤旋狀。獸面兇狠、怪誕、神秘的特色刻畫得生動傳神、栩栩如生。此種鼎型為其它地區所未有,反映了楚先民的獨有審美趣味,其配件部分把鼎裝飾得華麗氣派,充分體現了此類鼎的莊重、精致、雄厚壯觀。紋飾是青銅器的重要組成部分。青銅器中的自然物象多以變異的手段來表現,最常見的是云雷紋、渦紋和水波紋,這種紋飾曾被普遍用作填滿所要裝飾的環形裝飾帶及大面積的“地子”上,又被稱為“地紋”。這種“變異現象”不僅表現出由原始先民傳承而來的企圖借助想象來超越現實的思維方式,也表現出奴隸時代由社會等級、權力意識激發出的幻想。立體式的、浮雕式的饕餮紋、夔紋等,襯托以線刻的云雷紋等各種底紋,構成繁密復雜的圖案。強烈的宗教情感在青銅器上凸現,神秘詭異,氣勢逼人。具體表現形式有浮雕、陰刻、鏤空、鑲嵌等等。楚青銅器紋飾的內容也同于其它地區,可分為幾何紋及變形動物紋。其中龍鳳紋占有重要地位,此類紋飾在春秋戰國時期特別盛形。在楚青銅器上龍紋呈現多種樣式,包含有竅曲紋、側行龍紋、蟠龍紋、蟠虺龍紋、蟠蛇龍紋、雙鉤龍紋、透空龍紋、浮雕龍紋等等。龍紋的裝飾在曾侯乙樽盤上發展到了頂峰,使用了平雕陰刻、浮雕、圓雕各種手法以及失蠟法的運用,使之成為了青銅史上絕無僅有的罕見藝術品。總體而言,楚銅器紋飾的風格主要體現在龍紋樣式,具有代表性的是透雕龍紋附飾、鏤空龍紋、高浮雕龍紋,而且它們往往集中體現在一件器物之上。楚器紋樣都具有別具一格的獨創特性。楚器在鑄造方面可以說是工藝先進水平超絕。其顯著點為首創失蠟法,又將傳統的合范模鑄技藝發展到了頂峰。曾候乙墓的出土為楚系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編鐘以及相伴出土的其它樂器,是這座藝術殿堂的精華部分,全套編鐘音色優美、鑄造精良,使用了渾鑄、分鑄、焊接、錯金等藝術手段制作而成。作為楚地先民的遺物,曾侯乙編鐘及其它古代樂器充分展示了楚文化在人類文明史上曾擁有過的絢麗一章。其精美的造型,音色的完美代表了那個時代音樂文化的高度水準。不僅如此,在裝飾科技方面的成就,同樣閃現璀燦光芒。楚藝術在風格樣式上追求對運動感的表達,這正是楚先民們樂觀的精神狀態在視覺藝術形式上的一種表現。楚人崇鳳、尚赤。這一點在楚漆器上充分的體現出來,長江中游的楚地為漆器的生產提供了優越的條件,戰國時期,漆器的優良品質越來越為人們認知,它輕巧、堅固、耐用、外形靈活多變,裝飾可隨意變化,這便在生活領域中漸漸的在取代銅器。此時,漆器的生產以楚地為豐,類別廣泛,包含有漆盒、奩、豆、耳杯、樽、壺、禁、幾、床、鈁、甲、盾、弓、弩、座屏、木鹿、博具等等,其胎骨也多樣,有木胎、竹胎、皮革、騰胎、夾纻胎等等,裝飾手法以彩繪為主,紋飾當然首推鳳紋,次之為龍紋、鳥獸紋、三角云雷紋、變形幾何紋,表現出了極高的藝術技巧?;⒆B架鼓是楚地特有的典型器物,具有鮮明的楚文化風格。整器先木雕成形,再彩繪。其座為相背的二虎,作蹲伏狀?;⑸砩戏謩e站立鳳鳥,相背而立,仰首展翅,其中懸漆鼓、金器皆施彩繪。紋樣細致精美,充分體現了楚人的特殊信仰。戰國時期,楚人與西境的巴人常發生戰爭,巴人崇虎,楚人尊鳳,故鳳鳥立虎之上便不足為怪,這也是楚人不畏強敵之信念的見證。此物僅見楚地,是楚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1][2][][]戰國時期,楚國及受楚國影響的地區漆工藝最為發達,楚人創造了我國先秦時期的最高峰。楚漆器的胎體絕大多數為木胎,制作方式為斫木成型,鏇木成型及雕刻等方式。在楚漆器中最富藝術技巧的是采用透雕,圓雕手法加工成型的器物。從藝術角度來看,此方法與銅器中的鏤空浮雕等工藝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此類器物最負盛名的彩繪木雕小座屏,此物小巧,分屏、座兩個部分,有鳥、蛇、蛙等圓雕動物組合而成。施漆彩繪、栩栩如生,其工藝正所謂巧奪天工。楚漆器中夾纻胎也挺多。夾纻胎是采用多層麻布及漆灰連合制成,表面施漆、再行彩繪。還有一種特殊的漆制品,即絲、麻織物為胎體的漆制品,此物稱為“漆纚”。出土的楚漆器中除了木胎、夾纻胎外,還見有皮胎、竹胎直至銅胎、陶胎等等。皮胎制品多為皮甲、皮質。其特性堅韌輕便,對于保護身體是很有成效的。竹胎、銅胎、陶胎漆器主要用于生活用品,出土器物中也不乏精品。楚漆器黑底再施朱繪為多。在出土器物中彩繪的顏色有紅、黃、綠、藍、白、金、銀等等。這在同時期其它地區是不可見的。綜上所述,楚國是當時各諸侯國中制造漆器最多、最精,使范圍最廣、技術最為先進的地區。除上述所提及的銅器、漆器之外,楚人也創造了我國早期玻璃中最富特點的玻璃藝術品,在我國玻璃生產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在南楚長沙一帶便為楚玻璃制品生產基地。楚玻璃制品多為小件,如玻璃劍飾品、琉璃杯、壁、印章等等,這在其它地區是沒有的,古玻璃制品從西方傳入,在楚地得到了發展制作,從而滿足了當時楚先民的需求。這便導致了楚國玻璃業的興趣。但是在當時楚人僅將玻璃制品作為玉石類材料的替代品,其用途局限于制作仿玉器這一小小的范圍之內。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絲綢的國度。戰國時期,絲綢物的品種多樣,有紗、綃、紈、縞、綺、羅、綈、錦等等。其制作工藝最高水準為楚地先民所擁有。楚地的絲綢制品以江陵馬山一號墓出土的為代表,其紋樣有蟠龍、飛鳳、龍虎及花卉紋,其造型生動,色彩華麗,當時在楚地繡工嫻熟、精致入微。江陵馬山一號墓被稱為“絲綢寶庫”,是其它諸侯國不可見的藝術精品。楚先民在藝術領域內處處表現出驚人的才華,這與楚先民的自由進取精神,創造能力不無關系。在人類文明史上,楚先民的哲學和美學緊密相關,互通相變。楚藝術品透露出濃厚的宇宙蒼穹意識,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是抽象、具象手法并用,象征意味濃厚。楚藝術品是楚先民用生命同自然的對話,他們自由、開朗的精神創造了無法的審美意識,其美學特性超越模擬真實,超越了視覺表象的真實,為后人及至全人類留下了珍貴的遺產,閃耀著人類追求永恒的光芒。參考文獻[1]張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2]《江陵馬山1號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3]《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4]后德俊《楚國礦冶髹漆和玻璃制造》,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5]《國寶大觀》,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6]《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7]《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文物出版社2003年[][][1][2]
- 上一篇: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制度
- 下一篇:大學科技園認定和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