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一藝術教育思想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8 10:01:00

導語:張道一藝術教育思想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張道一藝術教育思想研究論文

一、美術教育的社會使命

美術教育的社會使命這一命題是張道一先生1989年發表在《中國美術教育》上的一篇論文題目,也是他從事美術教育多年的肺腑之言,字里行間都充滿了他對美術教育現狀的關心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社會造就了人的使命感,人類的使命感又促進著社會的健康發展。張道一先生已有著多年的教學經驗并已形成自己獨到的美術教育理論,他從1952年起任教于華東藝專、南京藝術學院,到1995年在東南大學創辦藝術學院,已培養眾多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和國內訪問學者,可謂桃李滿天下。他雖然在嚴酷的磨難中歷經艱辛,但始終沒能被命運征服,在我國美術教育領域依然忠誠地耕耘。從美術的啟蒙教育、審美教育、師范美術教育、工藝美術教育到參與制定我國碩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宏觀規劃,張道一先生都以極強的社會使命感、務實的教育責任感,梳理著我國美術教育的現狀,關心著未來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國家的棟梁之材。

張道一先生認為,教育是一種培養人才的宏偉事業,它在社會的各部門中帶有基礎的性質。一般地說,教育本身不直接在社會上產生效益,而是把培養的人才輸送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其效益(社會的、經濟的)才會顯現出來。研究教育的特點和規律,調理相互的關系,以利全面發展,又是一門重要的科學,直接關系著一個民族的素質和國家的興旺。就美術教育的問題他又明確指出:作為體現美育重要手段之一的美術,如何認識又怎樣實踐,在實踐教學中思想并不統一,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成績當然是明顯的,只是冷靜思考起來,缺少整體的把握,多注重微觀而忽略宏觀,重技巧而輕理論。如果孤立地評估一門具體課程,收效頗大,但對整體結構卻失去平衡。這樣就無法形成良性循環,果實很多,不少帶有苦澀,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二、關干工藝美術教育及其設計觀念

80年代初,張道一先生對我國工藝美術教育剛剛復蘇時所碰到的一些現實問題十分關切,曾多次到工藝美術院校和一些企事業單位舉辦講座,發表有關工藝美術在社會發展中所處地位的許多言論,同時也闡述了他對當時工藝美術教育的觀點,明確指出工藝美術教育應首先解決專業思想問題,樹立工藝美術的設計觀念。張道一先生認為各種藝術門類的社會功能作用,本來就存在有“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哲理,但若以此度彼,或是把這些問題等同起來,不僅會導致在設計思想認識上的混亂,也必然造成工藝美術事業的損失。在工藝美術領域,長期存在的以“畫畫”為主導思想的觀念應該打破,從而形成一個以現代設計觀念為主導思想的工藝美術新領域。他還從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面,辯證地論述了工藝美術的本質及其實用因素,正是因為實用性,才決定了工藝美術同人們生活的依存關系,它所涉及的各種造物品類,同人們的衣食住行用等各個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對于這種長期以來形成的“畫畫”中心論的社會偏見和對工藝美術的誤解,唯一解決的辦法,張道一先生指出,應從教育入手,調整教學結構,改革陳舊的教育模式,創建適合工藝美術教學自身規律的教育體系。

我國的“學堂”式的教育形式開創于本世紀初,圖案教學先設立在師范學校,為手工勞作課程之一,后來才逐步完善。“五四”運動前后我國才開始創辦實業教育,為了使國民能在接受現代工業文明的同時,使教育同步發展,從而創立了新型的工藝美術教育體制。當時,一些有志于工藝美術事業的人士,先后到工業比較發達的歐洲和日本學習,同時也將他們先進的教育制度和教學形式帶回國內,將西方一些古典設計風格和德國新興的設計觀念直接接受過來。1949年以來,我國工藝美術教育的發展,基本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步,一些高等院校設立了工藝美術系或專業,成立了一些多學科綜合性的工藝美術院校,使我國的工藝美術教育從幼稚走向成熟。張道一先生自80年代以來,以工藝美術理論研究主線,拓展到工藝美術教育的諸方面進行研討,為我國現代工藝美術教育提出了有益的見解,從理論上建立了自身的體系,從教育觀念上提出新論點,從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上補充了新內容。在工藝美術教育及其設計觀念的創建中,張道一先生為此做出了貢獻,同時他和同代學者一樣也深知自己所肩負的歷史使命。針對我國一度出現的“百袖衣式”的教學結構,張道一先生曾撰文指出:教育目標不明確,更不可能制訂出有力的教學措施和合理的教學結構。也就是說,工藝美術教育的對象、目標、市場、社會需求等諸多因素是制定和完善教學結構的關鍵。他認為,一個學科的教學結構,就好比是一部結構嚴謹的機器,雖然齒輪有大有小,轉動有快有慢,但是必須和諧地運作,才能組成一個有機而完整的機體。針對工藝美術教學存在的課程設置、授課方法、授課內容與專業分工等問題,他認為這是百袖衣式的碎片連綴而造成的后果,不能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需要增補或調換“齒輪”,調整教學結構,完善教學規劃,使工藝美術教學這部機器向著更協調的方面發展。

在工藝美術院校的基礎課教學中,有關繪畫課的設置及課時一直存在較大的分歧,這種分歧也表明工藝美術基礎教學結構與專業教學結構如何統一的問題尚有待解釋。張道一先生主張“畫”與“工”的量度,是建立在最終教育目的之上的,建立工藝美術的設計觀念,就必須從純繪畫專業思想上轉過來,也就是說以工藝美術為主體而談繪畫,在這里繪畫是基礎之一,而不是主體,這是專業性質所導致的,并非是排斥繪畫的因素,只不過繪畫在這門學科中所擔任的不是主角而已。如他所說,在工藝美術教學中繪畫“關鍵是畫什么,怎樣畫,和帶著什么目的去畫,即立足點站在哪里”。工藝美術和繪畫同屬美術學科,因此兩者既有個性又有共性,繪畫就是基礎訓練的共性之一,但共性是寓于個性之中。現在討論問題的焦點,不在于要不要畫,而是不能以“畫畫”來代替“設計”的問題。關于工藝美術教學中設計課與繪畫課所占比重和它所應有的位置,一些專業至今還存在結構上的偏差,張道一先生早在80年代初就發表如此鮮明的辯證觀點,至今仍有著現實的意義,也是我們在當前工藝美術教學中應該深刻思考的問題。

三、關于工藝美術教學的“一二一”理論構建

張道一先生在長期從事工藝美術教學工作中,對教學實踐中所存在的問題一直頗為關心,80年代末他提出了“一二一”教學的構想,為我國高等工藝美術專業的教學改革提供了較為系統的參照。所謂“一二一”教學法,即在四年學制中,一年打基礎,兩年攻專業,一年加強修養。這個教學理論的形成,是建立在我國工藝美術教育現狀仍不健全、不夠科學的情況下提出的,它將克服一些長期受著美術教育一統的偏見。科學的理論建構,將有效地提高高等工藝美術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使學生得到良好的、科學的教育。具體措施即:入學后的第一年從兩個方面打好基礎,一是寫實的描繪能力培養,二是設計的匠意訓練。入學后的第二、三年進人各專業工作室,在專業設計教師和教學輔導人員的指導下,分專題完成設計教學的主題課。與常規教學計劃不同的是,張道一先生還著重提出最后一年的修養課,它包括一般史論、專業史論和選修自己所攻讀的專業知識,研究與工藝設計和工業設計相關的各門學科,并深人基層對生產、市場、管理、設計進行全面的實地考察,撰寫本專業既有理論又有實效的應用型論文

為使“一二一”教學方案在高等工藝美術專業得以實施,張道一先生明確指出,改變我們目前工藝美術教育所存在的問題,首先要創造必備的條件,具體創見如下:

1·從招生做起,徹底改變現行的繁瑣考試。必須保證高考課程的合格成績,廢除以掩蓋文化課不及格為借口的浮動不定的“分數線”,各門課程均須達到60分以上。總的說是提高文化素質,加強面試,注意對藝術靈性與悟性的發掘。

2·改變包下來的辦法,采取逐年擇優升級,實行淘汰制,以促進學習的積極性,保證教學質量。

3·制定完整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案、講義和示范作品、參考作品。制定嚴格的評定教學質量的標準,以及相應的獎懲措施。

4·提高教師素質,樹立設計和生產的觀念。徹底糾正以“畫畫”為指導的教學思想,逐漸使教師在設計與制作上成為全能,并研究教學法。

5·優化“雙向選擇”,在第四年即與用人單位建立聯系,并鼓勵學生在未來工作單位的合作。

四、關于工藝美術教學的課程設置

張道一先生針對我國一個時期工藝美術教學所存在的問題,多次從教育的宏觀構架中尋找原因,發表了一些帶有創見性的言論,對工藝美術教育的發展曾起到過積極的作用。他還圍繞工藝美術教學中基礎課與基本訓練的關系,專業課與創作設計的關系,史論課與知識結構的關系等三個方面,為解決和完善在教育中所存在的矛盾,對各個方面的獨立性和統一性的關系做了精辟的論述。

l·“在藝術上,凡基礎都帶有共性,不僅要學得全面,也要學得踏實,否則就無法適應進一步創作設計的需要。對于某些共性較強的基礎課,己經提出的‘專業基礎’、‘結合專業’以及‘為專業設計服務’等,是不恰當的。”張道一善于從藝術規律和教育規律出發,以實證為依據,闡述基礎教學與專業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基礎教育是學科需要的必修課之一,不僅是小專業范圍的直接基礎課目、基礎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不僅是服務于專業的先導,而應是培養學生舉一反三治學能力的手段之一。他從全面概念的基礎教育出發,提出了四點要求:(1)基礎的寫實描繪技能。不僅靠素描、水粉、水彩課教學,還應從廣度上拓展;(2)基礎圖案的設計。這種基礎訓練與素描、水粉課有所不同,它具有形象思維的因素,要打破“四大變化和三大構成”百袖衣式的結構,抓住形象思維的規律實質,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基礎訓練;(3)配色訓練。在研究色標與色譜的同時,使學生掌握色彩學的基本知識;(4)基本制圖法。培養學生制圖學的基本技能。這四個方面較為準確地論述了我國基礎課與基礎訓練的改革方向,具有較強的指導性意義。

2·專業課是針對工藝美術學科設置每個專業范圍的課程。張道一先生主張,專業沒有必要分得過細過多,因為從事物的性質來分析,其科目必然有其內在的聯系,但必須把一些相近或相同的專業相對歸類。他認為“就世界范圍來說,以現代工業為主體,以機器大生產為手段的藝術設計,分成三大塊是可取的。這三大塊是:圍繞商品的裝潢所做的設計,為各種機械制品的塑造所做的設計,和為配置室內外環境所做的設計”。除此之外,他還特別對我國傳統手工藝的課程進行了分析,并提出應加以條理,納入高等教育之中,使之成為專業教學的科目之一。就專業課的分工,他著重強調要加強五個方面的橫向聯系,使專業課的分類不流于一般,而具有可塑性和可變性,使之更為充實、更為完善。

1創作設計的藝術思考。美與用的辯證統一,審美的意匠與功能機構的發揮。

2人體的研究。即人與物與環境的關系。

3材料的研究。各種造物材料的性能、結構,及對物品的適應。

4工藝的研究。各種工藝手段、技術特點、加工方式,對設計的局限,及設計對工藝、材料的適應。

5消費心理和市場物資的研究。

3·史論課與工藝美術專業的知識結構,是我國現有院校所忽視的重點課程,如何將工藝美術史論納入專業教學之中,從“共同課”中脫胎出來,是一些院校和相關專業院系所困惑的問題之一。張道一先生曾對目前學生入學前文化素養偏低、入學后又不重視補習的現實問題,提出要提高師生的基本文化素質,加強史論課規律的研究,充實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他還從歷史、理論、知識三個方面闡述了專業史論教育的重要性,主張使學生學習一些優秀的中國工藝文獻知識,增長一些理論的思辯能力,從傳統的工藝思想和科學思想中汲取營養,理順工藝美術發展的脈絡,使之更好地服務于創作新工藝的需求。他還從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闡釋了工藝與科技、實用與審美、精神與物質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得出工藝美術理論與知識結構在教育中占著重要位置的結論。五、關于師范美術教育

張道一先生從事美術教育多個春秋,曾執教于師范學院,對我國現行的師范美術教育工作有著較強的責任感,1986年在《美術》雜志第5朔撰文《塑造人的大業》,評述了中國師范美術教育所存在的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

美術教育是整個文化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張道一先生把它分為三個層次:其一是學齡前兒童教育,其二是中小學教育,其三是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普通美術教育與師范美術教育雖同屬一個層次,但其教育目的和要求又不盡相同。簡而言之,美術院校以培養美術家、畫家和專門的設計師為主,而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則不同,它以培養“幼師”、“中師”師資為主,其任務是培養那些直接服務于各個層次教育所需要的美術教育工作者。而我國的美術教育的現狀又恰恰混同于普通美術教育,從招生考試到授課內容,除畢業實習課安排之外,其它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均與普通美術教育相同。所以師范院校的畢業生大部分想從事美術創作,沒有從事美術教育的意識,久而久之,造成了美術師資貧乏,大量畢業生改行的惡性循環。鑒于此,張道一先生曾指出:“高等師范院校的美術系,嚴格地說應當稱作‘美術教育系’,唯其如此,才能納入到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中,從而看出它所肩負的重大責任。”

為此,張道一先生根據我國師范美術教育的現狀和實際,提出了只有將美術與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套既有原則又能變通的科學方法,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美術教育,使之成為一門教育科學,并提出了具體舉措:

教育學:研究教育的現象,揭示教育的規律。其中美術教育的位置、美術教師的具體職責自會分明。

教育原理:用哲學的觀點來解釋教育的目的和價值。

教育心理學:研究人在教育過程中的心理活動規律,揭示兒童和青少年在道德品質和掌握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心理過程。

教育工程學:面對受教育者的各個發展階段,培養他們的性格、智力、技能和專長等的設計,以促使其更快的發展。美術教育的全部過程,也應進行合理的設計。

教學法:包括普通教學法和分科教學法。前者研究各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原則、內容、過程、方法和組織形式等,后者則分別研究每一課的以上特點,美術教育便是一個分科。

教育見習:對幼兒園和中小學的現行教學進行觀察與分析,有助于理論聯系實際。

教育實習:運用已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在中小學和幼兒園參加教學工作,以驗證理論和培養實際工作能力。

張道一先生關于師范美術教育的思想在目前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他闡述了一個最為重要的觀點,即師范美術教育是培養美術教育家,而不是培養藝術家,師范美術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帶動全社會美育的提高,培養各層次教育所需的美術教育工作者。

六、關于藝術學教育

我國的藝術院校,培養了大量的著名藝術家和藝術工作者,當我們回顧歷史、肯定成績的同時,又可以看出,藝術教育結構存在一個重要的缺陷,“即在實踐和理論這一對關系上,藝術理論研究和理論教育的不足”。藝術教育主要側重于藝術技巧、藝術語言的訓練,也就是說,無論是表演、演奏、繪畫、雕刻,還是工藝設計,往往在具體實踐中取得的成績最大,而對于藝術學學科的建設和藝術理論的研究和完善提高則相對較為薄弱。雖然藝術院校一般都開設藝術史論課,但都是為創作服務,為了藝術實踐增加知識和修養。也有零星的藝術院校設立了藝術史系、科,但常常是孤立進行,如美術史論、音樂史論等,彼此之間并無大的聯系,也只是作為一間單科來設置,并為自己本專業服務。而對于藝術學的宏觀思考及整體研究和藝術學的全面教育,不僅顯得薄弱,而且備受忽視。

張道一先生在《藝術學研究》發刊辭中指出,要探討藝術發展的原理和規律,研究藝術實踐和藝術現象以及各門類藝術的共性與個性,必須建立藝術學并重視藝術學的綜合教育。沒有藝術活動和藝術實踐固然談不到藝術的學問,然而只有藝術的創作和實踐也不能等同于藝術學的建立。長期以來,藝術界重實踐、輕理論,重技藝、輕研究的狀況十分普遍,因而造成了藝術實踐與藝術理論的失衡。鑒于這種狀況,張道一先生倡導建立中國的“藝術學”,并同時在東南大學設立了我國的第一個藝術學系。藝術學系以藝術學為重點開展教學和研究,從而為我國高等學校中填補了一個學科空白。張道一先生將藝術學系設立在綜合性大學,是與藝術學的發展建設和藝術學教育分不開的。東南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文理工等相互滲透的綜合性大學,在80年代曾創建藝術系,其重點是培養實踐人才,80年代后新建的藝術學系其重點在藝術理論的研究,這是一種合理的歷史上升。張道一先生認為:“從人文科學的角度進行藝術學研究,設在綜合性大學中更有利于發展。他可以與其他多種人文科學相互影響,也可以與自然科學溝通。由于藝術學的研究帶有綜合的性質,又屬于人文科學的理論范疇,在科研、教學和培養人才方面,藝術學系與藝術院校便形成了自然的分工,并產生互補的關系,無疑對于我國藝術事業的發展將會起著積極的作用。”可以看出,張道一先生是將藝術學教育作為一間綜合的人文科學教育來對待的,這正是藝術學教育區別于專門的藝術門類單科教育之所在。我們以為,張道一先生的藝術學教育思想不僅具有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而且對于提倡美育或者說對于普遍意義上的藝術教育是具有一定作用的。

對于藝術學的研究和教育,張道一先生將其分作九個方面:藝術原理、中外藝術史、藝術美學、藝術評論、藝術分類學、比較藝術學、藝術文獻學、藝術教育學、民間藝術學,對這九個方面,張道一先生又作了進一步的詮釋。其中,藝術教育學包括藝術教育的意義與作用、藝術教育的整體結構,它可以分成兒個層次的藝術教育:學前兒童藝術教育,中小學藝術教育,普通大學藝術教育,高等和中等專門藝術教育,社會藝術教育。可以看出,普通大學藝術教育和社會藝術教育是張道一先生藝術教育思想更為寬泛的延伸,它進一步將藝術學教育從專門的藝術教育拓展到全社會的藝術教育,這也是藝術學教育作為一間綜合性人文學科的體現。另外,張道一先生還指出,在上述基礎上,藝術學將與多學科相結合,形成交叉的、邊緣的新學科,如中國藝術思維學、藝術文化學、藝術社會學、藝術心理學、藝術倫理學、宗教藝術學、藝術考古學、藝術經濟學、藝術市場學、工業藝術學、環境藝術學等,這些相關的學科也是藝術學研究和藝術學教育應該涉及的。

張道一先生的藝術學教育思想是具有綜合性和普遍意義的藝術教育,藝術學教育應著眼于中華民族的文化提高和社會主義的文化繁榮,要有更多的人參加。而且從藝術學理論研究來看,在各門類藝術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綜合的分析與研究,有助于認識藝術的共性、共同規律和共同特點,同時,也有助于對各門類藝術自身特點認識的深化。張道一先生在東南大學設立的我國當代第一個藝術學系可以說是他藝術學教育思想的實現和最好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