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民俗文化融匯交織論文

時間:2022-06-25 04:20:00

導語:剪紙民俗文化融匯交織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剪紙民俗文化融匯交織論文

摘要:剪紙藝術反映出中國的傳統思想和古老文化,文章淺析了剪紙藝術與民俗文化之問的聯系。

關鍵詞:剪紙:藝術;民俗文化

中華大地,流淌了五千年的文明血脈,華夏民俗,銘記著老祖先的生生不息,民間剪紙是民俗文化的載體,也是一種民間傳承的文化活動。

民俗是我們民族精神、道德傳統以及凝聚力的載體,剪紙是中國最古老民間習俗、最具特色的民間藝術之一,樸素的思想情感、悠久的、精湛的手工技藝都融入到薄薄的紙片上,靈巧的雙手,一剪一刻一琢磨,便幻化出千姿百態的美麗圖案,爭奇斗艷,異彩紛呈。代代傳承的剪紙藝術,反映出中國深邃的傳統思想和古老文化。

現在過新年,貼窗花仍是中國某些農村的重要民俗。因為較少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剪紙保留了大量古老風俗和文化。傳統的窗花所表現的內容主要有戲曲人物,花卉、草蟲魚獸,喜慶圖、門窗花飾、燈彩花、龍船花豐富多彩,百般變化,寓意多端,洋溢著歡快,健康和熱愛生活的情感,深為人們所喜聞樂見。民俗的某些觀念決定了剪紙的內容取向和表現形態,形成了民間剪紙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形式。

剪紙不只是為了記錄一種文化形態、一種充滿情感的美,更是為了見證與記載祖先賦予我們的歷史精神。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剪紙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一民俗藝術來自于民間,造福于民間,繁榮于民間。它在我們的生活中日漸被大家認可、喜歡并使用著,當一年又一年的隆重節日開始時,它為我們增添更多的節日氣氛和濃郁的喜氣,美麗的剪紙在節日里閃亮起來。

1民俗文化與剪紙藝術

民俗或風俗是創造于民間,流傳于民間的一種文化現象。據考證我國可以說是世界上較早使用“民俗”概念的國家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正開始用“民俗”這個詞,孔子曰:“移風易俗”。民間剪紙是民俗文化的載體,也是一種民間傳承的文化活動。它的大部分都是以民俗為基礎,與民俗活動有緊密的聯系。同時,它的內容與形式又充分反映民間風俗的各種事象,它與其他民間藝術,民間游藝,特別是民間習俗,都是密切地互相交織在一起的。

民間剪紙,題材來源于現實生活和傳統的民間文化,表達對美好生活的企盼、追求與向往,也表達對主人的祝福。民間剪紙圖案并不單是根據客觀自然形態來造型的,而是以寓意、聯想的形式來表達對美好事物的追求。這種寓意、聯想的形式或通過吉語諧意,或通過指物會意,或通過感情等手法,使圖案富于理想的幻覺,表達美好的愿望,以求奇幻想、愿望、趣味于圖案,喚起民俗感情上的共鳴。

剪紙就是這樣一種扎根民眾之間,與人民生活緊密關聯,為千家萬戶增色添喜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舉凡歲時節令、居住、服飾、誕生成年、婚葬、壽筵,都在剪紙中得到了反映。

以歲時節令為例。正月初一家家掛春幡、貼窗花;正月十五鬧花燈,燈上要貼剪紙;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擺放剪紙,表達懷祖之情;五月端午,剪貼“五毒”,以之避疫;七月初七姑娘們相聚一起,剪花樣、賽智慧;九月九重陽節,剪刻重陽旗,寓示步步登高;十月一日寒農節,晉北地區用五色紙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在門前或墳地焚燒,寄托生者對亡人的哀思。

2民間剪紙藝術的特點

(1)具有萬剪不斷的結構,力求構圖新穎化、線條流暢化、色彩明快化。

(2)帶有濃厚的歡樂和吉祥色彩,多用諧音和象征寓意手法表現,是典型的理想化創作方式。

(3)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吟詠著生命、民族繁衍和美好愿望的主題,具有豐富的教育意義。

(4)剪紙藝術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諧音寓意、諧音是民間圖案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它利用字的諧音,運用花鳥、魚蟲等圖案造型去表達美好的愿望。以求得吉祥。如“金玉滿堂”,將“金魚”諧音為“金玉”,圖中荷花、荷葉、水草的描繪象征荷塘,“堂”諧音為“塘”,“金玉滿堂”表示財富之鄉,以象征富貴常在。后來也有的把“金玉”稱為有才學的人,形容家族人才輩出。再如“喜上眉梢”圖案,也叫“喜鵲登梅”,喜鵲在民間被認為是一種吉祥的鳥,人們把喜鵲的到來作為報喜的象征,“梅”與眉梢的“眉”字諧音,喜鵲站立在梅枝上嗚叫,象征著喜事已到眼前。在民間圖案中諧音寓意的形式很多,如石榴、南瓜、蓮蓬的多子多福,鴛鴦、蝴蝶并蒂花卉的愛情永恒,喜鵲的報喜、牡丹的富貴、花生的長壽、和合二仙的友誼深厚、纏枝花卉的支脈蔓等等。諧音寓意的如青果、桔子的清清吉吉,白菜的青青白白,花瓶的平平安安,雙魚的年年有余,魚水交融,雄雞的吉祥,鹿(祿)的進仕,福字的長生不老等等。有些剪紙則直奔主題如麒麟送子、觀音送子、老壽公憤狀元及第等。這些喜聞樂見的題材一經纖纖細手的剪雕,便生機盎然,寓意深沉。剪紙的傳統紋樣離不開魚、雞(鳥)、花、瓜果、走獸,也離不開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主題紋樣有魚蓮紋、雞鳥紋、石榴牡丹紋、老鼠瓜果紋、葫蘆紋、獅虎紋、蟲草紋、娃娃紋、神話紋、故事紋、組字紋、農事紋、豬羊紋、器皿紋等等。

總之,剪紙藝術與民俗文化有著密不可分、難以割舍的聯系,它們是互相依托、互為表里、互相促進、融匯交織在一起的。

3民間剪紙的品種與民俗應用

3.1窗花

窗花是民間剪紙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大、最為普及的品種。其他剪紙品種都是在窗花基礎上的發展與延伸。南北各地農村在春節期間都要貼窗花,以此達到裝點環境、渲染氣氛的目的,并寄托著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的愿望。

窗花可分為單色窗花、彩色窗花和紙塑窗花3種。彩色窗花又有染色與襯色之分。染色窗花以河北豐寧、蔚縣所出最為著名。先刻后染,色澤明艷,光影效果極佳。襯色窗花以廣東佛山所產最為著名,用金箔紙或銀箔紙剪刻出主體紋樣,背襯各色彩紙,金碧輝煌、富麗典雅。這種做法叫做“銅襯料”。紙塑窗花以陜西渭南地區所作最有代表性。用各色彩紙剪拼形象,人物頭面用白布包裹棉花,再作彩繪、開臉,形成浮雕狀造型。

窗花的表現題材極其廣泛,戲劇人物、歷史傳說、花鳥蟲魚、山水風景、現實生活及吉祥圖案均可成為窗花的表現內容,可謂無所不有。其中又以寓意吉祥的窗花數量最大。

3.2裝飾剪紙

早在南北朝時期,已經出現了剪紙在室內裝飾中發揮作用的先河。經過千余年的傳承發展,裝飾剪紙的品類日漸豐繁,民間剪紙中的掛簽、頂棚花、炕圍花、灶頭花,均屬裝飾剪紙。

掛簽是貼在門楣上的剪紙,上沿貼牢,下面大部懸空,可隨風飄動。掛簽又叫“掛錢”、“掛千”、“過門箋”。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說:“掛千者,用吉祥語鐫于紅紙之上,長尺有颶,貼在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懸也。是物民戶多用之。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者,日小掛千,乃市肆所用也。”山東南部、江蘇北部的郯城、邳縣等地又有套色掛簽,俗稱“換堂于”。其法取五色彩紙剪刻成型,局部刻斷,各部分相互調換、鑲嵌,形成色彩絢爛的裝飾效果。

頂棚花是貼在天花板上的剪紙。中央是一張大型的團花剪紙,四角貼上角花。這種布局俗稱“四菜一湯”。民間新屋落成。新糊頂棚,以及過年過節、辦喜事等都要換貼頂棚花。

炕圍花是沿炕周圍貼在墻上的剪紙。炕圍花的作用不僅是裝飾墻面,還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以團花為主的對稱布局,造成了很強的向心力;完整的裝飾層次加強了室內祥和富足的氣氛,暗示著生活的理想。

3.3特種剪紙

特種剪紙是在窗花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純觀賞性剪紙,這種剪紙具有較單純的審美價值,做工精湛,風格高雅,經過裝裱或裟框,置于室內以供觀賞。

特種剪紙的文字造型極有興味,文字的筆畫都經過了美化處理,用各種花鳥蟲魚等圖形充任筆畫,匠心獨運。彩色臉譜也是在戲劇人物窗花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特種剪紙。臉譜造型極盡精妙,通常選取形式感強、色彩豐富的譜式,用彩色剪紙的方法制成專供觀賞的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