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舞蹈藝術價值思考論文

時間:2022-11-19 04:01:00

導語:西南民族舞蹈藝術價值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南民族舞蹈藝術價值思考論文

論文關鍵詞:動作特征;民族性;時代;感深人生活

內容提要:云南民族舞蹈創作,在經過了五十余年的發展歷程后,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面對跨人新世紀的云南舞蹈創作,筆者對其進行了歷史的回顧。本文將云南民族舞蹈發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并對各個歷史時間的創作特征加以分析后提出:觀眾對藝術審美的價值取向,決定了各個時期藝術創作的風格和特點。回顧之余,筆者還對云南民族舞蹈在新世紀的發展寄以希望,并根據各階段云南舞蹈創作的特點及風格,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議和想法。

倚在世紀門欄,回顧云南舞蹈創作的輝煌,抑制不住心中的欣喜,禁不住要為云南摯著的舞者喝彩,向大力支持云南民族舞蹈藝術事業發展的社會各界敬禮,也為熱愛云南民族舞蹈的各族群眾所感動。的確,建國50余年來的云南民族舞蹈,以其年輕稚幼的軀干,伴隨著共和國發展的步履,走過崎嶇的小路,越過縱橫的江河,已逐漸走向成熟。目前,她在國內、國際享有的良好聲譽,足以使每個云南舞蹈工作者引以為豪。

五十余年來,云南民族舞蹈創作,可以說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成功的。其間,雖然也曾受到過極左思潮的影響,使民族舞蹈的創作出現了相對停滯,全省舞臺上除了上演“樣板戲”外,就是反映階級斗爭題材的舞蹈節目。為了迎合當時政治上的需要,云南的舞蹈創作不得不違背藝術創作規律,選用那些格式化的舞蹈語匯(動作)來表演“階級斗爭”的題材內容,從而偏離了舞蹈創作的軌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云南舞蹈界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及其文藝思想的指引下,認真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使云南的舞蹈創作又重新煥發出活力,通過幾代人多年的共同努力,云南民族舞蹈創作終于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然而,歷史向前發展,是一個永恒不變的規律。新世紀的到來,又將預示著賦予文藝工作者創新的使命。云南民族舞蹈創作怎樣迎接新世紀對文藝的挑戰,譜寫出具有時代感的耀世篇章,成了云南舞蹈界眾水紛紜的話題。

舞蹈作品的民族性、時代性和動作風格,是舞蹈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命脈。分析、研究云南各個時期舞蹈創作的時代性、民族性,和反映作品內容的動作風格特色以及社會觀眾的審美價值取向,并運用科學的一般規律性來審視各個階段的舞蹈作品,將能幫助我們對這些作品的成功與不足作較為客觀的評價。

一、五十年云南舞蹈創作回顧

1、第一階段:1949年一1966年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徹底地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枷鎖中解放出來,獲得了新生。云南舞蹈工作者,懷著極大的愛國熱情,窮多年的心血,將流傳在民間的散樂歌舞,轉變為探索與表現生活體驗的創作表演形式。通過創作的舞蹈作品,表達了云南舞蹈界擁護共產黨的領導,謳歌、贊美新生活,民族大團結的美好愿望。這種將民間中自然傳承的歌舞形式轉變為藝術加工的表現形式,為云南舞蹈后來的發展和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此,云南的舞蹈創作和表演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嶄新局面,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建國10周年大慶的北京文藝會演中,云南選派的《小卜少》、《趕擺》、《白鵬鳥》、《龍舞》,《萬盞紅燈》等舞蹈作品,率先展現在首都舞臺上,獲得了成功,不僅一舉轟動北京,還被拍成電影在全國放映,首次讓全國人民了解到了神奇、優美的云南少數民族舞蹈。

2、第二階段,1978年一1988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經過了十年浩劫的云南舞蹈重新復蘇,舞蹈創作又煥發出了活力,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全體舞蹈界齊心努力,創作出了舞蹈《水》、《金孔雀》、《橄欖歌》、《銅鼓舞》、《老人家》、《景頗刀舞》、《打歌》、《木鼓舞》、《版納三色》,舞劇《召樹屯與楠木諾娜》等大批優秀作品,其中大部分節目在參加全國舞蹈會演和省內會演中分別榮獲一、二、三等獎。這一階段的云南舞蹈創作,主要是由云南第一代,第二代藝術家們,憑藉著多年深入生活的積累,懷著撥亂反正后對黨的感激所創作出的這些具有較高藝術水準,又倍受觀眾歡迎的舞蹈佳作。

3、第三階段,1988一2000年

這個階段,由于有了第二階段成功舞蹈作品的積累,適逢云南省各級政府的重視,舉辦各類大型藝術節和相關活動,進一步推動了云南舞蹈創作的繁榮與發展。僅舞蹈作品就有近千個,如《小伙?四弦?馬櫻花》、《他》、《看看》、《彈》、《高原女人》、《清清傣家水》等,還創作了《跳云南》、《阿低山好媽媽》、《愛的足跡》、《阿詩瑪》、《七鄉風彩》、《潑水節》、《卡瓦格博禮贊》、《啊?傈僳》、《鼓聲中的太陽》、《東方彩霞》、《烏蒙之路》、《云海豐碑》《2000一為人類環境有感而舞》、《怒江神韻》、《白石江》、《藍月亮》、《阿伍人》、《白龍泉》等四十余部舞劇、舞蹈詩、系列歌舞及各類大型歌舞晚會。這個階段的舞蹈作品,編導們不僅有深厚的生活做基礎,而且在不斷吸取國內外先進的編舞技法和經驗的同時,加強了理論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所以這一階段的舞蹈作品體現出了較深的文學含量,并具備了較強的時代性和觀賞性,如《愛的足跡》等。這在云南舞蹈創作史上,是一次質的飛躍,也是廣大舞蹈工作者長期實踐和積累所產生的效果,它標志著云南舞蹈創作已進人成熟期。

二、對五十年來云南舞蹈創作的分析

1、動作特征是第一階段云南舞蹈創作的主要特占.

云南第一代舞蹈工作者主要是由當時南下大軍宣傳隊和“邊縱”文工隊骨干組成,由于受當時歷史環境的制約,他們未能接受非常正規的專業訓練,所以當時的舞蹈創作,主要依靠藝術家們不斷地深人生活向民間學習。在與少數民族同吃同住同勞動的過程中,了解少數民族的思想感情、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然后他們將學習到的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素材轉變為經過藝術加工的表現形式。這個階段的舞蹈作品雖然沒有高超的編舞技法和高難技巧,也沒有包裝華麗的舞美、燈光及服裝設計,但舞蹈語匯(動作)樸實大方,自然流暢,符合了當時觀眾的審美價值取向。

在這些舞蹈中,典型性的舞蹈語匯(動作)是作品成功的主要因素。動作是舞蹈創作的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動作本身就具有了離開舞蹈作品形象而獨立存在的審美價值。因為,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許多民族的舞蹈動作的產生、形成,都具有一定的歷史性、特殊性、必然性和偶然性,許多動作都帶有本民族深層含意的指向。這是一般原始民間舞的普遍現象。我國現代著名詩人、學者、民主戰士聞一多先生對原始民間舞蹈的目的作了如下概括:“1、以綜合性的形態動員生命;2、以律動性的本質表現生命;3、以實用性的意義強調生命;4、以社會性的功能保障生命。(見聞一多《說舞》)。因此,可以說,舞蹈動作所表現的不是某一舞蹈作品的個性內容,而是同一類型的舞蹈形象普遍具有的形成美特征。這種相對獨立的形式美,標志著舞蹈的動作素材即使不進人編導的創作過程,也一樣具有自己的審美內容。在創作過程中,編導們根據作品的主題內容,運用符合主題內容的形式特征—造型性和節奏性,選擇典型的舞蹈動作加以組合、編排,最后形成舞臺藝術表現形式。也正是由于云南的舞蹈前輩們在堅持長期深人生活的過程中,將各民族民間典型的舞蹈動作加以提煉、加工,配以優美的旋律,并賦予新的主題內容,成為了載人史冊的舞蹈佳作。

2、運用舞蹈手段揭示本民族深層的文化內涵在這階段得到了突破

這個階段,全國各行各業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掀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云南舞蹈界也同其他行業一樣,回到了正常創作,表演的軌道。老藝術家們重新激起了創作的熱情,積極投人到新作品的創作活動中。

這個階段的舞蹈創作特點,除了保持第一階段的動作特征外,對民族舞蹈動作做了較大的發展和創新,如《版納三色》、《大地?母親》等。這些作品的產生,象征著云南舞蹈創作探索出了一條超越自我的藝術表現路子,一些手法成功的運用,甚至影響到省內外舞蹈創作的思路,同時奠定了下一階段云南舞蹈創作除保持民族特點濃郁的動作特征外,溶人了強化、發展民族典型動作的編舞技法,并獲得了成功。

3、用多種形式表現云南多元的民族文化是舞蹈創作在本階段的最佳表現

云南首屆民族藝術節,為云南舞蹈創作翻開了新的一頁。《跳云南》、《愛的足跡》、《鼓聲中的太陽》、《東方彩霞》等一批優秀舞蹈晚會顯示出了云南舞蹈創作深厚的創作資源和人才優勢,吸引了全國少數民族舞蹈理論研討會在昆明召開,云南民族舞蹈受到了海內外人士的加倍關注與呵護。云南舞蹈創作已不滿足于停留在小舞蹈作品上,開始邁出創作大型舞蹈的步伐,一時間,各種題材、體裁的大型舞蹈作品接踵而至,并進軍北京參加各類全國比賽,如《阿詩瑪》、《東方彩霞》、《潑水節》、《啊!傈僳》等,均取得優秀成績。《阿詩瑪》不僅獲得“五個一工程獎”的殊榮,還獲得了“二十世紀經典作品”的稱號。2000年本世紀末的最后一年,是云南舞蹈創作達到一個頂峰而載人史冊的一年。在這一年里,《啊!傈僳》在全國第二屆“荷花獎”舞劇、舞蹈詩比賽比賽中,捧回了“銀荷花杯”;《潑水節》在“中國第六屆藝術節”展演中,奪得了銀獎;《高原女人》、《他》、《清清傣家水》等一批作品,在全國第八屆少數民族“孔雀杯”中奪得了多枚金、銀獎牌;《七鄉風彩色》、《卡瓦格博贊禮》、《啊!傈僳》、《敲響銅鼓》等一批作品,分別獲得了“第三屆云南省文學獎勵基金獎”舞蹈類評獎一、二、三等獎;在去年十二月的“2000年云南新劇(節)目展演”中,《云海豐碑》、《烏蒙之路》、(2001一一為人類環境有感而舞)、《怒江神韻)等作品在會演中獲得一致好評,并獲獎。

這個階段云南的舞蹈創作,無論從選材、構思,還是編舞技法上,都具有了新的高度。云南的編導,在通過不斷學習和總結后,大膽創新,勇于實踐,用舞蹈形式揭示了各民族人民深層文化內涵和思想感情,如《卡瓦格博禮贊》的編導獨具匠心地用沉穩、端莊的中甸鍋莊、佛祖家鄉的東旺腳鈴、“將天地踏出鼓聲”的奔子欄踢踏以及塔城的熱巴舞,表現出傳說中居住在香格里拉的藏族人民深沉、厚重的性格和追求美的摯著;《啊!傈僳》則運用舞蹈語匯和造型,描繪出了生活在怒江兩岸陡峭懸崖上的傈僳族人民的生活畫面,通高黎貢山、怒江描述出了“東方第一大峽谷”偉岸的氣魄,刻畫出了“刀刃上的漢子”的性格,譜寫出了撼人心魄的“懸崖上的愛”的篇章,最后溶于“升騰的火海”之中;《云海豐碑》則是云南舞壇近年涌現出的反映現實題材的力作。作者條理分明地運用解放軍這條主線貫穿在幫助當地少數民族“驅障除瘟”,并用奉獻自己的犧牲,換來民族的新生,用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鐵犁”翻開了一個民族的新天地。用科學道理和鐵的事實,使砍頭刀再次舉起的時候,砍下的不再是人頭,而是代表愚昧、落后的人頭樁。

通過這些作品我們可以看出,編導們充分運用舞蹈語匯和造型,虛實結合的藝術夸張手法,刻劃出生動的人物性格,塑造了少數民族大山一般的性格。這一階段的云南舞蹈,使人從作品中看到了編舞技法和表現手段新穎,超越了傳統表現手法,又在情理之中。這階段許多舞蹈作品的編導,都不是外請的“高僧”,他們也不受許多框框條條的束縛,而是用自己對民族性格的理解,對作品內容的分析,大膽運用一些反傳統的手法來刻劃作品的人物形象。所以這階段的云南舞蹈創作,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有所發展。

三、對今后云南舞蹈創作的思考

通過對云南五十余年來舞蹈創作的回顧,我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但同時也應清醒地看到以往創作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并尋求解決,進一步提高創作水平,要認真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本人就此談點粗淺看法,以供同行商榷。

1,學習先進的編舞技法和經驗進行創作,應與云南自身的特點結合起來

通過對五十年來云南舞蹈創作的回顧,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云南的舞蹈創作之所以在各個時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與編導們牢牢把握作品的民族性和時代感是分不開的。但縱觀后期云南舞壇,由于部分編導曾到省外學習了一些編舞技法,一回到云南就認為可編創出云南少數民族舞蹈,盡管他自身對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及舞蹈語匯缺乏了解和認識,仍然將作品推上舞臺,并冠以某某民族舞蹈之名,使內行人一看,啼笑皆非。

要發展云南的舞蹈創作,借鑒外來好的經驗和技法是好的,但畢竟不能隨意地歪曲民族的藝術風格。因此,筆者認為年輕編導還是應多向前輩藝術家們學習,堅持深人生活,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道路,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既有民族性又有時代感的舞蹈精品。公務員之家

2、對新的藝術載體應先學習再運用

近年來,當北京提出了“舞蹈詩”這一載體后,云舞壇上,忽然間也“蹦出”了許多臺舞蹈詩,盡管有的作品是在有“舞蹈詩”之前就成形的作品,但作者依然將其冠以“舞蹈詩”之名。有的人甚至把舞蹈作品錯誤地理解為:不是“劇”就是“詩”。因此,我認為這些給作品強行冠名的人,應說首先將“舞蹈詩”的概念弄懂,再進行構思、選材、創作,否則這種行為不僅會將省內觀眾引人一個誤區,還會限制云南民族舞蹈創作的發展。

3、培養本地編導人才,繁榮本地文藝

在“建立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和“西部大開發”的旗幟下,云南全省文藝異常活躍,就連許多縣級文藝團隊也經常搞大型晚會,以配合當地的經濟開發,而大多數地區則又不具備藝術創作的能力。為此,云南舞蹈創作形成了一種現象:地州請省里的編導,省里請中央的編導,有的編導同時為幾家編創節目,以硬在作品的舞蹈語匯和表現手法上出現了驚人的雷同。這種現象應引起各有關人士重視,否則各地自己的編導總不能在鍛煉中成長起來,同時還可能使云南的舞蹈創作朝畸形方向發展。

重視培養本地區自己的編導,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因為自己地區的編導,他們長期生活在邊疆民族地區,經常性的下鄉演出,使他們經常接觸到當地少數民族,并能熟悉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了解他們的思想感情,如果平時重視將他們送去學習必須的文化和編導知識,那么他們就可以在為本地區舞蹈創作貢獻自己的力量。

目前,中國舞協提出了“擁抱新世紀,為新世紀服務”的口號,云南舞蹈界也應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客觀看待我們的不足,也只有這樣,才能在新世紀中,更充分地發揮舞蹈藝術的作用,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建立云南民族文化大省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