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文化保護與拓展
時間:2022-05-09 07:30:00
導語:古琴文化保護與拓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古琴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有三千余年的歷史,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歷史內涵,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愛不釋手的器物。歷史悠久的古琴文化,以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和人文品質,對傳統文化的形成、發展具有深刻影響。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新文化的興盛,古琴文化如今卻遭受到沖擊冷落。本文就古琴的傳承與發展的歷史概況進行研究和探討,結合古琴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現狀,分析存在的弊端和遇到的困難,探討解決古琴文化在傳承上后繼乏人、在發展中被新文化所阻礙等問題的方法對策。
關鍵詞:古琴文化;傳承;發展;問題;對策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傳統音樂文化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階段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必由之徑,古琴居其首位,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愛不釋手的器物。其特殊的身份使得琴樂在整個中國音樂結構中屬于具有高度文化屬性的一種音樂形式。古琴在三千多年的歷史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古琴文化,發展傳承至今。古琴文化是一個我國傳統社會音樂文化、禮制文化以及雜糅了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綜合體,“和雅”、“清淡”是琴樂標榜和追求的審美情趣,“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樂深遠意境的精髓所在。戰國時期的伯牙和子期二人有家喻戶曉的“《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一度成為千古流傳的美談佳話;“對牛彈琴”、“焚琴煮鶴”也一直被用來感嘆某人對琴的無知。西漢琴學家桓譚在他的琴論《新論•琴道》中說:“八音之中惟絲最密,而琴為之首……八音廣博,琴德最優,古者圣賢玩琴以養心。”從中可見,古琴以其極其獨特的音色和特有的文化功能一直處于中國傳統樂器之首的位置,自創制以來就古代文人的修身雅器。與其它傳統器樂藝術相比較,古琴文化不僅歷史悠久,并且在相關文獻、曲目積累、演奏技巧、樂學、律學、傳承方式、斫琴工藝及社會生活、歷史、哲學、文學等領域,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擬的豐富性。[1]隨著歷史、社會的發展變革,古琴文化汲取八方精華,其底蘊和內涵更加深厚,在傳承中發展,發展中傳承。更為可貴的是,古琴藝術于2003年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成為代表中國千年歷史文化悠悠歲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古琴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歷史概況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亦稱瑤琴、七弦琴、玉琴,古琴在孔子時期就已經十分盛行,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三千余年。據《史記》記載,早在堯舜時期就有了古琴的存在。20世紀初為區別西方樂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個“古”字,被稱作“古琴”。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古代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在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中居于首位。因為古琴文化獨特的風格和涉及廣泛領域的內涵的豐富性,它曾一度在中國古代文人文化中引領風騷。其歷史傳承流派之多和一度發展的興盛程度是大多數藝術文化都無可比擬的。古琴藝術中的琴史、琴律、記譜法、彈奏法、美學等方面早已形成獨立完整的體系,并被稱作“琴學”。琴學作為古琴文化的一部分,其內容精深博大,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國哲學、歷史、文學的鏡子。[2]
(一)古琴文化的歷史發展
最早關于古琴的記載出自《詩經》、《尚書》等古老文獻。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國風》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是兩千五百年前編輯成書的,古琴從產生、流行于古代人民生活之中并被作入詩中收入《詩經》,要經歷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由此可見比較符合歷史發展實際的說法是古琴有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尚書》載:“舜彈五弦之琴,歌南國之詩,而天下治。”可知古琴最初為五弦,周代時才有了七弦琴。直至后來的三國時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終于基本穩定,并一直流傳沿續到現在。[3]
春秋戰國時期,古琴的獨奏音樂已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能力,并受到許多文人圣賢的喜愛,其中孔子就十分酷愛彈琴。家喻戶曉的“《高山》《流水》覓知音”伯牙彈琴子期善聽的佳話也由古琴為媒介而產生,“知音”一詞也由此而來。當時就已經出現了有名的琴師,有衛國的師涓、晉國的師曠、鄭國的師文、魯國的師襄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飛》、《陽春》、《白雪》等,均已載入史冊并被彈奏至今。
漢、魏、六朝時期,古琴文化有了重大發展,除在《相和歌》、《清商樂》中作伴奏樂器外,還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現。如廣為人知的《廣陵散》、《大胡笳鳴》、《小胡笳鳴》等,反映出古琴作為器樂演奏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4]
隋唐時期,西域音樂盛行,古琴音樂的發展因此受到一定的抑制。但由于古琴譜的產生,不僅推動了當時古琴音樂的傳播,而且對后世古琴音樂的繼承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使中國古代音樂歷史進人了一個具有音響可循的時期。[5]唐代眾多詩人都為古琴寫下了大量不朽的詩篇,其中不乏李嶠、李頎、李白、韓愈、白居易、張祜、元稹等著名詩人。晚唐時期曹柔鑒創造了減字譜,即在文字譜字的基礎上對漢字譜字加以減筆而成的一種譜式,近似演奏符號,大大簡化了古琴譜的閱讀,方便了古琴的學習方法,他創造的簡字譜是后來一直沿用至今的古琴減字譜的早期形式。
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個文化高峰,同時也是古琴音樂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在宋代,許多文人士大夫階層都將古琴文化納入他們政治理想的一部分,將其看作“三代之治”的理想社會的影子。在積極實踐的基礎上,他們進一步探討與總結了古琴音樂的理論。無論是在音樂演奏的層面,還是文化構建的角度,宋人都作出了超越前代的成績,并且在宋人成果的基礎之上,后來明清之際琴學興盛的局面才得以形成。宋朝的古琴文化一方面出現懷舊的復古主義傾向,另一方面由于古琴在《相和歌》、《清商樂》演奏中的長期實踐,與民間音樂有著深遠的聯系,以及琴曲“楚漢舊聲”的歷史傳統,使古琴音樂在復古主義傾向中并沒有被湮沒,而是有起有伏曲折地發展著。[6]
明、清時期古琴文化基于宋代的成果和得益于印刷術的發展,出現興盛局面,大量琴譜得到便利的刊刻并流傳,目前見于記載的琴譜就有一百四十多種,而僅明代創作的琴曲就有三百多首。琴學一時興盛起來,古琴文化在這個時期得到了充足和全方位的發展,無論其音樂或文化的理論體系都更加完善。如明初琴家冷謙所作《琴聲十六法》,即是對古琴的美學思想、演奏技巧和藝術表現所提出的理論。[7]
(二)古琴文化的歷史傳承
古琴文化之所以存在了四千余年,離不開古往今來人們對古琴傳承作出的貢獻。歷史上古琴的傳承方式是多方面的,其中影響最深的有古琴流派傳承和斫琴工藝傳承。
1、古琴流派傳承
百家爭鳴,對于學術的發展能夠起到很強的推動作用。古琴文化自然也是如此。古琴文化本身就非常個性化,底蘊深厚,所以就會存在傳承風格派系的多元化。比如不同地域、不同師承的琴家的風格彼此都不相同;同一地域、同一師承的琴家的風格也是各有特點而不盡相同。所以不同的琴家針對同一曲目就會有不同的理解,于是形成不同的風格。所以在古琴領域中,也和其他學術領域一樣存在多種藝術觀點和演奏風格,從而存在著許多流派,其數量之多,也是大部分傳統音樂文化不可比擬的。這里所說的派別,是指依照共同的義理或風格而探討學習的不同的群體。琴家們各自遵循某些共同琴道觀點和風格,而形成一定的琴家群體,就是所謂琴派。同一琴派中的所謂共同特點,一般取決于地方色彩、師承淵源、本派所依據的傳譜、琴學觀點及基本演奏風格。[8]
漢朝南方有蜀山琴派,有名家司馬相如、楊雄、諸葛亮、姜維等人,晉初北方有竹林派,代表作是廣陵散。唐朝起,琴學流派就已見于著錄。如隋唐趙耶利所述:“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延,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時之俊。”北宋時,亦有京師、兩浙、江西等流派,并有著錄評價說:“京師過于剛勁,江南失于輕浮,惟兩浙質而不野,文而不史。”到了明朝,江、浙、閩派也有很大影響。如明朝劉珠所說:“習閩操者百無一二,習江操者十或三四,習浙操者十或六七。”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區劃分、命名,如虞山派以江蘇常熟為中心,廣陵派以江蘇揚州為中心。著名的琴派有:浙派、松江派、金陵派、吳派、中州派、閩派、嶺南派、川派、九嶷派、諸城派、廣陵派、虞山派、紹興派、梅庵派等。[9]
2、斫琴工藝傳承
古琴造型優美多樣,常見的為仲尼式、伏羲式、落霞式、連珠式、神農式、靈機式、蕉葉式等等。古琴的樣式主要是依據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長期演奏的振動和古琴木質、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種斷紋,如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裂斷、龜紋等。一般琴漆有斷紋是古琴年代久遠的標志。有斷紋的琴,音色十分透澈,外表美觀,所以更為名貴。通過代代相承,許多古琴成為傳世名琴,如綠綺、焦尾、春雷、冰清、太古遺音、大圣遺音、九霄環佩等。
在古琴文化傳承發展的歷史中,產生了精湛的斫琴工藝和造琴名家。如唐代造琴以四川雷氏家族及四川郭亮、江南張越為一代名家,而雷氏家族中以雷威的制琴技術最高。宋代的制琴名家很多,如北宋朱仁濟、馬希亮、馬希仁、僧仁智,南宋金洲、金公路、陳亨道等,末期尚有嚴樽、馬大夫、梅四言等人。[10]宋代時期制琴刻年款者較少,亦有很多落唐款的仿作。元人朱致遠、明人張敬修是元明時期的造琴名家,也不少傳世之作。明代時期藩王潞王監造的琴有200多張,但佳者極少。古人造琴的經驗收錄在一些琴書中,最早是北宋時期的造琴法。一種見于《太音大全集》(1413年以前刊),一種見于《琴苑要錄》(宋人編,明代抄本)。明代《風宣玄品》(1539年刊)等都收有系統的造琴法。[11]有的古琴琴腔內或琴背上刻有制作者或監造者的姓名以及年代,更有許多優良的琴琴背上被刻上詩詞,并根據琴的特點、造型和作者的意愿命名。
(三)古琴文化的歷史特點
中國古琴音樂文化最大的特點是與中國的哲學思想、審美思想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具有重視生命享受這一精神特質。它吸收了我國儒學、道學兩大支脈的哲學思想。在中國眾多的傳統文化中,古琴文化應當說是儒道兩家在音樂中體現的集大成者。
古琴文化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溫柔敦厚和道家順應自然、大音希聲、清微淡遠等思想的影響。傳統琴曲主要用五正音,即五聲音階,這可以說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古琴音樂上的落實,而琴樂清虛淡靜的風格和天人合一的意境則主要為道家思想的反映。[12]古琴由于其樂器的形制、音色、樂曲題材、內涵、結構等因素,其音樂風格是傾向靜態的、簡單的、含蓄的、古淡的、陰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這也是古琴最適宜于夜深人靜、凈水湖畔彈奏,因為這樣的環境最能與古琴音樂的風格和其所追求的意境配合,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由此可見整個古琴音樂藝術被稱為“琴道”,這兩個詞恰到好處,對古琴的欣賞和認識是需要從其深度的文化底蘊中挖掘出精神內涵,追求“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意境,而不是單一從琴樂的曲調理解。這些主要應表現在對古琴音樂題材的選擇、精神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規范等各方面代表琴樂的理想風格和審美標準上。
二、古琴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現狀及問題
中國古琴文化在歷史上一度繁盛,派系興旺,名家云集,但是古琴文化作為一個儒家和道家等哲學的集大成者,是中國封建文化興盛的代表性文化。如今隨著我國政治和經濟的發展,全球化程度的進一步加深,中國不僅在經濟上向世界敞開了窗口,而且在精神領域和文化生活方面也積極開展了對外交流活動,而且這種交流正在不斷加強和擴大。西方文化逐漸地與中國文化融合,并且掀起中國大眾追捧的熱潮,中國的文化發展逐漸多元化,“強調意識形態”的主流文化、“強調藝術性”的專業性精英文化以及“小資”情調的都市文化類型外,更形成為廣大社會各階層都接受的娛樂性“通俗音樂”文化。當代由于現代工業文明的影響,涌現出一種娛樂性“通俗音樂”文化。這種“通俗音樂”是以現代工業文明為基礎的一種世俗文化現象,具有鮮明的商業屬性,迎合了大眾的文化消費心理。[13]中國古琴文化的現狀也由此面臨嚴峻的沖擊和考驗。
(一)近現代古琴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走向
自封建統治推翻后,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了中國后,一時間人們忙于接受新鮮而完全不同的文化,古琴文化作為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逐漸成為“舊的文化”,遭受到了冷落。加上后來中國社會的變革與動蕩更讓多數人們疲于解決生存問題而早已將精神食糧的補充拋之腦后。古琴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逐漸走上下坡路。
十年讓古琴文化受到了最嚴重的打擊,以至于往后的幾十年里直至九十年代,古琴文化一直處于最低谷。一些古琴名家被批斗,傳世的名琴被損毀,大量珍貴的傳世琴譜付之一炬,導致一時間沒有人敢學習古琴,而往后也沒有人教授古琴,古琴文化的發展始終徘徊在低谷,古琴文化的傳承在此期間出現了嚴重的斷層。
由于一些古琴傳人和音樂人士的努力和拯救,九十年代末至今,古琴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開始有所轉機。古琴名家傳人逐漸受人關注,在全國各地乃至國外的演出,更是向人們宣傳了古琴文化,許多琴館興起,招收學生學習古琴和古琴文化。古琴文化又開始出現升溫向上的趨勢。
(二)近現代古琴文化傳承和發展取得的成果
1977年8月,美國發射的“旅行者”2號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張可以循環播放的鍍金唱片,從全球選出人類代表性藝術,其中收錄了著名古琴大師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長達七分鐘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國音樂。這首曾經由春秋時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彈奏而與鐘子期結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帶著探尋地球以外天體“人類”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尋求新的“知音”。
1999年著名古琴演奏家龔一在維也納金色大廳首次奏響了古琴,為古琴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貢獻。
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的古琴藝術名列其中。
2008年8月8日,龔一弟子陳雷激將古琴奏響在奧運會開幕式的第一章,讓世界人民將目光聚焦在了古琴上。
如今眾多琴館已經在北京、上海、南京、昆明等城市興起。
(三)古琴文化傳承和發展存在的問題
古琴文化的現狀一直令許多人擔憂,古琴文化在很長的時間里一直遭受冷落,逐漸成為“邊緣文化”。很多人擔心古琴文化再不挽救,就會消亡。至今為止,古琴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一直存在著許多問題,阻礙著古琴文化的前進。
1.古琴文化大眾化程度低
古琴音樂自古就是高雅音樂,通常都是在宮廷、貴族和士大夫階層廣受歡迎,古人亦說古琴“難學、易忘、不中聽”,“琴到無人聽時工”,“不中聽”、“無人聽”。因為古琴音樂風格屬于淡靜、虛靜、深靜、幽靜、恬靜等等靜態的美,并且蘊含深刻的哲學思想,所以更加需要深刻感悟。[14]如今人們在這個現代化的社會中,接受傳統文化熏陶就已經十分少了,對于古琴文化這樣一個處于“邊緣文化”的舊文化,更是不甚了解。根據對各類人群的調查,76.9%的人完全不知道古琴為何物,形狀如何,何等聲音,怎樣彈奏,還有很多人將古琴與古箏混淆,更不要提了解古琴蘊含的四千年中國歷史和文化,由此可見古琴的大眾知曉度是如何低。余下知道古琴的人群,81.4%的人認為古琴“聽不懂”,不好聽。古琴文化大眾化問題嚴重影響了古琴文化的發展。
2.古琴文化專業人才缺失,教育混亂
古琴文化傳承的腳步雖然依舊在前進,但是古琴文化的傳承早已出現了斷層現象,傳承的隊伍早已稀稀落落。目前各琴派的傳人寥寥無幾,并且都年歲已高。目前我國音樂演出團體中,真正專職古琴獨奏的只有少數,再加上從事其它職能(如聲樂、中阮、低提、理論等)兼搞古琴的也不超過十人。其余的琴人大部分都有其它職業,有的是教師,有的是工人,有的是國家公務員,有的是商人。這里面最具專業性的要數音樂院校中從事古琴教學和研究的人。但即便是這類人,他們大部分也是在從事其它工作之余附帶地搞搞古琴的。
全國各地每年都有音樂考級,許多樂器都是考場爆滿,而古琴考場卻少有人光顧,教育部頒發承認的古琴考官全國只有十二名。據調查,62.6%想讓孩子學古琴的家長無法找到專業的古琴老師。部分琴行里有可以教授古琴課的老師,卻也只是會彈幾個曲子,懂得基本指法和識譜,更不用提傳授古琴的歷史文化內涵。古琴嚴重缺少正規的教學基地和機構,目前只有一些城市有一些古琴傳承人和弟子開設的古琴館。
3、古琴文化缺少大眾傳播的力量
古琴文化在發展,一些古琴藝術家和琴人都在為古琴文化的發展做出著努力,他們常常舉行雅集、演奏會等等,希望對古琴文化起到宣傳的作用。但是雅集和演奏會大多只是起到了琴人們自己之間的自娛作用,宣傳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古琴文化缺少依靠這個時代人們對許多知識文化信息獲取最快最全的媒介,即大眾傳播。無論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網絡,都很少出現對古琴文化的傳播,偶爾有電視劇或電影里出現了古琴的聲音,卻因為一些導演和道具人員對古琴的一無所知,配上的道具卻是古箏,或是道具是古琴,配樂卻是古箏的情況也十分多見。由于古琴文化缺少這些傳播的力量,人們才對古琴文化有許多不解或誤解,這深深影響了古琴文化的發展。
4、古琴文化發展缺乏延展性
如今對古琴文化傳承和發展問題爭議頗多的是古琴文化是否應該向前延伸,與現代音樂和文化結合,創新發展。如今古琴傳承人和琴人們所彈奏和傳授的琴曲都是千年百年傳承的古曲,新的琴曲創作也十分少。古琴文化的特殊性使得古琴沒有像其他民族樂器那樣走上新的創作之路甚至與現代、西洋音樂結合。古琴文化一直是典型的傳統文化,如何與現代文化相互結合,這是一個很專業甚至很矛盾的問題,如果與現代文化相結合,是否會影響甚至破壞原有的傳承了千年的古琴文化的傳統,比如古琴中的“琴聲十六法”,即十六個審美范疇作為琴樂的審美和表演依據,以及“二十四況”為對琴樂內在意境和外在風格、審美價值與標準之要求,為古琴文化所提出的審美準則,更不提“六忌七不彈”這樣的撫琴規矩,正是這些古琴文化的傳統讓古琴文化一直保持著“中正和平”、“清微淡遠”的特色,一旦影響,古琴文化是否會發展成一個不倫不類的文化也是需要考慮的。
三、影響古琴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因素
古琴文化面臨著許多的困難和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古琴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甚至威脅到了古琴文化的生存。
(一)中國音樂文化主體的錯位導致古琴文化的缺失
隨著西方音樂文化的大量移入,我國許多音樂人接受并采納了西方音樂的審美標準,很快將中國音樂定位到單音音樂的階段,由此決定了中國音樂將由西方音樂來指導,一切的音響行為、審美思維均按西方音樂文化標準來評判。于是中國音樂很快就丟掉了自身原有的民族特質,在中國音樂界便出現了“凡是西方的就是新的、今天的、現代的,凡是中國傳統的就是舊的、昨天的、古代的”現象,“音樂”成了西洋音樂的專用名詞。為何西方音樂從傳入到今天會如此快速而又廣泛地影響著中國音樂文化,因為作為主體的中國音樂文化,沒能公正公平地與西方音樂文化進行比較,而盲目地被納入西方音樂文化的框架,使得中國音樂文化的主體地位錯位了,甚至是喪失了。于是古琴文化在這種大背景之下,又沒有創新和延展的能力,于是逐漸被排擠到了“邊緣文化”的位置。
(二)現代音樂教育導致古琴文化傳承人才流失
在現代音樂教育中,音樂審美評判標準是西方的,而古琴文化,在現代音樂教育講臺上的傳承幾乎已斷裂。現代音樂教育基本以西方音樂為主,無論從教授方式和教學內容包括教材都是圍繞西方音樂文化,課堂上一成不變的,是鋼琴和五線譜,老師的美聲唱法,西洋樂理知識,學生在課堂上被灌輸大量西方音樂文化,同時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正在現代音樂教育的課堂上萎縮,古琴文化就更難在現代音樂教育中有任何立足。在對南京一部分學生的調查中,57%的學生表示不喜歡民族音樂,38%的學生仍然無法將一些民族樂器的名字與樂器對號入座,79%的人認為古琴和古箏是同一樂器。這是古琴文化乃至傳統音樂文化在教育上的失敗例證。在現代音樂教育中,培養出的音樂人才大多是現代音樂專業人才。音樂教育對古琴文化的忽視造成絕大數學生無從了解古琴文化,現代音樂教育中的審美評判標準的西方化,也使大量學生喪失了對古琴文化的興趣,這些都導致了古琴文化流失了大批的人才。
(三)社會的變革和發展造成古琴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衰落
中國社會經歷了多次變革和發展,對古琴文化傳承與發展產生了關鍵影響的兩次社會大變革是推翻了封建制度的辛亥革命和。
其中,第一次革命推翻了封建社會,直接導致了宮廷音樂的消亡,西方音樂的大量傳入和西方式音樂教育體制的建立又直接導致現代專業音樂的出現。古琴文化作為宮廷音樂人文音樂的典型代表,未能避免這一重大的音樂文化變遷,但是這次變遷在當時基本上還沒有觸動屬于音樂文化基層領域的民間傳統,所以古琴文化仍然留有在民間存活的余地。
在后來的中,古琴文化依舊難逃厄運。大規模破壞了傳統文化,專業音樂以院校音樂教育為基礎,以歌頌社會主義為其主導,以西方古典音樂為模板,西方模式加中國音調的新創作統治樂壇。古琴文化作為集大成的封建文化,遭遇了慘痛的破壞和批斗,大量樂譜、名琴被損毀。這使得古琴文化傳承出現斷層,發展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除了這兩次革命對古琴文化產生巨大影響外,改革開放、全球一體化等等社會經濟變革都對古琴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間接產生了影響。這些變革使古琴文化傳承和發展遇到空前的困難,古琴文化一度遭受衰落。
(四)古琴文化獨特性不利于自身發展
中國古琴文化是最具有思想性、藝術性的文人音樂文化,它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審美思想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它是以儒家“樂教”與道家“道學”為首出的音樂教育思想,講究“中正平和”的大雅之音,強調“溫柔敦厚”的高雅之風,主要培養人的文化底蘊和氣質,重視人品教育,提高“大音希聲”與“物我兩忘”的音樂審美情趣。從先秦開始,它就從屬于“藝”的范疇,而當這種“藝”更多地與精神愉悅、人生解悟聯系在一起時,就具有了審美意義。古琴也就成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領軍之器,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音樂體系。中國的古琴音樂文化體系是按照“琴器一琴藝一琴學一琴道”的軌跡發展的,中國古琴文化由“器”逐步歸結到了文化的“道”的路途上。因此,便形成了中國古琴音樂文化的獨特體系。正是如此獨特性,使古琴文化成為傳統音樂文化中最高境界的文化,而曾一度處于最高地位。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審美觀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作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之首的古琴文化,已進入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時期。古琴音樂文化也隨之出現了令人擔憂的現象。它的獨特性無法迎合現代的大眾審美情趣,并且正因為這樣的獨特性,使其很難像其他民族音樂那樣去創新或者與現代文化結合,這是牽絆住古琴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古琴文化的傳承人和名家也多忙于翻寫大量琴譜,以及努力于古琴文化的最基本的發展,并沒有時間和精力用于古琴的新創作上,同時,考慮到古琴文化的特殊性,也在爭議著隨大流創新和與現代文化結合是否會破壞古琴文化幾千年的傳統獨特性,是否會給古琴文化帶來負面影響。如果無法迎合大眾審美,古琴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將停滯不前。
四、古琴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對策
如今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提高,但是各方面的壓力卻隨之而來,大多數人生活在一個浮躁、不安的情緒環境中,精神思想得不到充實。在這樣的精神環境下,會影響人們創建“和諧”社會。古琴文化被賦予著儒學“樂教”思想的重要使命,古琴音樂具有教化人心、導正人品的功能,它扮演著使人明辨是非善惡及人心定志的角色,儒學的“樂教”是以德安政、以道德教化為主,是一種有意識的教化行為,從而使人的言行舉止符合“仁義禮智信”的行為規范,對人的心志加以熏陶,使人性逐步受到感化,趨于和諧淳美,它蘊涵了以樂成教的人文精神,這就是儒家“樂教“思想的核心。如果能使古琴文化再度發展,古琴文化將對人們精神層面的提升做出很大的貢獻。我從理論和現實的層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討論,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大古琴文化傳播力度,進行多層綜合傳播
古琴文化的大眾化程度低,不為人所知和人們對其的誤解大多是傳播不力造成的。當今社會人們認知事物早已不僅是從教育中,更多的是從大眾傳播的媒介中得到的,比如報刊、廣播、電視、網絡都是人們每天必定關注的。為古琴文化的當代傳播,應該善于綜合利用這些“電子傳播媒介”,以進行“多層綜合”傳播。而所謂“多層綜合傳播”是指在音樂傳播活動中,音樂創作者或唱奏者所共同協作而成的樂音音響符號信息,可以通過口語媒介的人際傳播、或各種電子媒介的大眾傳播。同時進行多層次、多渠道的立體化傳播。以一次古琴演奏會傳播活動為例,在演奏會的現場,古琴演奏家與聽眾之間的傳播,能夠及時反饋;演奏家向觀眾講述自己所彈奏的名琴來歷,琴曲意義表達梗概,是一種“口語媒介傳播”性質的、“近距離、面對面”的人際傳播。與此同時,這次演奏會的音樂信息.也可以加工成音響音像制品,或由廣播電臺、電視臺采錄編輯制作成專題節目,甚至通過電臺、電視臺或網絡進行同步現場直播。
由此可見,這種“多層綜合”傳播,是一種綜合歷史上多種傳播模式的現代傳播形式。它的傳播速度之快、傳播空間時間之廣、影響力之巨大都達到了新的歷史高度。[15]從而將古琴文化的傳播推向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二)多渠道培養古琴文化人才
人才是古琴文化能傳承并且發展下去的關鍵,必須多渠道積極培養人才。
1.大力實施古琴進校園工作,普及推廣古琴文化
校園是古琴文化的觀眾和后備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可以大力度地將古琴文化引進校園當中,先從藝術音樂學院開始,在校園內舉行演奏會,通過老師對學生的宣傳、海報宣傳等等,推廣古琴在校園中的知名度,在校園內發展人才的挖掘和培訓,可建立古琴社團,與古詩詞社、書法美術社團、戲曲社團相互交流。
2.多渠道多形式培訓古琴人才
研究出臺相關政策措施,鼓勵社會和個人創辦琴館,在琴館中開辦培訓班和講堂;鼓勵藝術學校開辦古琴專業;鼓勵古琴文化團體自行招生培訓,利用自身優勢培養古琴人才;鼓勵相關學校和老師利用寒暑假舉辦古琴興趣班;逐步創造條件,籌建全國性的古琴培訓學校。
3.建立各派古琴基地
目前古琴各派分布在全國各地,虞山派以江蘇常熟為中心,廣陵派以江蘇揚州為中心,吳越地區先后還有:松江派、金陵派、吳派等;其他地區有:中州派,閩派、嶺南派、川派、九嶷派、諸城派等等,我國應當為這些琴派分別建立古琴基地,展示古琴文化,培養古琴的專業傳承人才,并且能引進古琴人才進基地工作,使古琴人才不再為了彈琴沒有經濟來源而放棄古琴而從事其他行業,還可引進對古琴愛好的文化管理人才,同時這些人才可以在基地中幫助各琴派進行琴曲打譜、古琴文獻的整理,以及琴學研究工作。
(三)古琴文化應迎合時代,多層融合和創新
古琴文化由于其特殊性和發展的不到位,傳承人才少,于是延伸性十分小,很難創新,也鮮有創作。古琴的歷史傳統就是以發展為基礎,最突出的發展就是創作。但如今琴界中無論在琴學理論還是在琴曲創作上,大都抱有“背靠大樹好乘涼”的心理。
古琴文化要想發展,不能滿足于成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精英文化類型中的“陽春白雪”,而與其它文化類型對立起來,僅靠學者的社會責任感和政府的財政支援來被“原汁原味”的保存、守護和研究,而應該迎合時代以進行多層融合和創新。作為一個高雅的傳統文化,在進行傳播和“現代闡釋”時,古琴文化不應僅以完整的作品或樂種等藝術形式進入到傳播活動過程中,而是被解構成各種不同形態的特定元素,如審美風格層面的“中和”、“大音希聲”、“含蓄”之美;音樂形態上的“音無定高”、“節無定拍”、以“五聲”為骨干的調式、線性橫向流動的織體以及千姿百態的色彩性旋律等;另有音色上“個性化”的取向、“吟、揉、退復”的演奏手法等等這些被解構出來的負載傳統音樂文化風格神韻的“元素”,作為古琴文化的特性,同時在這個基礎上融合各方面文化,加以創新。在整理琴曲打譜的同時,創作新曲,融入現代氣息和元素。還可將古琴文化與其它文化一同推廣,例如琴道與茶藝相互融合,與歌合為“琴歌”,還可以成為瑜伽音樂。
(四)古琴文化應當產業化
傳統音樂文化發展、變革的“當代”,是一個工業現代化、經濟市場化的時期。在這一歷史進程當中。音樂文化與其它文化事業一樣,告別了緩慢的小農經濟式的社會經濟基礎和音樂生產規模,進人到龐大的、基于現代工業文明的社會化大生產時期。音樂文化發展成為一種文化工業。另一方面,音樂的商品價值也急速膨脹.音樂文化事業開始成為蘊含無限商機的“市場”。這種“市場”形成的基礎就是人們的文化消費心理和需求。因此,與西方的一些工業發達國家相似,在這樣一個時期中,隨著現代傳媒迅速發展的刺激,眾多從事音樂商品生產的企業、公司也應運而生。音樂商品生產已成為了一個熱門的文化產業。[16]
在這種背景下,古琴文化也不能再僅靠師徒單傳、口傳心授等傳統的傳承、傳播方式,而也應該與“現代化、產業化”的時代特點相適應。譬如琴人間舉辦的“雅集”,即互相交流的琴會,以及各名家舉辦的古琴演奏會,可以考慮結合現代傳媒技術進行培訓傳藝、錄音錄像、制作光盤、出版教材等。既保留“原汁原味”,又使新一代青少年易于接受、便于傳播。又如在有的地方可以結合旅游文化產業,可以讓琴人泛舟湖面,或者園林中撫琴,吸引游人甚至制成音像制品作為一種旅游文化的紀念商品等等。由此可見,古琴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可以按照市場運作的模式,進行“市場化”的統籌、策劃、編選、表演、制作、推銷等系列生產,走“產業化”傳播、發展的道路。在社會音樂生活發展成群體性、生產性、消費性的今天,只有走“產業化”的道路,才能更有利于古琴文化傳承和發展,能夠結合時代的特點,生生不息的向后世傳遞。
結語
隨著中國在世界上被關注的程度越來越高,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在逐漸加深,古琴文化作為一直對中國思想精神文化有著深遠影響的集大成者,以及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這種大背景下,其傳承和發展面臨著機遇和挑戰。筆者從古琴文化的歷史發展和現狀來分析古琴文化傳承和發展所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論述了影響古琴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原因,通過這些研究,筆者更深刻地認識到,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互動的、統一的關系。沒有傳承,發展無法取得進步,沒有發展,古琴文化也無法得到傳承,最終走向消亡。古琴文化已經受到重大打擊,并遭受冷落成為邊緣文化,繼續傳承和發展刻不容緩,我們更應該結合時代的特點,綜合運用現當代的多種傳播媒介和傳播手段來加強古琴文化的推廣和傳播,大力培養古琴文化的人才來推動古琴文化的傳承,融合多方面文化元素和創作創新來加快古琴的發展,將古琴文化推向產業化,從而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重新煥發青春、走向世界,成為新世紀中華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脊梁。
參考文獻:
[1]易存國.中國古琴藝術[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2]李美燕.琴道與美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3]劉芳.淺析道家思想對古琴藝術的影響[J].科技創新導報,2008(2).
[4]張計.論古琴音樂文化對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的作用[J].學術交流,2007(9).
[5]苗建華.古琴美學中的儒道佛思想[J].音樂研究,2002(5).
[6]葉明媚.靜遠淡意趣盎然——古琴音樂的空間美感[J].中國音樂,1988(4).
[7]胡文勝.中國古琴音樂的浪漫風格[J].音樂探索,1990(2).
[8]龔一.關于古琴音樂的社會定位[J].人民音樂,2001(2).
[9]章華英.古琴音樂與東方哲學[J].中國音樂,1991(3).
[10]王永昌.淺談古琴音樂的審美價值[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0(4).
[11]彭巖.對古琴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思考[J].中國音樂學,2009(2).
[12]馮光鈺.古琴音樂二章[J].音樂探索,1995(3).
[13]張雅琳.中國傳統琴道的精神文化底蘊[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5(7).
[14]馮光鈺.古琴音樂與現代文化[J].人民音樂,1995(11).
[15]RichardGunde.CultureandCustomsofChina[M].London:GreenWoodsPress,2002.
[16]AlanRThrasher.TheSociologyofChineseMusic:AnIntroduction.[M].Texas:TheUniversityofTexasPress,1981.
- 上一篇:小議歐美音樂的幾種特色
- 下一篇:試論現代民樂的優勢與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