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報社記者的采訪藝術

時間:2022-07-12 03:00:17

導語:談報社記者的采訪藝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報社記者的采訪藝術

柴靜也因此作出了著名的深度報道《失卻的光明》,可見換位思考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和力量。2.換位思考有利于增強報道的客觀公正性《邁阿密先驅報》前總編輯大衛•勞倫斯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認為每一個新聞記者都應該設身處地地站在被采訪者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把自己視為報道中的當事人,這是增加報道客觀公正性的極好、極有效的方法”。勞倫斯的這句話在當今社會人們角色多重、利益多元的時代更顯得尤為重要,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對被采訪者多一份理解和尊重,多站在新聞報道當事人的立場去看待問題,或許會使讀者、當事人和記者都少一些過激的言行,多幾分寬容與平和。3.換位思考有助于增加報道的貼近性換位思考有助于尋找新聞的形象視角,有助于增加報道的貼近性,在這里我們以農村報道為例,當前很多農村報道都過于模式化,或是以居高臨下的說教面孔出現,令讀者望而生厭,而記者對觀察新聞事件的角度進行換位思考,則可以有效改善這種狀況,增加報道的貼近性、鮮活性和生動性,廣西日報從2001年1月推出的專欄《城鄉新事》中有關農村的報道則很好地踐行了這一點,在這些農村報道之中,記者緊抓受眾的關注點和興趣點,重點展現了農村發生的新變化,取得新成就最顯著、最突出的那一部分,從中找出最佳形象視角,結果報道出來深受廣大讀者和群眾的歡迎,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效,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新聞記者站在群眾的視角去報道和剖析問題。

一個出色的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必定懂得換位思考,必定具備很好的新聞素質,具體來講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記者要具備高尚的個人道德素質和新聞職業素養,記者作為社會的一員,首先要遵循社會最基本的倫理道德規范,其次要遵守新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規范,這是開展實施換位思考采訪的前提和保障,試想一下,如果一個記者沒有最基本的個人道德底線,沒有新聞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又怎么能真正站在新聞當事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正如《華夏時報》記者在欺騙遇難者同學而挖掘“獨家新聞”的時候可能不會思考,假如自己是遇難者的同學,當不幸的消息傳來時會有什么樣的感受,新聞記者通過這種不擇手段的行為來博取“收視率”或“發行量”的現象,不僅會帶來惡劣的社會影響,還使得受眾對報刊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其次報刊記者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要有足夠的正義感和勇氣,眾所周知,規章制度的約束力只占很少一部分,記者要真正站在新聞當事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更多的還是要依靠記者本身的正義感、善良及勇氣等,這是一種很本心的東西,也是一個真正優秀的記者必備的素質,去災難現場進行采訪報道,美女記者沒有冷眼旁觀,而是沖上去給落水女孩做人工呼吸,在這一過程中,記者或許沒有時間進行換位思考,驅動她作出這一舉動的是個人的道德感和善良,這是新聞道德規范所達不到的約束效果。

從以上內容的論述中我們可知,在報刊新聞報道的過程中,記者要真正做到換位思考采訪并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素質和能力,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記者秉持新聞人的道德感和責任心,對新聞當事人多一份理解和尊重,就一定可以收獲意想不到的采訪效果。

本文作者:劉大泳工作單位: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