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環境與人物造型淺議

時間:2022-07-29 03:29:07

導語:舞臺環境與人物造型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舞臺環境與人物造型淺議

1舞臺環境設計概述

1.1舞臺劇內部環境設計

我們先來重溫《雷雨》的序幕:一間寬大的客廳。冬天,下午三點鐘,在某教堂附設醫院內。屋中是兩扇棕色的門,通外面;門身很笨重,上面雕著半西洋化的舊花紋,門前垂著滿是斑點、褪色的厚帷幔,深紫色的;織成的圖案已經脫了線,中間有一塊已經破了一個洞。門面的漆已經蝕了去,金黃的銅門鈕放著暗澀的光,配起那高而寬沒有黃花紋的灰門框,和門上凹凸不平,古式的西洋木飾。左邊也開一道門,較中間的還華麗,顏色更深老;……門上脫落、殘蝕的輪廓同漆飾都很明顯。靠中間門的右面,墻凹進去如一個神像的壁龕,凹進去的空隙是棱角形的,劃著半圓。這樣的室內環境,處處透露著即將出場人物的“前史”,引領觀眾進入戲劇規定的情境。舞臺劇的內部環境,在戲劇人物上場之前,已經營造出故事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的當前處境。正是在這樣的內部環境之中,發生了一對老夫妻的重逢。

1.2舞臺劇視覺環境設計

觀眾既然是來“看戲”,舞臺上的視覺環境設計就是首當其沖的因素。在《雷雨》的序幕中:墻的顏色是深褐,年久失修,暗得褪了色。屋內所有的陳設都很富麗,但現在都呈現著衰敗的景象。陳設,空空地,只懸著一個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衰敗的景象”中“還有一些生氣”,這就是本場戲的視覺環境所要傳達給觀眾的。演員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中登場的。畫軸、紫檀、黃銅、壁龕、燭臺……顯示出這個家庭曾經富足的身世。油畫、玻璃、沙發、站燈、地毯……說明主人公曾經的西洋背景。這樣的舞臺劇視覺環境,有種“先入為主”的作用,有些觀眾甚至能夠預感到將有何等人物上場,他們將會演出何等故事。舞臺劇的視覺環境設計,對于演出的成功,具有先決性的重要意義。

1.3舞臺劇聽覺環境設計

舞臺劇演出過程中,除了視覺環境之外,還有聽覺環境,兩者相得益彰。普通觀眾感受到的是視聽綜合效果,而受過專業訓練的觀眾能夠分別感受視覺環境和聽覺環境。例如《雷雨》的序幕,開幕時,外面遠處有鐘聲。教堂內合唱頌主歌同大風琴聲,最好是Bach:HighMassinBMinorBenedictusquivenaitDominoNomin———屋內靜寂無人。這樣的聽覺環境與上文所述的視覺環境密切配合,營造出人物上場所需要的喜劇氛圍。許多學者指出:在話劇《雷雨》中,其實還有一個人物,那就是“雷雨”。它在許多時刻起到推動情節進展的重要作用。例如魯媽與女兒的一段對話中,雷聲就不斷“發言”,用它那富有威力的“臺詞”,介入到戲劇矛盾之中。從“遠處隱雷”到“雷聲轟地滾過去”再到“雷聲大作,一聲霹靂”,聲音不斷加大,配合著人物情感的增強,最后達到高潮,“一聲霹靂”。正是雷聲在一路推動著人物的情感關系不斷進展,也同時在推動觀眾的情感爆發。在雷聲之后,雨加入進來,與雷相交織,給予觀眾更加強烈的震撼:“雷聲轟轟,大雨下,舞臺漸暗,一陣風吹開窗戶,外面黑黝黝的。”女主角繁漪追求周萍不得,憤然跟蹤他來到四鳳家。這時雷雨聲也大到了極點,正像繁漪內心激憤的心情:“忽然一片藍森森的閃電,照見了繁漪慘白發死青的臉露在窗臺上面。她像個死尸,任著一條一條的雨水向散亂的頭發上淋她。痙攣地不出聲地苦笑,淚水流到眼角下,望著里面只顧擁抱的人們。閃電止了,窗外又是黑漆漆的。再閃時,見她伸出手,拉著窗扇,慢慢地由外面關上。雷更隆隆地響著,屋子里整個黑下來。黑暗里,只聽見四鳳在低聲說話。”四鳳:(低聲)你抱緊我,我怕極了。“舞臺黑暗一時,只露著圓桌上的洋燈,和窗外藍森森的閃電。”除了雷雨這樣的聽覺環境之外,口哨也成為聽覺環境的一部分。這是一對青年戀人的暗號。可以看出:人物的動態與造型設計,與聽覺因素密不可分。隨著口哨聲、雷聲、腳步聲、咳嗽聲,人物的情緒不斷變化。聽覺環境成為劇情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再看《哈姆雷特》第二景:城堡中一廳:“號聲響起。丹麥王克勞地、皇后葛簇特、朝臣傅特曼、孔里尼、波隆尼爾與其子雷爾提、及哈姆雷特等人入。王:朕念吾手足先王哈姆雷特崩逝不久,其憶猶新。”這里的號聲,就能提示觀眾:將有重要人物出場,既為皇族登場營造氛圍,也引起觀眾的高度注意。

2人物造型與環境的關系

戲劇人物不是孤立存在的,按照恩格斯的定義,應該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戲劇環境是對自然環境的篩選、提煉,本身也具有表情功能,因此在演出中能夠與人物配合,起到情景交融的重要作用。舞臺劇的人物造型與戲劇環境的設計,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例如貧民窟的環境中,很難出現珠光寶氣的貴族,反之也是一樣。一旦出現,就是非同尋常的事件。下面繼續論述舞臺劇的人物造型與戲劇環境的關系,包括人物造型與外部環境的關系、人物造型與內部環境的關系、人物造型與視覺環境的關系、人物造型與聽覺環境的關系。

2.1人物造型與外部環境

曹禺劇作《日出》中,有幾個人物的化妝與外部戲劇環境有著密切關系。分述如下:1)潘經理:短發已經斑白,他的禿頂油亮亮的,眼睛瞢瞢的,鼻子像個獅子狗;有兩撇胡子,一張大嘴,金質的牙時常在呵呵大笑的時刻,夸耀地閃爍著。他穿一件古銅色的薽皮袍,上面套著是緞坎肩。那上面掛著金表鏈和翠墜兒。2)小東西:“由臥室拖著褲,提著鞋跑出來,巴兒狗仿佛就在她身后追趕。她驚慌地關上門,巴兒狗在門縫兒里吠著。”“由白露的臥室走出來。她已和十二小時前的模樣大改了,地穿著白露的玫瑰紫的舊旗袍,還是肥大,一望而知不是她自己的衣服。烏黑的頭發垂下來,白凈的臉上兩塊喜餅大的紅胭脂,眼睛凸成金魚的那樣大。”“神氣改了,她穿著藍布夾上衫,黑褲子,前三天的舊旗袍不知被人剝到哪兒去了。”3)黃省三:“畏縮地走進,帶著慚愧和惶恐的神氣。慘白的臉沒有一絲血色,嘴唇凍得發紫。他只穿了一件鵝黃色舊棉袍,上面染滿油污;底下只是一條黑夾褲,綁著腿帶”“他的頸子被衣服勒住擠成一道一道的青筋,手不自主地顫抖著”“上身只是一件藏青破棉襖,領扣敞著,露出棱棱幾根頸骨。底襟看得見里面污舊的棉絮,袖口很長,拖在下面。底下三穿一件單褲,兩條在里面撐起來細得如一對黍棒。他頭發非常散亂,人也更佝僂了。”4)顧八奶奶:“穿一件花旗袍鑲著燦爛的金邊、顏色鮮艷奪目,緊緊地箍在她的身上。走起路來,小鯨魚似地;肥碩的臀峰,一起一伏,惹得人眼花繚亂,叫人想起有這一層衣服所包裹的除了肉和粗惡以外,不知還有些什么。”5)李石清:“一對老鼠似的小眼睛,頭發稀稀拉拉的,眉毛淡得看不出,嘴邊如野地上的散兵似地只布著幾根毛,扁鼻子,短下巴,張開嘴露著幾顆黑牙齒,聲音總是很尖銳的。他穿一件褪了顏色的碎花黃緞袍。外面套上一件嶄新的黑緞子馬甲。”“挺著胸脯走進來,馬褂換了坎肩,前額的頭發也賊亮賊亮地梳成了好幾綹,眼神固然依舊那樣東張西望地提防著,卻來得氣勢洶洶。”6)李太太:“一個十分瘦弱的女人,舉止端重,衣服不甚華麗。神色溫良,但罩滿了憂戚,她薄薄敷一層粉,兒乎沒有怎么修飾,仿佛很勉強地來到這里,客氣而很不自在地和白露說話。”7)胡四:“蒼白的臉,高高的鼻梁,削薄的嘴唇,一口整齊的白牙齒,頭發梳得光光的,嘴邊上有兩條極細的小胡子,穿著西服,黑襯衫,白絲領帶,藕荷色帶著雜色斑點的衣服,裁得奇形怪樣的時髦。手里持著一只很短很精致的小藤杖和銀亮亮的鏈子。”上述幾個人物的化妝,都是與當時的外部環境密切結合的。特別是多次出場的人物,他們的每一次出場,化妝都有變化,主要是根據出場時的社會大環境,以及他在場上人物關系中暫時處于優勢還是劣勢,而采取不同的造型。我們再看話劇《財狂》。編劇曹禺著文分析了戲劇人物與戲劇環境的關系:“這一座周圍不見四丈的樓園,在主人詩興來的時候,主人會吟哦園中的詩趣,什么松呀菊呀,居然這座庭院在主人腦內也驀地擴大了多少倍,這山石,水塘,這小月亮門,這一片葡萄架,到現在也只好風雅地告訴客人……”人物附庸風雅、吟詩作對的形象需要依托園林這個平臺來實現。“繞過亭子,這一轉彎,可以題為“曲徑通幽”;這池塘邊上,連著紫荊,在晚上看可真稱得起“月移花影”;這一角略微走十幾步,就是古人詠景,所謂的“柳暗花明”;這處叫什么草亭,那間名什么書齋,不過是方圓不到四大的地方,主人已經想了幾百個古句,名詩,前人的齋名堂名來點綴著。”亭臺樓閣構成的外部環境,正是人物活動的舞臺。“主人是窮苦出身的,現在,東望望,西,哦,那一角基石,那一塊方磚,一塊瓦,不是自己低首下心忍受著多少人家的冤孽氣,賠著幾次笑臉,橫了心,硬不睬旁人輕藐的眼,一分一厘地弄來的“錢”換成的呢。”人物由貧而富的形象特征,在這片園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主人常常驕傲著,說是在冬天早晨,當著風口,縮著脖子捧著一碗滾燙的熱稀飯,一頭喝著一頭睨視著街頭苦眉眼的丐兒,自己碗里哪一顆米粒不是因為自己會聚積錢,儉用錢,才有的吃呢?何況現在到了夏天,有這么一座寬庭院,待主人收完了租,爬到樓上……”主人公的辛苦遭逢,原來也并不總是斯文爾雅的樣子。“你看,這興旺的家,這一片屋頂,這好一片莽莽蒼蒼的果園,這一片……不過,停一停,這一句話可是說的過了火,聰明的讀者,你會一眼看穿,這話忽然脫了板,在都中再有錢的主兒也不肯拿金子似的地皮種花果,何況主人有一片地也要用來蓋起房屋,收租金呢?”原來主人公也要從事房地產事業了,詩文風雅的形象變化了。

2.2人物造型與內部環境

現在我們分析莫里哀的《慳吝人》中的幾個人物造型的實例:劇情是正在籌備一場婚禮,這在一般人家,喜慶熱鬧乃至鋪張大方是自然的。但是在“慳吝人”阿爾巴貢的家里,一切都不同了。宴會尚未開始,不能從飲食來表現,那么就從服飾上來展現。首先,制服上面要穿罩褂,“看見有人來,你們再脫”,充分顯示出主人公的勤儉;其次,“蕎麥稈兒”的制服前襟有一個大點子燈油漬,主人讓他用帽子遮擋油漬;“干鱈魚”燈籠褲后頭破了一個窟窿,主人讓他“想辦法背朝墻,總拿臉兒沖人”,真乃絕妙之筆!最后,雅克師傅脫去他的車夫制服,露出廚子服裝,說明主人要求下屬一專多能、充分利用;這些無不表露出阿爾巴貢的“慳吝人”本性。主仆幾人的化妝,與籌備婚禮這個內部環境緊密結合,相得益彰。在《日出》中,主要人物的造型也是與室內晚景相配合的。“陳白露(走了兩步,回過頭)進來吧!(擲下皮包,一手倚著當中沙發的靠背。蹙著眉,脫下銀色的高跟鞋,一面提住氣息,一面快意地揉撫著自己尖瘦的腳。真地,好容易到了家,索性靠在柔軟的沙發上舒展一下。咦!忽然她發現背后的那個人并沒有跟進來。她套上鞋,倏地站起,轉過身,一只腿還跪在沙發上,笑著向著房門)咦!你怎么還不進來呀?”因為是回到自己家,所以她的動作設計是大方自然。而男主人公因為是客人,而且是到一位女士的家,所以顯得拘謹遲疑:“由右面寢室里蹣跚出來一個人,穿著禮服,硬領散開翹起來,領花拖在前面。他搖播蕩蕩的,一只袖管沒有穿,在它前后擺動著。他們一同回過頭,那客人毫不以為意地立在門前,一手高高扶著門框,頭歪得像架上熟透了的金瓜,臉通紅,一綹一綹的頭發搭下來。一副白金眼鏡掛在鼻尖上,他翻著白眼由鏡子上面望過去,牛吼似地打著噎。“這是一個留洋回來的博士生張喬治,他的化妝是油頭粉面,油腔滑調,成天只知道把自己打扮得像一個假洋鬼子,不僅穿著講究,連說話還要嘰里咕嚕翻洋文,處處流露著一股優越的氣質。這是由于這種優越感,所以他在她所追求的女人的房間里也是一個悠然閑適的造型。

2.3人物造型與視覺環境

話劇《日出》中,人物的化妝都是與視覺環境相一致的。分述如下:1)翠喜:開幕時,翠喜立在左門口,背向觀眾,掀起門簾向外望。———翠喜大約有三十歲左右,一個已經為人欺凌蹂躪到幾乎完全麻木的動物。她并不好看,人有些胖,滿臉涂著粉,一雙眼皮暈暈地撲一層紅胭脂,頭發披在肩上,前額一塊塊地故意掐成的紫痕,排列整齊如一串花瓣,兩個太陽穴,更紅紫得嚇人。她穿一件絳紅色的棉袍,套上一件絨坎肩,棉鞋棉褲,黑緞帶扎住腿。從事這種被侮辱與被損害的職業,必然要以鮮艷掩蓋憔悴,倚門待客是風塵女子最常見的形象。2)福升和胡四:胡四穿著皮大衣,琵琶襟紫呢坎肩高領碎花灰緞夾袍,花絲襪子,黑緞鞋,歪戴著西瓜帽,白襯衫袖子有寸來長甩在外邊,風流瀟灑地走進來。福升也是興高采烈的,油光滿面,他穿一件舊羊皮袍子,里面看得見他的號衣底襟,猜到出他是很忙地抄上衣服就跑出旅館來的。進門來,胡四四面望望,拿出手帕掩住鼻子。這幾個人物的形象,是依據他們進入的視覺環境———妓院來設計的。3)小矮子:短打扮,提著水壺,厚嘴唇向上翻,兩個大門牙支出來,說話有些關不住風,還有點結巴。他走到方桌面前,放下水壺,數數角票,翻著白眼望翠喜。話劇《慳吝人》中,有幾張賬單,所標示的都是室內的裝飾和家具等物品。這些物品的名稱中,帶有顏色、形狀、體積、數量等描述,在戲劇人物和戲劇觀眾的腦海里都會出現相應的視覺圖像。在這場戲中,“慳吝人”阿爾巴貢的化妝是氣急敗壞,他每聽到一個賬單,情緒就升高一級,從“他要我拿這些東西干什么用?”到“我要這些東西干什么?”再到“氣死我啦!”都是伴隨著視覺形象的升級而逐漸爆發。

2.4人物造型與聽覺環境

舞臺上的人物形象,與舞臺上的戲劇環境統一,包含兩層含義,即人物形象與視覺環境的統一和人物形象與聽覺環境的統一。與視覺環境的統一是比較便于感知的,大幕拉開,一目了然。與聽覺環境的統一,也不難感知,因為觀眾的五官是同時工作的。例如《雷雨》第三幕中,四鳳拒絕周萍從窗戶進入自己家:四鳳(心里一塊石頭落下來,自語)他走了,哦,(摸自己的胸)這樣悶,這樣熱。(把窗戶打開,立窗前,風吹進來,她摸自己火熱的面孔,深深嘆一口氣)唉!(周萍到底越過窗進來,他滿身泥濘,右半臉沾著鮮紅的血。)臺上人物打開窗戶,舞臺效果部門就需要放出風聲效果,使觀眾感覺到有風吹進來。四鳳摸胸摸臉、煩躁悶熱的形象造型,正是在風雨交加的聽覺環境中實現的。再如《雷雨》第四幕中三個女性主人公的陸續登場,都伴隨著風雨聲、雷電聲:首先,“繁漪由中門上。不做聲地走進來,雨衣上的是還在往下滴,發鬢有些濕。”繼而,“四鳳由中門進,頭發散亂,衣服濕透,眼淚同雨水流在臉上,眼角黏著淋漓的鬢發,衣裳貼著皮膚,雨后的寒冷逼著她發抖,她的牙齒上下地震戰著。”然后,“兩點鐘內,魯媽的樣子另變了一個人。聲音因為在雨里叫喊哭號已經暗啞,眼皮失望地向下垂,前額的皺紋很深地刻在面上,過度的刺激使她變成了呆滯,整個激成刻板的痛苦的模型。”接下來,周萍的自殺場面,更是把聽覺環境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周萍由飯廳出,顏色蒼白,但是神氣沉靜的。他走到那張放著魯大海的手槍的桌前,抽開抽屜,取出手槍,手微顫,慢慢走進右邊書房。外面人聲嘈亂,哭聲,吵聲,混成一片。書房槍聲,屋內死一般的靜默。環境從安靜到嘈雜,人物從生到死,劇情激烈起伏,觀眾受到極大的視聽震撼。《雷雨》的尾聲仍然是一個曠遠黯淡的聽覺環境與序幕首尾呼應:舞臺漸暗,奏序幕之音樂(HighMassBach)若在遠處奏起,至完全黑暗時最響,與序幕末尾音樂聲同。幕落,即開,接尾聲。開幕時舞臺黑暗。只聽見遠處教堂合唱彌撒聲同大風琴聲,序幕的姐弟聲音……從中可見,中外優秀的劇作家都善于營造恰如其分的聽覺環境,以完成戲劇沖突的解決。

3結論

當前許多戲劇專業論著比較重視和強調人物造型與故事情節、戲劇主題和人物性格的關系,而較少論及人物造型與戲劇環境的關系,更少論及戲劇環境的內部分類及相互關系。筆者有志于填補這一空白。本文系統考察了中外著名舞臺劇中人物造型與環境的關系,主要包括人物造型與外部環境、內部環境、視覺環境、聽覺環境的關系。本文通過對于人物造型與戲劇環境設計的一致性、兩者相互映襯、相得益彰的辯證關系的探究,提出戲劇演出中的化妝師應該重視人物造型與戲劇環境的統一,給予觀眾完美的視聽享受。同時對于兩者關系的諸多細節,也給予詳細的考察與深入的研究。希望能為戲劇演出事業和人物造型工作貢獻綿薄,有所裨益。

本文作者:張紅星工作單位:沈陽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