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茶文化的建茶及建盞

時間:2022-01-06 03:42:59

導語:宋茶文化的建茶及建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宋茶文化的建茶及建盞

對于宋代龍風團茶形制的成型,有“始于丁謂,成于蔡襄”之說。其與福建的石巖白茶還有一段佳話,石巖白茶產于福建建安的能仁寺,茶樹生于巖石縫隙,又是白葉茶,在宋代崇尚“茶以白為貴”的背景下,是上等名品。宋人彭乘《墨客揮犀》卷四記載:蔡君謨善別茶,后人莫及。建安能仁寺有茶生石縫間,寺人采造,得茶八餅,號石巖白。以四餅遺君謨,以四餅密遣人走京師,遺王內翰禹玉。歲余,君謨被召還闕,訪禹玉。禹玉命子弟于茶笥中選取茶之精品者,碾待君謨。君謨捧甌未嘗,輒曰:此茶極似能仁石巖白,公何從得之?禹玉未信,索茶貼驗之,乃服。石巖白雖是名品,但數量極少,幸有蔡襄此段佳話,才得以借人傳播,為后人知曉。由于飲用建茶需要點茶法,即將茶碾制成末茶粉,然后再進行沖點,還有更重茶色比拼的斗茶法,對茶器的要求更高,出于實用功能的考慮,斗茶的參與者極重黑釉盞,因為只有在黑釉盞的襯托下,才能更好地分辨茶湯、茶品以及水痕。況且宋代茶色以白為貴,宋代斗茶非常重視黑釉茶盞,正是由于黑釉盞最適合斗茶所需。斗茶時湯花似雪,與黑盞相互襯映,黑白分明,相得益彰。宋代自北宋初期直到南宋,皆以建安建陽窯所燒制的黑釉盞為貴。宋初陶榖《清異錄》就提到“:閩中造盞,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⒁《,茶錄》亦云“: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⒂。而《大觀茶論》中提及的盞,雖未說出具體何地所出,但據其“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直立,易以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大小,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盞惟熱則茶發立耐久。”之描述,亦可以推斷為建盞。結合陶榖、蔡襄以及宋徽宗對黑釉盞的論述,與建窯出土的及流傳存世的建盞實物來分析,建盞的特征與諸人的描述一致。建盞胎厚、釉厚,內外壁上釉,圈足稍往上一部分不上釉,故而在燒制過程中,由于高溫而導致獨特的掛釉滴現象。

宋代其他窯廠所出的黑鈾盞,均不似建盞這樣胎厚。因建盞胎厚,加之胎泥中含鐵量偏高(大于5%),盞胎中還有一定比例的中空氣泡,故“熁之久熱難冷”,即烤炙后,建盞能保熱較久,因此能使茶湯的湯花持續更久,是故斗茶者“最為要用”之茶盞。建盞常見的以兔毫盞居多,它也有一些別稱。最早出現在唐代呂巖的大云寺茶詩,其中有“兔毛甌淺香云白”⒄之句,宋代蔡襄的“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兔毫紫甌新”。蘇軾“忽驚午盞兔毛斑”,“老鳳團,真鳳髓,點將來兔毫盞里”。蘇轍詩句“兔毛傾看色尤宜”。黃庭堅則有“酌兔褐之甌,瀹魚眼之鼎”。宋徽宗的“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陸游有“綠地毫甌雪花乳。”楊萬里的“松風鳴雪兔毫斑”,“二者相遭兔甌面”等詩句提及的兔毫盞從側面說明了兔毫盞使用范圍及影響極廣。審安在《茶具圖贊》中將12種茶具之一的茶盞稱之為“陶寶文”,名為“去越”,意為宋時的茶盞已經不重越窯所制了;字為“自厚”,即蔡襄所說的“其坯微厚”之意;號為“兔園上客”,因茶盞以“紋如兔毫”、“玉毫條達者為上”。故推斷審安所言之茶盞為建盞無疑。宋人稱建窯所產的茶盞為建盞或建甌、黑建、紫建、紫甌、烏泥建、紫泥等。茶盞的稱謂也多延用唐制,如“盌”“、椀”、“甌”等。宋詩中所詠“紫盞”“、紫甌”多指建盞。如蔡襄《試茶》“: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歐陽修《和梅公儀嘗茶》“: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薄酒有馀清。”,蘇軾《游惠山并敘》三首之三“:明牕傾紫盞,色味兩奇絕。梅堯臣《次韻和永叔嘗新茶》“:兔毛紫盞自相稱,清泉不必求蝦蟆。”、又《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張耒《初伏大雨戲呈無咎、曹輔》“:紫盞新茶如潑乳,天工未費一杯水。”楊萬里《陳蹇叔郎中出閩漕別送新茶李圣兪郎中出手分似》“:鷓鴣椀面云縈宇,兔褐甌心雪作泓。”,黃庭堅《詠茶》“:紫玉甌圓,淺浪泛春雪。”,陸游《烹茶》“:兔甌試玉塵,香色兩超勝。”等等,皆為士大夫文人之流飲茶品茗使用建盞的例子。建盞在燒制過程中,由于加入不同的釉料成份,會形成不同的肌理效果。除前面宋詩所提的兔毫盞,建盞中的鷓鴣斑紋茶盞也頗受文人喜好。點試茶時也常常用鷓鴣斑紋盞。僧惠洪《無學點茶乞詩》“:點茶三昧須饒汝,鷓鴣斑中吸春露。”黃庭堅《滿庭芳》詠茶詞亦云“:纖纖捧,冰瓷瑩玉,金縷鷓鴣斑。”等都是詠鷓鴣斑建盞的詩詞。

建盞的釉色與器型結合,正好迎合了當時建茶的點茶、斗茶的方式,既能滿足文人們的審美趣味,也能滿足普通百姓實用功能需求,尤其是建盞獨特的釉色在易襯顯茶湯乳花的同時,還能在飲茶過程中供人賞玩,給人以許多飽含意蘊的遐思,因此建盞成為“雅俗共賞”的茶盞,乃至后來也被宋朝廷另眼相看,選為“供御”“、進琖”之物,一時榮盛至極。由于建茶的品第高,加之又有貢茶的名聲,使得眾多文人士大夫之流以飲建茶為榮,于是,建茶與建盞成為宋代文人點茶的絕佳組合,建盞與建茶的珠聯璧合、交相輝映,共同成就了宋代茶文化的一段佳話。

作者:周亞東單位:南通大學